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涯

三場免費直播教你做好職業規劃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25日 -
: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官方帳號

02

職業規劃的差異

簡單舉兩個我個人見到過的兩個例子:

某朋友A,當初立志想要幹投行,但確實學曆背景相對一般,終歸是沒有進入自己所理想的行業。

不過個人非常優秀,拿到了不少銀行、地產公司以及的知名實業的offer,但他選擇了“工資低、強度大”某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很多人都覺得他做這樣的選擇簡直是“腦子被驢踢了”。

他確實也非常辛苦,除了工作還要複習CPA的考試,感覺他的生活色彩非常慘淡。

一轉眼幾年過去了,憑借超過同齡人的項目經驗,過硬的財務技能,以及合作夥伴某央企中型券商投行團隊人員的力薦,PK掉各種頂級名校的碩士,進入了他心心念的投行業。

如今在團隊中是非常受領導重視的骨幹,超過了那些從實習校招進來的小夥伴。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在幫一家大型國有券商投行招聘的時候,做收簡曆和初步的篩選,領導點名初級崗位希望要“其他投行/四大/非訴律師2-3年工作經驗”,其他的就篩掉吧。

當時某位學曆背景非常優秀的,在銀行總行管培的小夥伴找到我,希望能夠給予內部推薦。

我表示了為難,因為確實他的經曆不符合領導所述。他對此表示了憤慨:“我們當年進來,門檻比四大高多了!憑什麼四大的可以,我卻不可以!”

後來了解到這位同學最終還是跳槽了,但是往後還頻繁跳槽了數次,似乎工作得並不十分開心。

03

差異因何而造成?

有人的總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有人提前做了未來數年的規劃,並在具體的執行著。

如果當初多花點心思去了解自己的本心,或者說提前規劃下自己,是不是會少走很多彎路呢?

有目標的人,會少些迷茫

1)好的目標,直接決定你具體的路徑。

目的地有了,可能路徑有很多條,但是基本上就像你在手機中打開百度地圖輸入地址導航,有可能軟件會根據不同的路況會給你推薦幾條路線。

換回到職業上來看,就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入行。

一旦入了行,做正確的事情,待遇的提升,大小平台的切換,都不會是問題。

畢竟你已經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到達終點,只是時間問題。

入不了行,去相關的行業,要麼是具備去你想去行業的基礎技能,要麼能掌握對你未來想從事行業的有利資源。

每一個行當,門檻低很多的相關行業都有很多。

什麼,你說你不知道?那是因為你沒去真正了解你想從事的行業。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之所以碌碌無為,主要就是沒有目標,不知道往哪裏努力,只會在步入社會之後,對著曾經的錯過的機遇懊悔不已。

我經常舉個很簡單例子說明,沒有目標的人之間差別有多大。

有的同學告訴我,自己實在很想從事投資行業,但已經畢業了,過去也沒有實習,現在目前手頭上只有一個小機構的雅思老師的offer。

我說,如果你,以未來能去投資機構的目標不變化。

那麼你以創業心態去參與這個角色,學習如何打磨更好的教育產品,努力學習互聯網創業那些關於運營、流量的知識,學習如何拉新、激活、轉化、裂變,學習如何讓你自己成為IP的角色…

你這樣去做,你未來是一個具備豐富教育行業創業經驗、互聯網運營經驗的人才,同時你還在不斷補足你的金融財務等技能,你去投資教育、互聯網行業的機構,其實是可以適應投前or投後的崗位的。

如果你只是覺得當雅思老師埋沒了你的才能,沒有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你才是真的沒機會。

如果沒有堅定的目標,多少人都在路上一路妥協,我這個不行,那個就算了,你的人生就被你不斷的耽誤了….

實際上目標定好了,實現它有很多種路徑和方式,真的就怕你沒清晰的目標。

2)“最貴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選擇職業時,為什麼很多人思路都是錯的?

為什麼大家又時常陷入深深的糾結,又經常做出了選擇之後覺得後悔?

