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善於運用迂回戰術,以少勝多的柏舉之戰,這場戰役堪稱歷史經典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15日 -
:        
 

優質創作者

前言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朝代的更新換代,必然少不了戰爭的因素,在曆代戰爭歷史中,總是不乏有一些速戰速決的經典案例,也有以弱敵強的經典戰役。尤其在動蕩不堪的戰國時期,很多聰明的軍事家運用謀略,在戰鬥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柏舉之戰便是一場以速度取勝的經典戰役,充分顯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過程。

四面受敵的楚國

公元前506年,因為當時的蔡國將楚國的附庸國家沈國消滅,引發了楚國的不滿,隨即楚國便對蔡國發起攻擊。蔡國其實就是一個兵力特別弱小的國家,雖然可以將沈國滅了,但是與強大的楚國相比,實力實在相差太大。

因為無力與楚國抗衡,又無法避免的遭受楚國的攻擊,於是蔡國便向吳國發出求救。按照當時的形勢來看的話,楚國盡管地廣兵多,但他們的國之領域內早已喪失淮水流域這種戰略要點,並且在之前楚國便一直遭受吳國多次率兵輪番攻擊,導致了楚國疲憊奔命,國力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耗損。

《曆代論孫子》:柏舉之戰雖能乘勝入郢,而班處其宮,使秦師得用其救,再合再敗而後歸,又不能預防夫概之為內孽。

與此同時,楚國北側的唐君也因為對楚國的勒索欺淩行為十分不滿,便與吳國聯合對楚國進行攻擊。吳王及孫武在面對這種局面時認為,這次戰爭中已經得到了深悉楚國內情的蔡、唐兩人相助,戰場上一定可以占據優勢獲得勝利。因此,遂於同年冬,吳王闔閭率其弟夫概及謀臣武將伍員、孫武等3萬大直接進攻楚國。

憑借著3500名精銳打頭陣,又在蔡、唐軍的引導下,使得吳國迅速穿越了大隧、直轅、冥三關,直指漢水東岸。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楚國國君楚昭王立即命令軍隊趕往漢水西岸對吳國的進攻發起抵禦。此時擔任楚國軍隊主帥的令尹子常則聽從了左司馬沈尹戌的建議,讓其堅守漢水西岸,試圖通過正面牽制吳軍。

不僅如此,由沈尹戌北上方調集北境駐軍,對敵人的船只進行焚燒,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斷了對方的後路,之後再與子常將軍聯合,對吳軍實施前後夾擊。雖然有如此詳細的謀化,但是,當沈尹戌北上後,子常在大夫史皇等人的不斷慫恿下,為了獨占功勞,便肆意更改作戰計劃,沒有等到沈尹戌完成迂回行動的時候,便擅自率主力渡漢水列陣。

吳王及孫武等人獲得了這一消息後,為了避免遭受損失,便立即將後續主力轉移到背靠大別山,能夠借助於地勢進行控制的地方——柏舉。不僅如此,他們還令至漢水的前鋒與楚軍一定要保持接觸,命令軍隊將士一路向柏舉方向撤退。

楚軍兵敗

看到吳軍不斷撤退,性子原本就十分火爆的子常,特別希望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他倒希望能夠速戰速勝,於是,便命令自己的軍隊緊追吳軍,在他們追到在小別至大別間的時候,兩軍又陷入一場惡戰之中。

《楚國史》:柏舉之戰,吳幾乎滅楚。
只是在與吳軍作戰的過程中,一共經曆了三場戰爭,最終都以楚軍的失敗而告終。因為楚軍慘敗,導致士兵銳氣受挫,楚軍也在這場戰爭中以失敗告終。要知道,在戰爭初期,吳國僅有三萬的兵力,而楚國則擁有20萬的軍力,在軍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楚國卻最終遭遇失敗,這一點便充分證明了楚國用兵無方,在作戰過程中采用了錯誤的方法,最終無法避免的落於敗局。

在遭遇戰爭失敗的時候,一向性子比較急的子常也驚惶失措,慘敗潰逃。從戰爭開始就一直都十分謹慎的吳王,他並沒有同意弟夫概先發制人,不過,在意識到戰局對自身有力,又意識到突擊可以成功的時候,便立即將主力軍隊全部投入,乘勝追擊以此來擴張戰果。在他們的軍隊追擊楚軍到清發水的時候便半渡而擊,導致楚軍再次大敗。

