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未來大國戰爭的制勝之本——太空作戰,我們准備好了嗎?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02日 - 宇宙小編 叮當侃談 
   

  

一、原理規則

與陸基戰爭相比,太空戰場覆蓋全球,可在短時間內到達全球任意角落;同時,太空域無法界定軍事目標和民用目標,更無法確定攻擊來源、提前預測。可以判斷的是,由於太空作戰沒有實踐案例、無法造成直接的人員傷亡、難以確定是威懾行動還是實際打擊,因此太空戰將是一場突然的、迅速升級的、摧毀性的“閃電戰”。此外,與陸基作戰不同,太空資產是公開透明的,各國資產都可以被同等實力的國家所感知,這也決定了戰時衛星的突然變軌將立刻引起對手的警覺、平時衛星的活動也將為對手所監控分析。

1.1 戰略原則

太空領域的作戰雖然絕大部分時候是戰術性的,但其具有深遠的戰役及戰略影響,例如摧毀某顆衛星可能致使對手情偵監能力失效,但也暴露了己方的作戰意圖計劃,也暴露了己方太空實力的底數。

太空作戰的首要戰略原則就是不斷改變自身太空資產軌道和活動規律,致疲對手偵察系統;在對手感知邊界內部署一些“誘餌”資產,掩飾自身的實力與意圖。

1.2 戰略態勢

目前,太空領域的競爭日益複雜激烈,主要大國之間的對抗不斷加劇,民用與軍事應用互相交織,呈現“奪占話語權、威懾加對抗、實案研理論、實戰抓訓練、裝備偵打防”的特點。

奪占話語權方面,中國、俄羅斯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紛紛出台相關國內法案,積極與其他國家聯手推動相關國際法的制定,同時深化與民間太空技術公司合作,力度形成“與國家實體在政治上聯盟、同地方帝業在技術上合作”的格局。

威懾加對抗方面,各國均大力推動天基平台的

實案研理論方面,主要大國均以未來沖突為背景,出台相關作戰條令、准則以及戰略文件,對太空能力建設和作戰規模進行詳細的劃分,例如,美國《太空作戰》條令中將太空能力劃分為態勢感知,行動控制,導航、定位與授時,情偵監,衛星通信,環境監測,導彈預警,核爆炸探測,太空運輸,衛星操作10個方面,將太空行動的規模劃分為欺騙、干擾、拒止、降級和摧毀5個等級。

實戰抓訓練方面,各國均展開多次戰術至戰略層面的演習;例如,美國已舉行13次“施裏弗”戰略演練和7次“太空旗”戰役戰術演練,其中,“施裏弗”演習重點檢驗美國太空司令部的作戰指揮系統、航天系統能力,並獲取太空安全戰略制定、裝備力量發展需求、指揮人員訓練等信息;“太空旗”演習重點檢驗檢驗預警衛星體系在受攻擊或干擾情況下的情報獲取、信息傳遞能力以及實戰背景下,重要衛星資源對動能反衛武器進行機動防禦的應急處理能力。

准備偵打防方面,各國均積極發展攻防兼備的太空武器平台,例如,俄羅斯目前正加速推進“海燕反衛星計劃”以及“水平儀監視跟蹤計劃”、全力發展移動衛星干擾設備;美國目前也在加緊建設完善太空電子通信對抗系統以及天基導彈預警系統。

二、作戰樣式

綜合考慮當今戰爭形態來看,太空作戰主要可區分為灰色地帶行動以及直接作戰行動,其中,灰色地帶行動主要通過威懾演習、信息攻防等樣式來試探對手立場紅線、能力底線,主要目的是懾止;直接作戰行動主要通過武力對抗來破壞、摧毀對手太空體系,主要目的是拒止。

2.1 灰色地帶行動

“灰色地帶”概念由美特種作戰司令部提出,是一種在戰爭門檻之下實施的具有脅迫性和侵略性的策略,行動強度上漸進發展,行動性質上模糊界限,行動手段上涵蓋多元。可能的樣式有3個:

