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22日 -
:
汽車科學島
媒體人,汽車達人
#老司機聊汽車品牌#
縱觀歐美日韓四大車系,在不同區域有以下三個特點。
歐洲汽車在美國熱度很低
美國汽車在歐洲熱度很低
日韓汽車在歐洲熱度較低
國內熱度最高的合資品牌應當是以大眾汽車為首的德系汽車,VW+BBA似乎仍舊是兩大陣營的銷量冠軍;但是同樣的車型在北美車市的銷量卻非常低迷,反而是日韓系車的銷量高一些。不過也並沒有網傳的那麼誇張,在美國車市熱銷最高的還是其本土品牌的皮卡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互相都不在對方市場暢銷”的現象,日韓系汽車又是怎麼鑽的北美車市的空子呢?
01
兩大因素
文化因素是歐美兩大車市互相“不對眼”的原因之一。
雖然歐洲和美國(涵蓋澳洲)都屬於西方國家,但是以英德法等國為首的,有王室與貴族文化傳承的國家是看不起美國的;因美澳等國均為囚犯流放建立的國家,嚴格意義上應當屬於英國囚犯的後代。
澳洲則是1788年由1530名英國人的船隊抵達後開始建立的國家,而其中包括736名流放的囚徒。所以在歐洲諸多國家嚴重的美澳是“低等級”的,是披著西裝的暴徒。
澳洲撇開不談,美國雖然是囚徒流放而形成的國家,但是在數輪工業革命的進程中有了飛速的進步;尤其從薩拉熱窩的槍聲之後又大發戰爭財,而同期的歐洲因一戰和二戰而開始走下坡。在這一階段中的美國終於“扳回一局”,其實同為西方國家的美國一直對歐洲“母國”憤恨不已,二戰後的很多動作都是在打壓歐洲。
文化的沖突自然會引申到其他領域,比如汽車領域也不例外;很多認為歐美國家是不談家國天下的,說白了就是不談愛國,而實際上歐美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全面的,參考好萊塢的救世大片和007吧。支持民族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在文化因素的範疇內,至此出現了一定的沖突。
歷史因素是造成歐美兩大車系互相“水土不服”的另一因素。
為什麼歐洲的部分國家要結盟(歐盟)?答案當然是二戰之後的歐洲在快速的衰敗。就以德國為例吧,其知名度很高的寶馬汽車在1959年差點破產,奧迪汽車在強制要求升級四沖程發動機時造成不來,不是戴姆勒共享技術也就破產了;寶沃在同期消失,後由大眾汽車成立新汽車聯盟後才有轉機。
但隨之而來的是石油危機和經濟危機,影響一直到80年代末;在這一階段如果不是大眾奧迪奔馳寶馬等品牌進駐了成長中的中國汽車市場,德系汽車的“神話”不會出現,最終大部分都會像寶沃一樣結束。
歐洲流行的車型是“小微型車”,很多人認為這是歐洲汽車用戶“務實”,其實這很可笑。要知道主要打造中大型豪華汽車的勞斯萊斯、賓利、瑪莎拉蒂、捷豹路虎等品牌都出自歐洲,還務實嗎?
歐洲流行小車的原因只是因為無法承擔過高的用車成本,其中還包括後期的碳排放的高成本;迫不得已也才會使用這種實際用車體驗較差的小車,而同期的美國GDP/DPI的增速都很快,用戶不在意用車成本,所以打造的車輛多為大排量的豪華轎車、越野車或皮卡,很顯然這些車不適合歐洲用戶。而歐系的小車也不適合美國用戶,所以不論德系法系還是意系在北美的銷量都很低迷。
02
日韓汽車的特點
日韓系汽車在美國的銷量是不錯的,但是歐洲的銷量卻很一般,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工業基本是依靠美國的技術支持成長,但實際水平卻是比較一般。
所以這兩大車系只能打造出一些技術落後,但排量小油耗低的低端代步車;可視這些車比歐洲本土企業生產的車輛的能耗也沒能低哪去,而性能卻是明顯的有些差距,那麼本就是很“挑剔”卻又無法選擇高標准車輛的歐洲汽車用戶,最起碼可以不考慮這些車,除非購車預算更低一些的消費者。
美國比較特殊,其零資產和負資產人群的占比是非常高的,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階段更誇張;後疫情階段的美國當然會更突出,但美國又是個所謂的“車輪上的國家”,在公共交通便利性不是很高的前提下,擁有一輛汽車對於美國人而言比較重要。
但美國本土品牌的車輛都是些動力強勁但油耗很高的大塊頭,對於這些零負資產的美國人而言壓力過大;歐洲品牌的汽車價格相對高一些,日韓系汽車價格最低廉,駕駛品質雖然差一些但排量小油耗低,結果只能將關注車系放在豐田本田或現代起亞這些品牌上了。
這就是日韓系汽車在美國成功的原因,同時也是歐美兩大車系在對方市場中的表現都很差的原因;美國三大品牌的克萊斯勒已經被菲亞特收購,福特汽車也經曆過風雨飄搖的階段,通用汽車在2009年破產而不得不變賣品牌求生。
歐系車企PSA與FCA(菲克)合並而抱團取暖,PSA退出北美車市很久了;德系汽車依靠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生存,但在公務用車不允許再用外國品牌車輛後,德系車的神話一旦破滅,全球車市的格局必然發生很大的變化。現階段中國制造的汽車已經出口歐洲、美洲和澳洲,其中商用新能源汽車出口英法德美日韓等諸多國家,未來會是中歐美三大車系的三足鼎立。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