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案例調研⑧|江西樂安:旅遊扶貧開拓發展新路徑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01日 -
:     
 

中國發展觀察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官方帳號

以“旅遊+視野”,激活旅遊要素

熊國蓮是樂安縣金竹佘族鄉大通村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前幾年,熊國蓮也隨丈夫一起外出打工。由於家裏老人孩子無人照料,她只好回到了村裏。

大通村地處樂安縣深山腹地,基礎設施條件落後、集體經濟薄弱、貧困發生率高,2017年被列為江西省26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熊國蓮家也是貧困戶,家裏只有婦女、老人、兒童,一家人的生計只靠熊國蓮丈夫在外打工的那點收入維持,日子過得極為艱難。

但這樣的狀況,從2018年開始逐步得到了改觀。本刊調研組了解到,大通村的改變,始於樂安縣委書記彭銀貴的一個創意。大通村在樂安縣屬於重點扶貧對象,也是彭銀貴的掛點的扶貧村。

大通村山多地少,僅靠農業很難走出貧困。但是彭銀貴也發覺,村裏的自然景色非常優美,雖然位置有些偏僻,卻處於樂安縣的金竹飛瀑景區範圍之內。如果能把去參觀飛瀑的遊客吸引一部分到大通村來,不就為大通村找到了一條借力旅遊的發展之路?

可是如何才能把原本去參觀飛瀑的遊客吸引到偏僻的大通村呢?超出很多人的預料,彭銀貴看上了村裏的一面面房屋外牆。他覺得,沒有吸引遊客的風景,那就創造一個風景出來。大通村是一個佘族村莊,房屋外牆上如果全部畫上佘族風情濃鬱的彩繪,豈不就是創造出了一個景點?

在彭銀貴的謀劃下,2018年,樂安縣啟動了大通彩繪村的建設項目。縣裏與南昌大學等單位合作,在村民房屋外牆,畫上了“倚窗佘族少女”“振翅的鳳凰”“佘族小夥漁獵場景”等3000多平方米的彩繪。同時結合彩繪村建設,對大通村進行了全面的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利用村中邊邊角角的菜地、空地,建起了花園、綠地和停車場;將閑置的房屋改造成遊客服務中心、民宿、釀酒坊、鄉村振興研習社。經過兩年的建設,這個深度貧困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幅幅洋溢著濃鬱佘族風情的彩繪牆,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大通村成為樂安縣的“彩繪第一村”“網紅打卡地”,並成功晉級“4A級鄉村旅遊點”。

大通村向彩繪村“蝶變”的過程中,熊國蓮家的生活也得以根本改觀。她利用自家房屋開辦起農家樂,向前來參觀的遊客提供地地道道的農家飯。土雞、土鴨全部自己散養,青菜就產自自家地裏。她甚至都沒有固定的菜譜,“客人想吃什麼就去地裏看看,看上什麼我就做什麼”。

據熊國蓮向本刊調研組介紹,她家養了200多只雞鴨,加上餐飲收入,目前僅靠節假日營業就能收入四五萬元。這個收入,她在家門口、靠她一個人就能獲得。因為彩繪村建設,她家的經濟狀況大為改善,她也有餘力拿出更多時間照顧老人和孩子。

熊國蓮一家的變化,是大通村走出貧困的一個縮影。本刊調研組了解到,大通村有四五戶村民利用自家房屋辦起了農家樂、民宿。還有村民看到來村裏的遊客喜歡吃稻花魚,就在家裏的承包梯田裏養起了稻花魚,僅此一項,全年就增收5萬多元。

彩繪村這個創意讓深度貧困村大通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而在彭銀貴看來,很多地方的旅遊要素就擺在那裏,關鍵是如何去激活。

彭銀貴向本刊調研組介紹,樂安縣地處山區丘陵腹地,不靠海不沿江,沒有鐵路和機場,交通有些不便,但是樂安縣卻擁有實實在在的、豐富的旅遊資源。

簡單來說就是“多彩樂安”,具有“紅色、綠色、古色”的“三色”之美。

所謂“紅色”,樂安是一塊紅色的聖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王稼祥、陳毅、方志敏、李文林、曾山等曾在這塊紅土地上留下光輝足跡。至今樂安還保存有4100多條紅軍標語,有“紅軍標語第一縣”之稱。

“綠色”,樂安是一塊綠色的翡翠,當地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山地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7.8%,森林覆蓋率達70.24%,高出江西省平均水平7.18個百分點,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評為“中國天然氧吧”。

“古色”,樂安是一座千年古邑,建縣於南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境內古村古跡眾多、非物質文化遺存豐富,歷史文化氛圍濃厚,全縣有20多個傳統古村落,樂安儺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小吹會、裝故事、羅陂廟會、蛋雕被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三色”,成就了樂安豐富的旅遊資源。同時,樂安還是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江西省第二批生態文明示範縣,“樂安竹筍”是中歐互認地理標志產品,“樂安花豬”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樂安的中藥材、雙孢菇、綠色有機稻、肉牛養殖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勢頭也非常強勁。

彭銀貴認為,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特色產業,都可以納入“全域旅遊”的範圍,成為重要的旅遊要素。樂安縣在發展旅遊產業方面,跳出了為旅遊而旅遊的狹隘觀念束縛,在“旅遊+”的視野下,注重旅遊與相關行業的融合發展、跨界整合,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有效激活了樂安縣的旅遊要素。大通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看似是得益於一個“金點子”,其實是“旅遊+”以及“景村一體”綜合效應的呈現。而這樣的例子,在樂安縣還有很多。

