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歷史上,山西省曾管轄過內蒙古部分地區?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27日 -
:        
 

李老師開講

作家

(清代山西/來自網絡)

中國從古至今的行政區劃和建制,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央政府對於所轄疆域進行行政管理的方式、體例和建制。

清朝最初完全沿襲了明朝的行政區劃與建制,實施行省制和督撫制;每個行省設布政使司(首長為布政使,管民政、財政)和按察使司(首長為按察使,管司法);巡撫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協助巡撫工作。

隨著清代中國疆域較之明代迅速擴大,人口也有了大規模的增加,在此情況下,就在原有的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體制基礎上,在省與府之間,增加了“道”的行政建制。

清代的道,受省布政使節制,下管府(直隸廳、直隸州)和縣,道的首長稱為“道台”或“道員”,正四品
品秩。

清代的道級行政機構,大致管轄今天兩個或兩個以上地市級範圍。

民國初年,也基本延續了上述行政體制。

清代到民國初年,山西省共劃分為四個道,從北向南依次是:綏遠道、雁門道、冀寧道、河東道。

歸綏道

(民國初歸綏道駐地綏遠城/來自網絡)

1741年(清高宗乾隆六年)設立,全稱為“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物分巡歸綏道兼管歸化城等處稅”。

山西省歸綏道道台衙門駐地:歸化城(今內蒙呼和浩特市舊城)。

歸綏道,下轄13廳——

首縣(廳)
:歸化城廳(雍正元年1723年設,今內蒙呼和浩特市區)

綏遠城廳(乾隆四年1739年設,今內蒙呼和浩特市區,清代綏遠將軍住所)

薩拉齊廳(雍正十一年1734年設,今內蒙土默特右旗)

清水河廳(乾隆元年1736年設,今內蒙清水河縣)

托克托廳(乾隆元年1736年設,今內蒙托克托縣)

和林格爾廳(乾隆元年1736年設,今內蒙和林格爾縣)

豐鎮廳(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今內蒙豐鎮市)

寧遠廳(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今內蒙涼城縣、卓資縣)

興和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今內蒙興和縣)

陶林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今內蒙察哈爾右翼中旗)

武川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今內蒙武川縣)

五原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今內蒙五原縣)

東勝直隸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今內蒙鄂爾多斯市區)

備注:

“廳”是清代獨特的行政區劃名稱,主要在新開發地區,或不適合中原府州縣的少數民族區域的一種行政建制。

清代的廳分為“散廳”和“直隸廳”,“散廳”一般與縣平級,直隸廳與府或直隸州平級。

清代的廳,無論散廳還是直隸廳,一般不管轄縣。

1913年,袁世凱為了削弱閻錫山的實力,將歸綏道從山西省劃出。

1927年,歸綏道撤銷。

雁門道

(雁門關雄姿/來自網絡)

雁門道最早設置於1487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道台衙門駐地為代州(今山西代縣),1914年道台衙門遷至大同。

明世宗嘉靖中葉,雁門道改名為雁平道。

1914年五月,民國政府設置山西省雁門道。

1930年三月,雁門道撤銷。

山西省雁門道道台衙門駐地:大同(今大同市區)。

雁門道,曾轄三府(大同府、朔平府、寧武府)及代州、忻州、保德州等四個直隸州,管轄共計26縣——

首縣
:大同縣(今大同市區)

懷仁縣

山陰縣

陽高縣

天鎮縣

廣靈縣

靈丘縣

渾源縣

應縣

右玉縣

左雲縣

平魯縣(今朔州平魯區)

朔縣(今朔州朔城區)

寧武縣

偏關縣

神池縣

五寨縣

定襄縣

靜樂縣

保德縣

河曲縣

代縣

繁峙縣

崞縣(今原平)

五台縣

忻縣(今忻州忻府區)

冀寧道

(冀寧道公函/來自網絡)

明、清均設有冀寧道,冀寧道時下轄太原、汾州、潞安、澤州四府並遼州、沁州、平定州三直隸州。

1914年五月,民國政府設置山西省冀寧道。

1930年三月,冀寧道撤銷。

山西省冀寧道道台衙門駐地:陽曲(今太原市區)。

冀寧道,曾轄四府(太原、汾州、潞安、澤州)及遼州、沁州等三個直隸州,管轄共計44個縣——

首縣
:陽曲縣(今太原市區)

太原縣(今太原市區)

榆次縣(今晉中榆次區)

太谷縣(今晉中太谷區)

祁縣

徐溝縣(今太原清徐縣)

清源縣(今太原清徐縣)

交城縣

文水縣

嵐縣

興縣

岢嵐縣

汾陽縣(今呂梁汾陽市)

平遙縣

介休縣(今晉中介休市)

孝義縣(今呂梁孝義市)

中陽縣

石樓縣

離石縣(今呂梁離石區)

方山縣

臨縣

長治縣(今長治市區)

長子縣

屯留縣(今長治屯留區)

潞城縣(今長治潞城區)

壺關縣

黎城縣

襄垣縣

平順縣

晉城縣(今晉城市城區)

高平縣(今晉城高平市)

陽城縣

陵川縣

沁水縣

平定縣

盂縣

壽陽縣

沁縣

昔陽縣

武鄉縣

沁源縣

遼縣(今晉中左權縣)

和順縣

榆社縣

河東道

(河東道台衙門遺址一角/來自網絡)

隋唐時期就設立了河東道,為“貞觀十道”之一,拱衛唐朝東西兩都,下轄18府3州,治所在河中府(今運城永濟市蒲州),轄區包括今山西省全部和河北省西北部地區。

唐玄宗開元年間,在河東道基礎上設立“河東節度使”,河東道成為“開元十五道”之一。

明朝複設河東道,治所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蒲州)。

清雍正年間設河東道,1914年五月,民國政府沿襲清制之河東道。

1927年,河東道撤銷。

山西省河東道道台衙門駐地:運城(今運城市區)。

河東道,曾轄兩府(蒲州府、平陽府)及解州、隰州等三個直隸州,管轄共計35縣——

首縣
:安邑縣(今運城市區)

夏縣

平陸縣

芮城縣

聞喜縣

虞鄉縣(今運城永濟市)

榮河縣(今運城萬榮縣)

萬泉縣(今運城萬榮縣)

猗氏縣(今運城臨猗縣)

臨晉縣(今運城臨猗縣)

新絳縣

垣曲縣

絳縣

稷山縣

河津縣(今運城河津市)

解縣(今運城市區)

臨汾縣(今臨汾市區)

安澤縣

洪洞縣

浮山縣

翼城縣

曲沃縣

汾西縣

襄陵縣(今臨汾襄汾縣)

汾城縣(今臨汾襄汾縣)

鄉寧縣

吉縣

永濟縣(今運城永濟市)

霍縣(今臨汾霍州市)

趙城縣(今臨汾洪洞縣)

靈石縣

隰縣

大寧縣

蒲縣

永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