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探索

現實不似你所見:3個方面了解世界的基本組成,踏上探索現實之旅


2020年12月27日 - 探索小編  
   

楠悅讀

01、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在他物理學講義的開頭寫道: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能傳給下一代,那麼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詞匯來表達最多的信息呢?

費曼說: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一些小小的粒子,它們一直不停地運動著。只要稍微想一下,你就會發現,這句話包含了大量的有關世界的信息。

第一,世間的萬事萬物雖然看起來各不相同,卻是由一批相同的零部件組裝而成;第二,每一種物質都不是鐵板一塊,我們可以繼續拆分,直到找到那個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組件;第三,既然萬事萬物都由相同的零部件組成,那麼萬事萬物之間,也一定遵循一些通行的法則。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就堅定不移地相信,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他用一個精彩的思想實驗,就論證了原子的存在。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論證源於觀察:例如,他猜想,車輪的磨損或是衣服晾幹,可以歸因為木頭或水的粒子在緩慢飛走。此外他也有哲學上的論據。我們會集中討論這一點,因為這類論據可以一直沿用至量子引力。

德謨克利特發現,物質不可能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因為“物質是連續的整體”這一命題中包含矛盾。德謨克利特說,假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那就意味著它可以被分割無數次。想象一下你把一塊物質無限分割,會剩下什麼呢?會剩下有維度的微小粒子嗎?不會。因為我們假設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微小粒子可以再被分開,直到分成沒有維度的點。

現在讓我們把這些點放在一起:把兩個沒有維度的點放在一起,你無法得到有維度的東西,用三個點、四個點也不行。無論你把多少個點放在一起,都沒法得到維度,因為點本身沒有維度。這就是矛盾。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一開始的假設錯了。物質不是無限可分割的,任何物質都是由一些不連續的小物質構成,這些不連續的小物質大小有限,而且沒法繼續分割下去。德謨克利特將那些不能再分割的物質命名為原子。

德謨克利特進一步推測,整個宇宙由無限的空間構成,其中有無數原子在運動。空間沒有界限;沒有上也沒有下;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相信世間的一切,就是原子在空間中運動形成的。德謨克利特的觀點影響了此後無數的科學家,不過人類還沒有發明電子顯微鏡之前,根本無法直接觀察到原子甚至是分子的存在,直到1905年,才有一位天才科學家在人類無法觀察原子的時候,就找到了原子存在的決定性證據。這位科學家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當年他只有 25 歲。

1、物質的本質是微粒

愛因斯坦用的方法驚人地簡單。他沒有使用複雜的科學理論,只用了一個思想實驗,再加上一點數學計算,就證明了德謨克利特所說的原子的存在,而且還能計算出原子的大小。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非常小的粒子,比如飄浮在空中的灰塵,你會看到,灰塵在一直振動跳躍。它們會隨機運動,離開原來的位置,慢慢地漂移。這是因為,這些灰塵與空氣中的分子發生碰撞,無數的分子從東南西北撞過來,左撞右撞就把灰塵給撞偏了。

愛因斯坦又往更深處想了一層,如果咱們假設空氣中的分子無窮小並且無窮多,那其實撞擊的作用就會被平衡掉。因為分子無窮多嘛,有多少從左邊撞過來的,就有多少從右邊撞過來,有多少從上邊撞過來的,就有多少從下邊撞過來。那在每個瞬間,那顆灰塵受到的撞擊都會被相互抵消,要是這樣的話,那顆灰塵根本就不會移動。這就和咱們觀察到的現象產生了矛盾。

同樣,這個思想實驗唯一能得出來的結論,也是一開始的那個假設就是錯的。分子是有大小的,數量也是有限的。這樣的話,撞擊只是大部分被抵消了,沒法完全被抵消。而且愛因斯坦發現,分子越小,兩次撞擊之間的間隔就越短,來自不同方向的撞擊就越容易平衡並且相互抵消,微粒移動的距離就越少。

這樣,愛因斯坦不僅證明了原子的存在,而且還找到了一種測量原子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液體中漂移的微粒,測量它們到底漂移了多少,也就是從某一位置移動多少,這樣就能計算出原子的大小。終於,在兩千多年之後,愛因斯坦用他的天才,給德謨克利特的洞見找到了證據:物質的本質是微粒。

2、世界萬物只是過程

後來人類對於物質的本質又有了新的認識。原子不再是不可分割的,科學家們可以深入到原子內部去探究,由此建立了量子力學。科學家進一步確信,物質是不可能無限分割的。

比如,數學,一條線段上有無窮多個點。但那只是數學的假設,如果我們真的在紙上畫一條一厘米的線段,然後不停地向下分割、分割、分割,並不能真的分出無限多個點來。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不管是長度還是重量,都不能無限變小,而是到了一個尺度就再也不能再向下分了。

量子力學揭示的另一個事實,在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中,世間的萬事萬物,本質並不是實實在在的物體,而是過程。

比如,大海的海面上有波浪,它們雖然形態看起來很不相同,但是其實它們都是水,從成分上看,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當這些水被卷入一場運動的時候,它就變成了海浪,而當這場運動結束,它就又變成了海面上的水。同樣,大海、湖泊、小溪、瀑布,它們有成分上的不同嗎?並沒有。只是因為參與了不同的運動過程,就成了不同的形態。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不要從物體的角度來思考世界,而應該從過程的角度來思考世界。過程就是從一次相互作用到另一次相互作用的曆程。世間的萬事萬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構成的。作者引用了一位哲學家寫下的詩句,總結了他心中物質的本質:「物體是一個不變的過程」。

