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李友鵬原創養生保健丨飲食養生警示錄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09日 -
:     
 

真言貞語

“得食者生,不得食者死”,這是古人關於飲食的警示用語,也是“民以食為天”的原始版。這句話使我們明白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的意義卻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活著的意義含蓄而深遠,這是一個複雜的哲學命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的問題,暫不在此辯論。本文僅就在飲食養生方面需要警示的幾個問題簡述如下。

在飲食的健康理念上,吃出健康是目的,吃出長壽是目標。食療是藥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飲食上需要明白:治療肥胖,節食比吃減肥藥管用;治療胃病,忌口比吃養胃藥管用;治療高血壓,限鹽比吃降壓藥管用;治療心髒病,心情愉快比吃養心藥管用。作為文明現代人,要摒棄在飲食上的陳規陋習,革除繁瑣而低俗的飲食禮儀,擺脫舊觀念的桎梏,時刻不忘健康飲食文化。如在飯局上反複地勸酒、讓飯、高談闊論、猜拳行令、貪食動物野味等,這些陋習都要摒棄。在吃飯的禮節與禮儀上,不論是長幼還是朋友之間,都要做到不互相夾菜,不互派份子、不互相勸飯,作為家庭的主人或主婦更要注意這一點,防止犯“撐煞人也不占著盆”的錯誤。有飯局與客人聚餐時,出於禮貌與禮節可以把尊讓吃飯、讓“多吃點”的話點到為止,不要過分勸讓。

在飲食營養上,要講究全面,避免單調化。人類是雜食動物,飲食貴在“雜”,而不在於“精”,越雜營養越全面。但這個“雜”要雜的科學,雜的合理。吃飯講究有滋有味,但要做到“五味”①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原來不好的食物如泥鰍、團魚等現在成了人們的美味佳肴;原來過荒年才吃的野菜,現在成了人們餐桌上調劑生活、治療疾病、吃出健康的美食,這是人們飲食觀念的重大改變。在食物鏈上具體來講就是:僅吃細米白面,不如五穀雜糧都食用;僅吃種植蔬菜,不如搭配吃野菜;僅用“三白”②,不如多用“三黑”③;僅吃腿多的(如豬牛肉),不如吃腿少的(如蘑菇);要多吃水裏生的(如魚蝦類),少吃地上生的(如家禽肉);多吃生長期長的,少吃生長期短的;多吃自然生長的應時蔬菜,少吃大棚種植的反季節蔬菜;多吃經過加工的熟食制品,少吃未經加工烹調的生冷食品,更不要犯生吃茄子的錯誤,不犯芸豆炒不熟就吃的錯誤。

在飲食節約上,要銘記於心,踐之於行。現在提倡“光盤行動”,這個行動的前提是在家庭中對做飯的數量要少、在飯店聚餐時要少訂菜,才能做到“光盤”行動,否則這個“光盤”就會重蹈“撐煞人也不能占著盆”的覆轍。節食是長壽的重要因素,占著盆,不傷人;吃光盆,會傷人。現代醫學已經證明,吃得多是很多疾病的發病因素。因此,要想顛覆傳統的就餐習慣,就要從做飯的數量開始,堅持宜少不宜多,頓頓吃新鮮。在這一方面更有朋友做出表率,連主食從來都是吃新鮮的,就是做窩窩頭一頓也只蒸兩個,這樣頓頓吃新鮮,才能做多少,吃多少,做了就吃掉,偶爾吃不了再放著;在飯店聚餐堅持訂多少、吃多少,偶爾吃不了再“兜”著。

在飲食衛生上,不管是在家庭聚餐還是去飯店聚餐,從防止任何一種傳染病的角度出發,都應該堅持“公勺制”“公筷制”“分餐制”,對此毋庸置疑。平日在家庭中也要注意分餐制的實施,每人一碗大鍋菜,吃起來既衛生又方便,既舒心又快捷,這樣的益處不用多說。家人或朋友聚餐菜品花樣多時,使用公勺公筷分著吃,這樣既文明又衛生,還能彰顯出熱情好客的良好傳統,我們何樂而不為呢?任何一種礙於情面不使用公勺、公筷懶動分餐的行為,都為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埋下禍根。我們要克服麻痹思想,克服分不分餐無關緊要的僥幸心理,力爭把飲食衛生切實做好。

