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感情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10日 -
:
漫畫心理學
教育達人
雖然愛情專家有很多,可是,世界上卻沒有一條通用的“情感守則”。
所以,愛情與婚姻裏,有著源源不斷的可以被人們討論的話題,它關乎一個人價值、家庭的幸福甚至一個時代的價值觀。
時間的確是檢驗一個人很好的標准,但遺憾的是,它卻無法成為檢驗一個人的唯一標准。
從大學開始,戀愛7年後結婚,婚後他開始對我家暴,可為了孩子,我沒有辦法離開這段婚姻。
人心的複雜之處在於,我們常常以為自己看懂了,後來才發現,那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的認為。
人心是會變的,它可能會成長,也可能會倒退,甚至會變壞。
愛情與婚姻,風險真的太大了,這是這幾年看了許多新聞事件後,很難避免去產生的一種感慨。
可這依然無法阻擋我們對於愛與婚姻的向往與渴望,因為在那裏,寄托著一個人一部分的人生價值與歸屬感。
為什麼會閃婚?
算命先生說,我今年會結婚。相親的時候遇到一個感覺還可以的人,就馬上定了下來。
一個人選擇閃婚的動機,其實很好理解。
到了適婚的年齡、父母的壓力、想要生育子女、渴望家庭等,這都可能是一個人急切想要結婚的原因。
結婚是需要沖動的,不管對於閃婚還是戀愛長跑,都是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
很多人經過了戀愛長跑,對對方也有了充分的認識,可是卻往往會失去了結婚的沖動,最後還可能會失落的結束一段長期的關系,草草的一個相對陌生的人結婚。
雖然我們常說,結婚前,需要對對方具有足夠的了解,但事實上,足夠的了解,往往也會打消一個人想要結婚的念頭。
這意味著,要遇見一個完全符合我們期望的伴侶,是一件低概率事件,而在這件事情上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往往會超出一個人的預期。
我們通常希望自己能夠在25歲之前能夠遇見自己的真命天子(女),30歲之前能夠生育子女,而很少有人,能夠在這個時間點,遇見一個能夠滿足自己期待的人。
在戀愛長跑中,攢夠了失望的人,往往會選擇離開這段關系。而一個新的對象,則依然保有滿足自己期望的可能。
對於“閃婚”的風險覺知
結婚,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
很多人,在結婚前都經曆過“婚前恐懼”的情緒。
結婚,意味著需要在生活中扮演新的角色,適應新的生活,同時,婚姻中,還可能蘊含著各種各樣的風險。
TA是否有暴力傾向?
婚姻如果出現不忠,我要如何應對?
養育子女的任務,我是否能夠很好的執行?
我的職業生涯,是否會受到影響。
美國俄勒岡大學心理學家保羅·斯洛維奇將人們對於風險的知覺分為三個維度:
確定的風險
未知的風險
面對某一特定風險時個體的數量
這三者會共同影響我們對於風險的知覺。我們會盡力去規避確定的風險,在應對未知風險時,知覺到有大多數的人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時,會加大我們去冒險的可能性。
不婚不育,意味著一個人孤獨終老。對於一個對婚姻家庭有強烈需求的人來說,這意味著一種強烈而且確定的風險。
為了規避這種風險,及時的進入婚姻,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
盡管在婚姻中,存在著許多未知的風險,但對於幾乎所有處在婚姻關系中的人來說,這都是同樣需要面對的。
對於風險的知覺,會讓人們降低對閃婚風險的預估,從而擁有了更多結婚的“勇氣”。“閃婚”不一定等於沖動
對於一些人來說,在閃婚之前,也有不少的感情經曆,或者經過了無數次相親,在這些經曆裏,或許他們也一點點的厘清了自己在感情以及婚姻裏的需求,當遇到一個適合的人,快速的進入婚姻,在他們的心裏,或許也算不上一個沖動的決策。
而戀愛長跑,也並不意味著健康的依戀關系。打壓式的關系、過度依賴、經濟上缺乏獨立性,都有可能成為維系一段長期關系的主要原因。
心理學家塔莎·歐裏希在TED演講中指出,與幸福的親密關系聯系最緊密的一項特質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
無論是經過了戀愛長跑還是在相親後決定閃婚,你是否對於自己具備足夠的自我意識,是能夠進入一段良好親密關系的關鍵。
什麼是自我意識,簡單點說,就是你對自己的了解程度。
情緒模式——什麼事情會讓你開心,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面對什麼事情時,你有可能會暴走,你是否具有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
依戀模式——你屬於哪一類的依戀類型?在擇偶過程中,你是否希望找到一個完美的伴侶,而不是在親密關系中獲得自我成長?
歸因模式——對於自己,你是否能夠做出客觀公正的歸因?當你犯錯時,是否能夠主動的承認錯誤?
擇偶動機——你了解自己在情感中的需求嗎?你是否渴望有個人來拯救你?或者想要成為伴侶的救世主?
當我們對於自己缺乏足夠的認知時,往往就會稀裏糊塗的進入到一段親密關系中,也有可能會陷入在一段糟糕的親密關系裏無法自拔。
戀愛需要一個人在對的時間點,遇見有感覺的人。
而婚姻,則需要在對的時間點,遇見對的人。
閃婚不一定不靠譜,戀愛長跑也無法成為婚姻幸福的保證。
無論你是想要閃婚,還是戀愛長跑後計劃結婚,都可以考慮一下上面的這些問題。
先了解自己,再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