02、空間本質是什麼

在德謨克利特的時代,他相信世間的一切,就是無限的空間和在空間中運動的原子。這個觀念一直延續了將近兩千年,到了牛頓的時代,人們雖然對於物質和運動的理解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對於空間的認識還是一直不變。

1、引力場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場”的概念。場可以說給人類開啟了全新的時代,比如,收音機、電視、電話、電腦等等,如果人類沒有發現電磁場,這些改變我們生活的發明都不可能出現。

科學家們發現,場、空間、力、原子,這幾樣東西之間的關系越想越亂,怎麼捋都捋不清楚。尤其後來,科學家們提出了引力場的概念,那引力到底是原子和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是一種場呢?原子在空間裏的運動,和引力場的活動,這中間又是怎麼樣的一種關系呢?愛因斯坦說,用廣義相對論的角度看,世界就是粒子和場。而所謂的空間,其實就是引力場。引力場是一種場,它會運動與起伏。

太陽使其周圍的空間彎曲,地球並不是因為什麼神秘力量才圍著太陽轉,而是在傾斜的空間中沿直線運動。行星環繞太陽運動、物體下落,都是因為它們周圍的空間是彎曲的。就像在漏鬥中轉動的珠子:不存在什麼漏鬥中心產生的神秘的力,是漏鬥壁那個彎曲的特點使珠子旋轉。這是對世界的極大簡化。空間不再與物質有分別,空間成了物質產生的一種效應,就像是一枚吸鐵石擺在那裏,周圍就有磁場一樣,任何一個物質的旁邊就會產生引力場,空間成了物質自帶的一種屬性。

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也有巨大的矛盾。比如,在空間的問題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種理論有很大的問題,廣義相對論說,空間是一種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軟體動物,可以彎曲伸展。這個場是連續不斷的。但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連長度都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位,所以根本就沒有連續不斷的東西。那這種矛盾怎麼調和呢?

2、量子引力理論

量子引力理論的核心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進行理解。作者說,引力場像是一塊布料,乍一看,它是一大片,連綿不斷的,但是如果你更細致地觀察,你會發現這一片布料是由無數根線編織出來的。空間也是如此,它看起來是連續的,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更細小的尺度,看不到那些細小的線。而那些細小的線,其實就是微小的粒子形成的微小的場,疊加在一起,就成了大的引力場。這就是空間的本質。

物質的本質是微小粒子相互作用的過程,物質的本質是微小粒子相互作用的過程,空間的本質是微小粒子形成的微小的場。於是,從量子引力理論,也能導出那個結論:空間和物質沒有區別,都是微小粒子的產生出來的。於是,量子引力理論就說,其實無論是光、能量、空間、物質,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只不過是一種實體的不同表現形式,物理學家給這種實體起了個名字,叫協變量子場。

03、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作者認為,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時間不過是我們人類在理解世界時,產生的一種幻覺。物理學家說,時間就是熱量。為什麼呢?因為時間流逝的一切現象都與溫度有關。時間的顯著特點是向前移動,不會向後移動,也就是不可逆的。但是大多數物理現象都是可逆的。

比如,我們拍攝一個擺動的鐘擺,或是被向上拋出後又落下的石頭,然後倒著放影片,看起來也沒有問題,鐘擺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石頭向上還是向下,都是合情合理的。

石頭接觸了地面,並且停了下來,那石頭的能量去了哪兒呢?撞擊產生了熱量,加熱了地面。在熱量產生的那個時刻,過程就不可逆轉了。所以,是熱量的變化,把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

比如,燃燒的木炭會轉化為煙,但是煙無法變回木炭,這中間是熱量的變化;太陽內部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不停向外釋放著熱量。

沒有熱量,時間就沒有的方向。什麼是熱量,什麼是溫度呢?其實也是一個極其粗糙的概念。從微觀上來講,溫度表示的是一大群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也就是說,溫度是我們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所謂溫度,所謂熱量,只不過是我們在信息不夠精確的時候,對世界一種粗糙的認識。只要我們的信息足夠精確,溫度和熱量的概念自然就消解了。因此,時間並不是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

比如,做幾何題,為了更好地理解問題,求解答案,我們會在題目上畫輔助線。但是,輔助線不是那個圖形的組成部分,那個圓形是真實存在的,那個三角形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那條輔助線,並不是真的在題目裏邊,只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理解題目,在後來加上去的。如果有個特別聰明的學霸,單靠想,就能把這道幾何題想明白,那在他的草稿紙上,就沒有這道輔助線。

我們人類認識世界也是,如果我們可以細致地觀察,進入量子的世界,看到更細微的粒子怎樣運行,看到物質和空間的本質,時間的概念自然就消解掉了。所以,作者為時間做了一個定義:時間是我們忽略了事物微觀物理狀態的結果。時間是我們所沒有的信息。時間是我們的無知。

最後的話:

世界的基本結構正在顯現,它由一群量子事件生成,其中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量子場繪制了空間、時間、物質與光,在事件之間交換信息。實在是由獨立事件構成的網絡,概率使它們相互關聯,在兩個事件之間,空間、時間、物質與能量消融在一團概率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