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西安鼓樂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04日 - 文化小編  
   

  

文旅中國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帳號

西安鼓樂源於唐代燕樂,之後又融入了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至明、清時期形成。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可以說是它的鼎盛時期,西安城鄉內外鼓樂社不計其數,舉行鼓樂盛會,盛況空前。新中國成立前夕,西安鼓樂幾乎停止活動,樂譜大量散失。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僅存的幾家鼓樂社會給予很大關注。改革開放以後,各鼓樂社紛紛恢複,到了1987年“第五屆華夏之聲西安鼓樂音樂會”時達到一個高潮。此後,各鼓樂社的發展又逐漸走向衰退。20世紀90年代,西安鼓樂進入了一個相對沉寂的階段,各鼓樂社的發展又逐漸走向衰退。進入21世紀,西安鼓樂迎來了又一個發展的時期,首先隨著國家民族民間文化工程的啟動,陝西省和西安市分別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鼓樂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加大了搶救保護工作的力度。陝西省有關部門為各樂社贈送了樂器,西安市上撥專款對樂社現狀進行了次詳細的搜集普查,並對老藝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

西安鼓樂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樂曲目豐富、內容廣泛、調式風格多異、曲式結構複雜龐大,演奏形式有坐樂、行樂,其中還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詞等。

西安鼓樂分為“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坐樂是室內音樂,坐樂大致可以分為城鄉兩種,城市坐樂編制約十二三人;農村坐樂有若幹樂器調整,依條件而定。行樂在行進中演奏,伴以彩旗、令旗、社旗、萬民傘、高照鬥子等,樂器用高把鼓、單面鼓等。西安鼓樂的調式為七聲音階,他所用的調依據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調稱之為:六調、尺調、上調、五調。

演奏樂器以竹笛為主奏樂器,吹奏樂器有笛、笙、管,擊奏樂器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及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大鑼、馬鑼、引鑼、鉸子、大梆子、手梆子等,有時還加上雲鑼。西安鼓樂代表曲目有《鼓段子》《打紮子》《引令》《套詞》《南詞》《曲破》《雜曲》等。

西安鼓樂保存了大量史傳曲目名錄中的鮮活曲譜,至今使用著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時期俗字譜的記寫方式。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西安鼓樂的曲體曲式結構原則和手法,對開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結構難題、發揚民族優秀音樂傳統、建立新的民族音樂體系有著有益的基礎和借鑒的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責編
: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