在飲食安全上,食以“安”為先,這是超越一切的前提。但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任何食物都存在過敏的可能性,臨床上有吃臭豆腐過敏的病例,也有吃鹹鴨蛋過敏的病例,這些現象,對飲食安全是挑戰,也是警示。一定要慎防由吃引起無妄之災的降臨,須知吃飯是為了果腹,不要為了滿足一時的口欲之福而賺來上吐下瀉的痛苦,不要因為貪吃而壞了胃腸拉肚子,吃出病來難受不值得。遵循中醫對“飲食要保溫,飲食要禦寒”的要求,也為了嚴防食物中毒,要多吃熟的,少吃生的;多吃熱菜,少吃涼拌菜;多吃蔬菜,少吃肉食;多吃抗菌菜(如蔥姜蒜),少吃調制的涼菜;多吃海中菜,少吃醃制鹹菜。在吃的種類上既要雜,又要雜的有品味、雜的有道理,如果雜的不得當就要鬧腸胃病。如涼菜與熱菜以隔開吃為宜;吃冷喝熱,要以隔開三分鐘為宜;犖素搭配比例以1:3為宜,說通俗一點,待吃三口素菜後再吃一口葷菜。總之,要掌握吃的技巧,通過吃飯,吃出文明與健康來。

在飲食禁忌方面,不必太刻意,但也不能太隨意,要以科學檢測為依據,以個人身體狀況和感覺為准。書本上的理論是無形的,只有自己的感覺才是最實際的,跟著感覺走,適合吃什麼就吃什麼,才是最恰當的做法。有些民間傳說缺乏科學依據,並不是太靠譜,如原來民間流傳的“洋姜炒雞蛋吃了會中毒死亡”一說,在實際中發現並沒有那麼玄乎;傳說中有些不能搭配在一起吃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吃後結果也沒有發現什麼不良反應。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在吃飯問題上,千萬不要做為疾病火上澆油的事。如上火了,長痔瘡了,就不要再吃辣椒了;胃酸過多,燒心了,就不要再生吃大蔥或圓蔥了;感覺胸悶腹脹了,就不要再生吃大蒜了;胃不好,就要少吃或不吃韭菜;血壓高了,就要少吃或不吃鹹菜;血糖高了,就要少吃或不吃甜瓜或西瓜;肥胖了,就要少吃或不吃含糖高、含脂肪高的食物;過敏體質,就要慎吃或不吃不知名的野菜或海鮮類。諸如此類的食物不宜,可謂是多之又多,只有自己切實注意,才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在飲食防噎、防嗆意外上,雖然這方面例子不是太多,但總還是時有發生的。吃飯噎死的事例就全世界範圍內來講,每天發生的數目卻是數萬之多,這其中大多數是由於腦血管病、帕金森氏症和食道癌患者的病理因素所致,一般正常人即便是在吃飯時過多地說話甚至噴飯了,有時食物嗆到氣管裏去了,被噎死的概率也是很小的,但作為吃飯意外的情況我們不得不防。“因噎廢食”更多的是用作比喻,如《呂氏春秋·兵》中雲:“夫有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憤。”“因噎廢食”是十分不可取的態度,總不能怕噎著就不吃飯了,但我們在吃飯時注意卻是必須的,預防總還是需要的。為防噎、防嗆,吃飯不要吃得太快,要細嚼慢咽,切記“飯菜嚼成漿,賽過人參湯”的名言,吃煮雞蛋、地瓜、芋頭之類含蛋白與澱粉量高的食物時更要小心,千萬莫心急,心急熱稀粥也喝不得,更何況是粘滯類固體食物呢!對此可采用小口咬、慢慢嚼,再輔以少量喝湯的方法預防之。有些患有腦血管疾病的人,在吃飯時更要注意防噎防嗆,這類病人不管是自行吃飯還是給予喂飯,都要特別注意,以防止吃飯意外情況的發生。

