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NASA成功抓取小行星樣本,預計2023返回地球,太空取樣或成常態?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27日 -
:        
 

魅力科技life

太空取樣返回地球,目前為止,世界上成功的案例也僅有幾例。如阿波羅登月取樣;2005年“隼鳥”號探測器曾達到“絲川”小行星並采樣,2010年返回地球;2019年,“隼鳥2號”探測器又短暫著陸在“龍宮”小行星地表並采樣,預計將於2020年12月返抵地球,如今美國的“奧西裏斯-REx”探測器也取樣成功,這將是人類航天史上的新成就。

可以說太空中取樣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科研技術才能實現的,算上此處美國的成功取樣,到目前為止,全球外太空取樣成功的案例也不過寥寥幾例,相對於人類已經發射了上千次的航天活動來說,可以算是不足幾百分之一的概率,可想而知這取樣的難度是有多大,既然難度那麼大,那為何還要外太空取樣呢?而且還主要是從小行星中取樣?

其實,這和天體形成的理論有一定的關系。科學家曾提出設想,太陽系最初是一團星雲,經過漫長的時間才演化成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及眾多的小行星。

如果把太陽系比作一個球體,太陽便是這個球體的核心,核心的周圍是八大行星及眾多的小行星,因為他們同處一個大球體中,說明他們的構成理論上是相同的。

而小行星采樣,因為小行星本身溫度低,且直接暴露在太空當中等因素,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因為極冷的條件下,很可能保留著太陽系形成時最原始的物質,這為研究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線索。

當然,除了研究太陽系的形成及演化外,還有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之謎。

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一直有這麼幾種說法:

一,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地球本身產生的。

二,由外太空帶來的,也就是說早期的生命可能是由小行星或隕石帶到地球的。

三,生命是在地球產生的,但構成生命的物質是由外天空形成

可以說,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最主要的就有這幾種說法,但目前為止,對於每一種說法都有不同的觀點,盡管物種的演化已說明,生命最早是源自於海洋的,但是否真的如此,誰也不敢有十足的把握肯定,所以對於生命的起源,還是存在各種不同的觀點,而通過探測小行星的樣本,有助於研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外,小行星也可能會含有特殊的礦物質,這對於地球來說,是一種很寶貴的資源,不僅是小行星,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都會有很多礦物質適用於地球的發展,
所以,開采地外的礦物質,也是未來航天航空要發展的一個領域。

小行星或其他行星中存在一些氫氧化物,這些可能用於太空航天器的燃料,而其他金屬礦物質等,則可作為一種工業原料的資源,不僅適用於太空的發展,甚至地球也離不開這種資源。

而小行星也不止有這些資源,可能還存在很多未知的資源可供地球的使用和發展,所以,探測小行星或其他行星,有助於研究地外能源的情況,並供地球發展使用。

綜上所述,可知探測小行星並取樣,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是有多麼的重要的,而上述的幾個觀點,也還只是列舉的,小行星取樣還有其他的一些好處呢,也正因為這樣,美國、日本等航天大國,才想著要從小行星中取樣回地球檢測。

既然小行星取樣那麼重要,那為何目前為止,發射了上千次航天活動,但小行星取樣成功的卻僅有幾次呢?

小行星取樣不同於地球的地表取樣那麼簡單,小行星取樣可以說是充滿著挑戰,而且以目前的技術而言,成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於2003年發射的小天體“隼鳥”號,總投資2.5億美元,帶回地球約1500個物質微粒,單個微粒尺寸約為千分之一毫米,平均單個微粒耗費約17萬美元。

這樣昂貴的價值,沒有幾個國家能夠舍得,因為如此微小的樣本,還不夠幾次的科研呢,可以說小行星取樣的成本太高了,以至於很少國家能夠做到小行星取樣。

小行星取樣受制於航天技術以及小行星的條件,所以取樣難度十分的高。

首先,小行星取樣,需要先了解小行星的狀況,而這只能通過航天器近距離地觀測,判斷是否符合取樣的可能;其次,航天技術的支撐,如小行星如何捕獲航天器、如何環繞以及如何降落取樣並返回,特別是在太空中,小行星都是擁有高速飛行的物體,稍有不慎便可能會撞擊到小行星上,從而取樣任務失敗。

所以說,小行星取樣,是一項頂尖的科研技術,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是無法支撐起這個項目的。就目前而言,全球小行星成功取樣的次數也寥寥幾次,從這也可以看出取樣的難度有多大,同時因為所需要的技術及成本之高,這也使得小行星取樣的難度極高。

當然了,美國的“奧西裏斯-REx”探測器也取樣成功,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世界各航天大國對小行星取樣的熱度,但成為一種常態或許還不可能的,畢竟能夠這個實力的國家,全球也就只有幾個而已。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