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如果朱棣學習李世民逼父退位,明朝歷史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08日 - c113小編  
   

  

執筆寫史

歷史達人,優質創作者

筆者認為,朱棣逼父退位只不過是自尋死路,因為李世民成功的要素朱棣無法複制。

弑兄殺弟、逼父退位,一旦失敗必然萬劫不複,李世民敢這麼做不僅僅是因為他膽識過人,更重要的是當時他已經具備篡位的實力。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起義頻發,李世民瞅准時機,慫恿李淵在太原起事,使其成為萬千起義人士中的一員。

不得不說,李世民天生就是當將軍的料,他的軍事才能堪稱恐怖!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以3500玄甲軍擊潰王世充、竇建德聯軍數十萬,創造以少勝多戰役的奇跡;淺水原之戰他同樣以少勝多,擊敗西秦數萬優勢騎兵,一舉平定隴西;滅西秦之戰中,李世民統兵三萬便將號稱擁有二十萬大軍的西秦打得抱頭鼠竄。

在戰略判斷與戰術選擇問題上,李世民幾乎沒有犯過一次錯誤,就連某位偉人也曾這樣評價評價的軍事能力: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率軍作戰時,李世民經常身先士卒,冒著被流矢落石擊中的風險沖鋒陷陣,好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毫不誇張地說,李淵能夠打敗各路諸侯建立唐朝,他兒子李世民至少有一半的功勞。

多年的戎馬生涯讓李世民積累了超高的威望,百姓與將士們都對他打心底裏尊敬。

唐朝建立後,李淵論功封賞各大功臣,他發現李世民功勞太大已經封無可封,無奈之下只能增設“天策上將”的職位,讓李世民享有僅次於皇帝及太子的莫大權力,這是對他功勳與威望的充分肯定。

身為天策上將,李世民享有各種特權,比如讓全天下招賢納士,搜尋人才作為天策府中的官員。李世民也正是利用這個特權網羅了大量的文臣武將,形成屬於自己的強大班底,這是他有膽量篡位的底氣之一
,哪怕後來徐世績和李靖在玄武門之變態度曖昧,李世民仍然能取得勝利。

李世民

除此之外,李世民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素來有野心,他一直想要將哥哥李建成拉下太子之位,而李建成也十分嫉妒二弟的才華,他擔心後者會威脅到自己,於是兩兄弟明爭暗鬥,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武德九年,突厥進犯唐朝邊境,按照慣例擊退敵軍的任務應該落到功勳最多的李世民身上,然而此時李建成先行一步上奏李淵,請求讓四弟李元吉擔任主帥,同時帶上李世民班底下的所有猛將,顯然他想通過這個方式削弱李世民党羽的實力。

不僅如此,李建成還命人到處散布“太白經天,秦王當有天下”的謠言,讓李淵對李世民產生猜疑。

面對心狠手辣的大哥,李世民不但沒有畏懼,反而打算用更加狠毒的方式還之以顏色,於是乎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設計讓李建成與李元吉進宮面聖,然後在半路埋伏將兩兄弟斬於馬下。

殺了李建成兩兄弟後,李世民割下他們的頭顱登上城頭,嚇得東宮人馬如驚弓之鳥四下逃竄,解了手下之圍。

玄武門

同一時間,李世民還派遣尉遲敬德率一部分人馬前往太極宮包圍李淵。

當時李淵與一幹大臣在等著李建成三兄弟開會,因為前一天太子党的人告訴他“秦王意圖謀反”,而李世民又告訴他“太子禍亂後宮”,李淵一時間拿不定主意相信誰,便讓他們第二天進宮當面對質。

可誰曾想,李淵沒等到三個兒子,卻等到了渾身浴血、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李淵帶著滿肚子的疑惑詢問了尉遲敬德的來意,後者告訴他說:“太子與齊王打算謀反,好在現已伏誅,秦王擔心陛下的安危便派臣前來護駕。”

此時李淵已經明白恐怕李世民早就將皇宮團團圍住,如果不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複自己怕是凶多吉少,不過為了找個台階下,他故意詢問裴寂等大臣怎樣看待這件事,這時蕭瑀、陳叔兩人立刻上前表態,大肆貶低李建成與李元吉,同時極力吹捧李世民,並且建議李淵將他立為太子。

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盡管李淵心中百般不情願,也只能“含淚”答應這個建議。不過尉遲敬德並不滿足,他還要求李淵將兵權交由李世民掌握,李淵同樣只得答應。

李淵劇照

《資治通鑒》裏明確記載了這一段史實: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協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上謂裴寂等曰:“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複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不得不說,李世民這一招“先發制人”盤活了整盤棋。玄武門之變前,太子党已經基本得到了李淵的支持,在與李建成的爭鬥中李世民漸漸處於下風,然後他果斷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兩兄弟,並且派人包圍皇宮,不讓李淵與外界取得聯系,從而一步步建立優勢,最終順利坐上皇位。

所以從本質上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根本目的不是除掉李建成他們,而是爭奪李淵的皇位。

當然往深處探究,李淵仁慈的態度以及大臣的心思同樣鑄就了李世民的成功。

李淵一直明白李世民的野心,也對他和李建成的矛盾心知肚明,這相當於一個潛在的威脅。然而李淵卻一直表現出仁慈的姿態,他始終堅信自己的兒子不會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並且努力調和幾兄弟之間的矛盾,正是這種仁慈的態度給了李世民先發制人的機會。

