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佛慧寺可以追索到隋唐、宋朝和明代,如今的殘垣斷壁成為國寶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8日 -
:        
 

斬雲劍旅行

#拍一拍宋朝#

話說山東濟南有一座佛慧山,與千佛山一路之隔的兩座山。佛慧山的佛性與名氣絕不亞於千佛山,只是佛慧山許多摩崖石雕和古刹佛慧寺已經蕩然不存了,如今遺留在佛慧山的寺廟蹤跡只是一堆石刻的殘骸,依稀還能看到精致的雕刻石花和敦實的石墩造型,更有殘垣斷壁被今人用玻璃牆保護起來。

千佛山與佛慧山只是一路之隔

佛慧山的全貌

據說,這些曾經聞名一時的佛慧寺是在近代“文革”被破壞。還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世間的人們似乎一夜覺醒,老祖宗留下的歷史,不單單是一陣風、一場雨,更是一些看得見、摸的著的歷史,作為一代歷史文化名城的濟南人,也是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方向只被確定,而不會被獨立的掌握,放在當下的殘垣破壁,也委實可惜。

千佛山文昌閣的全貌

如今走在佛慧山上,已經聽不到遠處的寺鐘響徹耳邊,夕陽之下,那些落寞的鳥們和依靠寺廟牆根寄宿的貓們,也找不到一條回家的路。

初冬,冷冷清清。樹枝頑固的葉子,在堅守著最初的信仰,不願放棄。

時光倒流在清朝年間,我和一位叫做範炯的詩人一樣,懷揣著一些才華,秋登佛慧山。半山腰的佛慧寺隱隱約約看到香火繞繞,僧侶們你來我往,好生熱鬧。

徒步十裏,山路彎彎。假設的我和曾經的範炯一起走進佛慧寺,本想找到一瓢飲,無奈僧侶忙於佛事,無人搭理,只好獨自在一座泉池旁吸水解渴,這座泉如今還在遺址前汩汩流淌。

有詩為證:

佛慧名山十裏遙

開元古寺建山椒。

山僧不解通姓名

自汲山泉飲一瓢。

這首詩和範炯這個詩人雖然沒有成為名句和佳作,但是,作為遺址和殘垣的見證,卻有著相當的分量,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

我作為隔山跨界的陪伴者,而今在這個初冬的秋天,徒步在佛慧山,雖然口不渴,卻內心有著焦躁和不安,
佛慧寺殘垣遺址給我深刻的啟示,有多少石雕的歷史不是被風化,而是被黑手抹平!

濟南的佛慧山下原有古刹佛慧寺是不爭的事實。

寺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明初,濟南府城內開元寺位置改為府署,僧人遷移於此,遂改為開元寺。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院內有宋代丁香數株。殿後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昔日,儒生多於此讀書。石壁西首有鎮武洞,開鑿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鄰洞下方依山雕龜像,蛇繞其頸,奇特古樸。寺周岩崖,雕鑿唐代造像多尊,文革盡遭破壞。開元寺已傾圯殆盡,僅存遺址。

更有佛慧山之巔的歷史真跡記載。

原有明代濟南知府平康裕所建文筆塔一座,此塔道光濟南府志有記載:“大佛山,在曆城縣東南十裏,舊志雲一名佛慧山。上有文筆峰,中為開元寺,在昔名賢多讀書其中
。縣志雲,或曰即曆山,非也。山之西為羅家寺山,之陽為圈馬場。

又雲大佛山頂萬曆初平太守康裕建塔,以助文明之氣。”
塔建成後三、四百年中,在其後文人墨客佛慧山詩文中,未見諸提及,濟南文筆塔在冷落中堙滅。

《乾隆曆城縣志》以優美的筆觸記載佛慧山的美景和地理形勢,讀來引人遐想。文中說:

“大佛山在城東南十裏,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寶刹曰開元寺。舊名佛慧寺,有宋題名刻記。懸崖鑿為石室,昔人多讀書其中之一,今廢。此山半峰巒突兀,澗谷縈回,丹樹黃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無不吟眺於此。故八景標為佛山賞菊。朱龍澗在大佛山西北澗陡而幽,林壑深邃。百尺澗岩秀而長,亦複陡絕。抗頭山在城南七裏與大佛山相連。目塵洞在甘露泉西,曆下諸生張得宿等數人遊戲於此,因得廢洞修之,有箕仙書《目塵洞引》。功德洞在開元寺北義公禪師涅槃處。”

時間在偷偷的記錄著歷史,不敢篡改,很認真,更真實,一度被沉淪的,被風化的,被人為的,被革命的,被文化的,被字背後的真假不是永遠的對錯,只屬於當時的態勢,凡是能幾經幾個朝代謳歌的,一定是神級的人物。

有人懷念當年曾經從鮑翅皇宮穿過開元勝境牌坊,走向開元寺的時候,會想到我們正走在百尺澗?朱龍澗在哪裏?如今的鮑翅皇宮大酒店也已經成為歷史的塵埃,化為灰燼。

據說,佛慧山的佛性和在山的著名,在業界是相當的有名。身為名山,佛慧山可以說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山型峭壁,談不上崇山峻嶺,倒也有一些野趣叢生,回想到唐朝、宋朝的鼎盛香火,這裏還有幾人的腳印留在石頭上、山澗裏,只是那範炯喝的泉水,如今還在歌唱叮咚。有許多熱衷和信仰山泉的市民,依然保持著到山上提水回家煮茶燒飯的習慣。濟南人喜歡泉水,信仰泉水,包括市民,包括山民,都有著厚重的文化傳承和歷史的追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