因為大家日常的普遍看法是——什麼樣的工作“好”,我就選什麼樣的工作。

很多人總是覺得“這個工作很好”,那個工作看起來也很不錯。

券商投行聽著很性感,銀行總行好像也很牛逼,基金公司投研好像很爽,聽說固定收益也很掙錢…

然而,情況是,金融行業裏大部分崗位都很好,去想哪個“更好”,沒什麼意義。

反而會讓自己不斷在很多目標之間漂移和徘徊,最終經常調整方向,降低自己的競爭力。

但是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還是要看你要什麼樣的人生。

核心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自己喜歡or擅長的工作,不然即使“再好”,也會不開心。

港劇都告訴你了“做銀最緊要是嗨森”!

我當年也有不少朋友放棄了券商投行or固收的工作,去中證登、中債登等公司,實際上待遇和福利也確實非常好,一度讓我羨慕。

他們自己也是權衡再三,覺得那樣的穩定的工作似乎“更好”。

但很多的案例是工作數年之後,選擇跳槽出來,依靠原先的優秀學曆背景和同學關系,再回到了市場化的機構去工作,反而晚起步了幾年。

工作真沒分高低,他們只是當初錯估了自己“想要什麼”。

04

認識你自己是一切的開始

1)你到底想要什麼

日常中接觸過很多同學,之所以迷茫,我個人總結無非兩點:一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二是也不知道社會能夠提供什麼。

直白點,前者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又適合什麼,後者是不知道有哪些行業和工種。

有部分人可能是有過自我的探討,大致有還有點方向判斷,但大多數人的反應是“我覺得都還好”、“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偏好”、“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所以,日常咨詢中常見的情況是,大量同學喜歡把自己條件一報,說我是啥學校啥專業的,你看我適合做點啥?

其實,這種提問的方式,除了很低效之外,一是輕視了“認識自己”的問題,畢竟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你必須得告訴別人你足夠偏好方面的信息,對方才比較好做出建議;

二是太過在意固有的一些條件,比如說學校專業之類的,以為跟公式一樣的可以直接導出結果,這些或許有一定影響,但絕對不足以決定你適合做什麼。

所以,即使碰到對行業確實一無所知的同學,但是能比較明晰的告訴我說我比較喜歡XX類的工作,有XX方面的特長,我印象都還會好一些,溝通起來沒有那麼心累。

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想清楚,在喜歡和擅長之間,你喜歡什麼,又擅長什麼。

這兩個往往是重合的,但又時常是矛盾的。

比如說我見過不少內向的同學,雖然自稱比較喜歡靜下來心來做研究,但我覺得他們也許並不適合做賣方研究員,因為“賣”字當頭,沒有足夠溝通能力和氣場,一般是很難做得好的。

又比如說我自己一直只想做個“安靜的技術流”,但因為性格原因,身邊總有人說我適合去做跟銷售有關的工作,我也曾不斷掙紮。

最終,在喜歡和擅長之間得做出一個選擇,這就是認識你自己的第一個過程。

2)社會上有什麼的工作

金融行業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了,何況還有互聯網、咨詢、地產、快消等。

但如果有了對自己認知之後,了解行業反而容易了很多,畢竟排除了很多類型的工作。

所以,你用排除法,就能排除不少你不適合的工作,縮小範圍,接下來定向去了解。

具體如何了解?現在的互聯網渠道實在太發達了,網上很多資料,也可以看我們的《金融求職寶典》,以及關注我們大量的線上線下活動、行業報告等。

05

現在的我們,是由無數次選擇造就的

我也相信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充滿了糾結和痛苦。

時間點的把握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你所有不曾料想過的問題,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你不期而遇。

你所有曾經瀟灑的隨遇而安,同樣也會隨時間流逝而讓你承擔相應的代價。

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的發展曲線也都不是一路向上的。

職業規劃是盡可能讓他趨向於直線的唯一方式。

如果有沒有規劃,人與人之間會在工作3-5年拉開巨大差距,我相信任何參與工作的人參加了和班上同學對比的是很都感觸很深。

06

職業規劃是職場的必備品

願你做好職業規劃,成為人生贏家!

*未來三天都有直播,一共三場,本次直播為參與知乎活動,全程免費,幹貨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