因為接連獲得勝利,讓吳軍的士氣大增,他們不斷追擊落敗而逃的楚軍,當他們追到雍一的時候,又將雖炊熟但是卻沒有得到食物的楚軍擊敗。就在此時北上調兵的沈尹戌在得知了楚國的慘敗之時,便立即帶領軍隊返回救助。

當他們的軍隊進入雍之後,便立即向吳軍發起襲擊,並獲得了初戰的勝利。不過,在經過不斷的激戰之後,楚國因為失敗了沈尹戌這位指揮官,最終依然沒有避免遭遇慘敗潰逃的結果。面對敵人的撤退,吳軍依然緊追不舍,不斷進攻楚軍,直到泰國出兵相救,才讓楚國避免了被消滅。

柏舉之戰的意義

柏舉之戰是孫武親自指揮的一場謀略之戰,也是一場十分關鍵的戰爭,更是孫武在軍事生涯過程中十分輝煌的時刻,這場戰爭是春秋時期規模比較龐大的對戰。在這場戰爭中不僅采用十分靈活的作戰方法,甚至有一些歷史研究者將這場戰爭定位於“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孫武采用的戰略戰術思想也是值得推崇的,比如,“兵者詭道”、“以迂為直”、“因敵制勝”等等策略,這些都在戰爭中淋漓盡致的彰顯出來。

《戰國策》:“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這場激烈的作戰,不僅沉重地打擊了長期稱雄奪霸的楚國,而且還全方位的改變了春秋晚期的整個戰略格局,對吳國的進一步崛起起到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也為吳國爭霸中原創造了超強的基礎。在這樣一場戰爭中,吳國軍隊在孫武的帶領下,憑借著對敵情的了解,全方位的對敵情進行分析,並且能夠按照敵情情況做出及時的策略應用,從發展生產到充實軍備力量,這些都是戰爭獲得的關鍵。

在這場戰爭中,吳國善於結交鄰國,能夠最大化的爭取到其他國家的支援和協助;而且在作戰手段方面是非常高明的,采用的是疲楚誤楚的戰略決策,在整個戰爭中導致了楚軍疲於奔命,在楚軍十分疲憊的情況下,不斷的放松警戒,給吳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吳軍在這場戰爭中“以迂為直”,乘隙蹈虛,不斷借助於遠距離的戰略襲擊,使得楚軍在十分被動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能力反擊,關鍵的是吳軍能夠充分的抓住戰爭的決戰時機,實時的進行戰略追擊,做到了先發制人,不給楚軍任何緩沖的機會,最終以10分快速的方式不斷追擊的情況下,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而楚軍之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憑借著20萬大軍的實力也沒有獲勝,是因為他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根本不注重政治外交方面的策略應用,無論是內憂還是外患,都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關鍵原因,因為政治腐敗,再加上將帥不和四面樹敵,使得楚國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再加上作戰過程中,楚軍一直都是疏於防備地認為自己的20萬大軍一定能打敗弱小的國家,這種輕敵的行為導致他們最終兵敗。

總結

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也充分說明了計謀在整個戰爭中的應用,自古以來有數不清的戰爭都是在敵我雙方較量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軍事實力的較量,同時更注重的是軍事謀略的較量,只有擁有過人的謀略,善於運用軍隊的力量,即便是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創造奇跡。

在歷史中出現的各種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案例中,其實都是有謀略作為重要的引導,正是通過正確的謀略才讓戰爭獲勝的,一方能以少勝多或者以弱勝強。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應該采用迂回彎曲的策略,無論是在人際交往,還是在工作處理各種資源的時候,都應該恰當的運用這種手法,同時在借助於獨到的謀略才以可以獲得機遇,並且更加有效的快速達成某個條件,這也是所謂的出奇制勝。

其實無論是生活還是戰場,遇到強敵的時候,只有不斷的避開一些不利的條件和沖突,能夠非常巧妙的進行周旋,同時實現內剛外柔,能夠做到綿裏藏針的人才是比較優秀成功的人,能夠做到有備而無後患,在對戰的過程中,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在戰爭中去努力的拼搏,並且最終獲得勝利的機會也會大大增強。

尤其在作戰的過程中,只有善於借助於有力的條件,避開那些不利的沖突,能夠巧妙的運用周旋或者內剛外柔的方式,有可能一舉獲取成功。正如這場戰役一般,只有不斷的去尋找敵方的弱點,並且善於運用策略,才能夠一舉打敗對方。

參考文獻:

《曆代論孫子》

《戰國策》

《楚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