對李淵而言,最為信任的老臣有五個:裴寂、蕭瑀、封德彝、陳叔達、高士廉。其中裴寂支持太子党,蕭瑀、陳叔達、高士廉心向李世民,而封德彝首鼠兩端,也就是說李世民篡位後不必擔心老臣會不配合,這進一步降低了他篡位的難度大。

綜上,我們能總結出李世民成功的秘訣是:

超高的威望+強大的班底+先發制人+父親的仁慈+老臣的支持

李世民劇照

然而這些因素朱棣一個都沒有。

論威望朱棣遠遠不如李世民。因為前面我們說過,李世民打下了唐朝的半壁江山,這為了他積累了超高的威望。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唐朝沒有發生屠殺開國功臣的事情呢?這是因為李世民就是最大的開國功臣,剩下的功臣中又有很大一部分與李世民有聯系,這些功臣在其他人面前可能有些肆無忌憚,但是在李世民面前就和乖寶寶一樣聽話,再加上李淵不願對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動手,所以屠殺開國大臣的悲劇才沒有在唐朝上演。

而李世民對其他功臣的控制正是他超高威望的體現。

然而朱棣還沒上位前,對於明朝做出的貢獻十分有限。明朝建立後,朱棣曾隨同傅友德遠征漠北,立下大功,當時朱棣表揚他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

除了這一項以外,朱棣就再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功績,僅僅憑借這個想要積累高額的聲望無異於天方夜譚。

要知道,明朝光主要開國功臣就有三十六位,其實更是有不少能征善戰的大將,比如徐達、李文忠、常遇春、藍玉等,這些人當中哪個立下的戰功不是遠超朱棣?更不要談成功實現逆襲的明太祖朱元璋了!在他父親面前,朱棣只不過是個毛頭小子。

沒有足夠的威望,朱棣就不能使百姓與將士們心悅誠服,造反也就失去了根基。

朱棣

論班底朱棣更是不值一提。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的班底文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武有尉遲敬德、程咬金、秦瓊等人,這種配置放在哪個朝代都豪華無比。

相較之下朱棣的班底寒酸了許多。即便後來他來到北平做了燕王,能用的人才也不多,謀臣方面只有姚廣孝一個人撐著,武將方面也只有張玉、朱能、譚淵寥寥數人上的了排面。

與朱元璋的班底比起來,這些人更是不值一提。謀臣方面劉伯溫一個人便能將姚廣孝壓得死死的,武將方面也只需藍玉一人出馬,兩人率領十萬大軍,不出一個月必然能將朱棣打得抱頭鼠竄。

沒有強大的班底,朱棣連與朱元璋對抗的勇氣都沒有,更不要說逼他退位了。

論父親的仁慈程度,李淵與朱元璋完全是兩個極端。

李淵心懷婦人之仁,即便窺視到李世民的野心也沒有狠下心來除掉對方,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可朱元璋截然不同,他生性殘暴,喜好猜疑,時常亂殺無辜,很多人都將他稱為“暴君”。僅僅胡惟庸一案就有超過三萬人死於非命,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也是超過一萬五千人。

得罪朱元璋的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他秉持著“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的原則到處制造殺戮。

當初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為了替年幼的朱允炆保駕護航,大肆屠殺明朝開國功臣,使得“開國功臣”四個字成為很多人的催命符,可見他有多麼心狠手辣。

如果朱棣不小心暴露出自己野心,那很可能將迎來滅頂之災,遇上這麼一個心狠手辣的父親,朱棣根本不敢有半點歪腦筋。

朱元璋

論老臣的支持,朱棣亦是完敗。

李世民能夠得到老臣的支持,主要原因是他已經展現出自己的才華與勢力,而朱棣僅僅只有“皇四子”的頭銜拿的出手。

明朝的建立與朱棣沒有什麼關系,而朱元璋手下有太多能臣,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孤傲,試問朱棣拿什麼贏得他們的支持?

即便撇開朱元璋不談,這些能臣也只會支持太子朱標而不是朱棣。朱元璋對於朱標那是愛到骨子裏,為了幫助兒子順利完成從“太子”到“皇帝”的過渡,朱元璋將藍玉、李善長等一大批開國功臣安排到他身邊,希望他盡早建立起自己的班底。

不僅如此,朱標還讓朱標代為行使監國的權力,這一放權就是十幾二十年,直到朱標去世。在監國期間,那些開國功臣漸漸歸心於朱標,承認他的能力,如果他後來沒有英年早逝,必定能穩穩當當地接過皇位,單單這一點就是朱棣遠遠無法媲美的。

沒有老臣的支持,即便朱棣僥幸篡位成功,也無法掌控大局,到時候用不了多久他就會被拉下皇位。

至於先手優勢,這是李世民能夠成功的獨特要素。因為當時他已經具備了造反的基本實力,采取先發制人的手段才能鎖定勝利,而朱棣實力遠遠達不到能夠造反的程度,先發制人只會加快他的死亡。

朱棣劇照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李世民成功的幾大要素朱棣一個都沒擁有,如果他效仿李世民逼父退位,恐怕會被朱元璋打得骨灰都不剩,到時候明朝歷史上就會少一位雄才偉略的永樂大帝。

李世民逼父退位更多是像權臣發動政變,這是長期實力積累的必然結果,而朱棣逼父退位那就是老壽星上吊——自尋死路!

不過倘若將造反的人換成朱標,恐怕朱元璋不會反抗,還會滿臉笑容地為他增添兵馬吧?諸位讀者,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