在飲食防癌問題上,這是飲食防病的重中之重,因為有很多消化道腫瘤是從吃飯引起的。這首先要從不吃燙食、不飲熱酒、不食用黴變食物和剩飯剩菜做起。不食用剩飯菜的前提是少做飯菜;不食用黴變食物的前提是不吃剩飯菜及其他黴變幹果。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這吃飯一定不能過燙,平時防止飯菜過熱的前提應從適當早點做飯起始,把飯菜盛出來後先涼一會,把握適當的溫度再吃,使之既溫熱又不過凉,也解決了某些上班一族趕時趕點和“快嘴子”兒童吃飯快的心急問題。有的習慣飲熱酒,覺得這樣才過癮,喝了渾身才暖和,殊不知“過飲滾酒,多成膈證”,不信這古人言,吃虧就在眼前。如我的一個朋友李XX,他就善於喝熱酒,非要把酒燒得滾燙再喝,使酒溫超過了60℃以上,覺得這樣喝下去才舒服,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得癌症就怪了。果不然,老兄早已患胃癌歸西了,只活了52歲。在臨床上我曾觀察了不少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的患者,這其中大多數都有心急火燎吃飯快、吃燙食的習慣。吃得慌,咽得忙,傷了胃,害了腸,也為癌症的發生提供了致病的溫床。我們再看看食道癌晚期的病人,看著滿桌的美味佳肴卻吃不下去,就是吃下點去也還會吐出來,這個滋味有多難受就甭提了。殘酷的事實警示我們,一定要注意飲食溫度和飲食質量,珍惜享受美食的健康生活。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鑒於此,我們一定要注意飲食養生的各個方面,牢記關於飲食養生的警示語言。

吃飯之事大於天,一頓不吃腿發酸;

飲食養生貴有方,確保人生得安康;

若要身體長長好,三分饑來三分寒;

寒涼易從腳下起,疾病易從口中鑽;

入廚洗手第一件,上灶不把閑話談;

砧板生熟要分開,用畢洗淨再晾幹;

五穀雜糧進嘴邊,大夫改行街頭站;

飯前先把湯來飲,養胃護胃又祛寒;

餐桌不議人和非,餐桌不論子缺點;

寧喝開眉歡心水,不吃皺眉窩心飯;

吃飯若是出大汗,身虛體弱壽命減;

吃飯防噎易慢食,避免狼吞又虎咽;

多嚼少食富營養,多水少酒是為安;

少吃“申時”飯與餐,更能健康把肥減;

防治便秘多蔬菜,腸中長清保平安;

寧讓飯菜盆中占,不叫食物入胃滿;

剩飯剩菜慎食用,少食劣質方便飯;

飲食防癌不可忘,不食過燙和黴變;

禁食野味防疾病, 保護環境第一件;

飯店就餐味千般,不如家有粗茶飯;

吃飯主食不可缺,蛋白吸收才全面;

饑餓不要吃柿子,肥胖更要少吃甜;

肝病注意少吃辛,心病更要少吃鹹;

肺病切記少吃苦,脾病更要少吃酸;

胃病注意少吃辣,空腹不把茶水沾;

多吃醋來少吃鹽,食物禁忌記心間;

自然之道養其身,“不食不時”是良言;

脾胃不和百病源,晚餐少吃睡眠安;

飲食衛生宜分餐,公筷公勺記心間;

口腔清潔要做好,飯後漱口第一件;

漱口用上淡醋水,牙周疾病說再見;

若是患有口臭病,開水浸泡苦黃連;

若是頭暈想嘔吐,口中宜把姜片含;

山楂麥芽熬紅糖,專助消化把胃健;

胃中嘈雜又吐酸,醬油一口把病減;

飲食警示說不完,勸君多學保康健。

附①:五味不過指食物不過鹹,食物不過甜,食物不過膩,食物不過辛,食物不過苦。

附②:“三白”指白糖、豬油與食鹽。

附③:“三黑”指黑米、黑芝麻與黑木耳。

(寫於2021年1月5日)

作者簡介李友鵬(男),知名中醫,北京名醫名方研究推廣中心特邀研究員,河南仲景醫藥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國特效醫術發掘整理委員會專業委員。原籍山東齊河,現居山東濟南。文學愛好者,熱愛生命,熱心公益事業,注重中醫養生研究和疑難雜症的治療,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與詩歌100多篇,創城征文獲得濟南市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