⑴輿論法理戰
,通過輿論造勢、法理辯論等方法,利用官方媒體或者由官方資助的民間媒體或自媒體等渲染對手太空建設破壞國際法准則,蓄意加速軍備競賽,進而在國際上制造孤立和技術壁壘,從而迫使對手放棄太空建設活動。

⑵武力展示戰
,頻繁展示太空武器平台在軌運行、反衛星武器試驗相關視頻或圖片,故意在對手國領土上空或空間平台周邊實施帶有攻擊性質的演習,拉攏盟國進行高強度的戰略和戰役戰術演練,展示自身的實力,進而向對手挑釁示強,迫使對手發展對等能力,進而形成類似“星球大戰”一樣的效果。

⑶通過網電攻擊、變軌偵照等方式
,干擾監聽對手衛星通信、導航定位等,例如,美國針對中俄等國發展了陸基反通信系統、GPS衛星干擾系統以及“舒特”系統等軟攻擊能力;其中,2017年出兵敘利亞時,美俄就GPS衛星干擾方面就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對抗。

2.2 直接作戰行動

直接作戰行動可分為攻擊作戰和防衛作戰兩種,主要通過綜合運用多維全域的反衛星平台、對陸打擊平台襲打對手太空作戰體系關鍵節點,既可采用“硬摧毀”手段,又可使用“軟攻擊”手段。可能樣式有3個:

⑴反天基打擊
,通過陸基中段攔截彈(GBI)、“標准”-3 IIA導彈、陸基定向能武器、激光束和軌道飛行器等多向同時對在軌平台實施“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打擊或抓捕。

⑵源頭打擊
,主要使用軌道飛行器在極短時間內抵達對手關鍵目標上空釋放攻擊武器(例如美國的“上帝之杖”),該方法相較於彈道導彈而言,速度更快、動能更大、更難防禦。

⑶助推攔截
,在戰事升級後,若預先掌握對手計劃發射太空平台,可通過軌道飛行器以及其他打擊力量事先設伏攔截,進而直接打斷對手作戰進程,該方法若在一輪次太空攻防後實施,可極大打擊對手的戰場快速修複能力和後續反擊能力。

三、沖突管理

任何作戰行動必須明確開始和結束的標准是什麼,不同階段下需要采用何種等級的行動。此外,太空作戰的升級加劇極易引發地面的全面沖突,因此需要將沖突規模限制在特定作戰區、使用特定武器。

3.1 行動控制

和平時期太空行動只可采取信息攻擊等“軟對抗”手段,而戰時一般可展開直接的“硬攻擊”,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戰時,硬攻擊的目標也應當是作戰區域內的太空資產,其他區域的太空平台則因為可能導致誤傷或戰事升級而不應成為攻擊目標。

3.2 止戰標准

一方面,不同於地面作戰行動,太空戰爭結束的標准不能僅僅簡單地使用太空領地(即軌道)、太空平台數量等來衡量;另一方面,太空戰爭本質上與地面戰爭並無差異,都是為了滿足各國政治利益訴求而實施的。因此,基於戰爭的性質以及太空戰爭的可能樣式,結合各國發動戰爭的訴求,太空領域止戰標准可能有8個:

⑴實現政治目標;

⑵新的力量平衡可以確保對手未來10年無法發動任何太空領域的進攻性行動;

⑶對手偵察衛星分辨率高於1米;

⑷對手太空發射場、太空資產研究所處於開放狀態;

⑸對手所有反衛星系統位置及計劃均已公開;

⑹對手承諾不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布設衛星;

⑺對手太空資產發射需提前30天告知並開放檢查權限;

⑻對手需停止80%的太空活動並禁止研究敏感太空技術。

四、總結

總體來看,太空是未來戰爭的關鍵作戰域,極大地影響其他領域戰事的成敗,必須組織情報、作戰、技術等業界的軍地專家,緊前展開相關作戰理論、戰術的研究,提出一套類似海權或空權論的學說體系;同時,聯合盟友在航空航天類學校大批量培養相關技術和指揮專業人才,完善人才庫建設,形成國際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