景村一體,旅遊與扶貧深度融合

在樂安縣,旅遊既是產業,也是扶貧脫貧的重要抓手和載體。樂安縣的許多貧困村位於深山區,一方面,這些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常常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但另一方面,這些村大多有優美的景色和宜人環境,天然具備旅遊開發的優勢。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樂安縣的旅遊開發主動向貧困村傾斜。自2014年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樂安縣精准識別了貧困村69個,貧困人口9825人,其中旅遊扶貧覆蓋村就有26個。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扶貧傾斜凸顯了樂安縣旅遊扶貧的重要思路——景村一體,旅遊與扶貧深度融合。

處於“養心谷·金竹飛瀑景區”的嚇通村,就是“景村一體”的典型案例。

嚇通村位於金竹佘族鄉,是一個佘族自然村,有140多人。江西永達旅遊有限公司當年開發景區的時候,將景區定位為以觀瀑賞景的生態遊為主。但是在2018年,樂安縣圍繞“景村一體”的思路,開始對嚇通村進行整體改造提升。縣裏聘請了專業設計團隊對村子進行全新規劃設計,村內道路、水系徹底重新鋪設、疏浚,興建了佘族文化廣場、門樓等獨具佘族文化元素的建築。村民的房屋也進行了改造翻新,極力突出佘族民居特點。站在高處俯瞰,嚇通村完全是一個隱身於綠色山谷的美麗小村,洋溢著濃鬱的民族風情,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景點。

金竹佘族鄉党委書記蘭衛,就是從這個村走出來的一位佘族幹部。他邀請本刊調研組參觀了他家的老房子。老房子按照佘族民居樣式進行了修繕、改造,已成為嶄新舒適的民宿,目前由他的叔叔管理。據蘭衛介紹,他家的民宿是村裏第一個興建的,“當初搞民宿的時候村民有顧慮,幹部就帶頭先搞,起示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村裏的其他村民也陸續興建起了民宿。

“景村一體”的建設思路讓嚇通村的村容村貌徹底改變,民宿的興起還使村莊功能實現了脫胎換骨的提升。而隨著對景區生態文化資源和市場的認識不斷加深,江西永達旅遊有限公司看到了新的商機,這兩年將投資重點放在高端民宿和商務會議上。公司在原有29間民宿的基礎上,又將2棟民居改造成民宿,並分別在2020年8月和10月成功組織了兩屆“養心谷私董會”。

“景村一體”所帶來的村莊功能提升,使得旅遊與脫貧深度融合、無縫對接。村民已經不僅僅是農民,而成為了旅遊產業、農旅融合的主體。一方面,村民通過民宿、特色產品在旅遊中獲取收入。據介紹,景區開發之前,當地佘族同胞的民宅十萬元以下都無人問津,現在四五十萬元都不肯出手。過去村裏的筍幹、香菇、木耳等土特產,價格低還賣不出去,現在不僅價格大幅上漲,還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景區建設也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永達公司在2018年景區開業第一年就招聘佘族同胞5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17人。村民獲得了景區門票分成,村裏也通過集體土地流轉入股等形式獲得分紅。據了解,2018年、2019年兩年,金竹佘族鄉僅從永達公司就獲得分紅56萬多元,鄉裏則把分紅全部分發給各村,專項用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

“景村一體”的開發還拉動了當地建材、建築業的發展,促進了佘族文化村以及特色小鎮的建設。

2014年至2019年的五年間,樂安縣旅遊接待人次及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長率都穩定在25%以上。通過旅遊扶貧,帶動1000多戶貧困群眾參與旅遊項目建設和旅遊產業發展,每戶年均增收5000餘元,實現了旅遊扶貧推進到哪裏,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扶貧產業發展就推進到哪裏。

豐富旅遊扶貧產業鏈

旅遊與扶貧深度融合,也並不僅僅是將貧困村納入景區、將旅遊項目建在村裏這樣簡單。在樂安縣旅遊扶貧的發展思路中,旅遊與扶貧的深度融合其實有著一整套運作流程,在旅遊產業鏈的各個主要環節中,都盡可能地融入扶貧,從而打造出一條完整的旅遊扶貧產業鏈。

九瀑峽景區位於樂安縣招攜鎮。景區總經理黃小明是樂安本地人,在外打拼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2016年,回鄉創業的他投身旅遊行業,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將漂流項目引入家鄉。九瀑峽景區的漂流項目2016年12月動工,2017年試運營,2018年正式開業。項目一期投資4000萬元進行漂流的各項基礎建設;二期投入近億元,主打民宿、遊玩等項目;三期則瞄准康養,預計2022年啟動。

目前,九瀑峽的漂流是樂安縣做得最好的一家,已經初步樹立起自己的品牌,並輻射周邊地區,吸引了眾多漂流愛好者和遊客。2020年5月,九瀑峽景區獲評為4A級景區。

九瀑峽景區在發展規劃上體現出清晰的產業鏈思路,在旅遊扶貧方面,也體現出了鮮明的產業鏈思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入股分紅,享受旅遊發展紅利。九瀑峽景區涉及王泥汗、洋溪坑兩個村小組,共500餘人。為了讓村集體和村民能夠共享景區發展紅利,兩個村從中央扶持村集體經濟助推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基金中各拿出100萬元入股景區。村委會與景區約定,在三年內,景區固定每年以入股金額10%的回報率反饋村裏。三年後,如果村委會對企業不滿意,可以提出換人,但是項目仍然留給村裏。這樣的安排,一方面保障了村集體能夠得到持續分紅,另一方面也減少了村集體的風險,保護了項目,確保了村集體的權益。

同時,景區在建設用地征地補償中,提高對貧困戶補償標准,僅此一項就帶動貧困戶增收200多萬元。

其次,就業扶持。樂安縣鼓勵旅遊景區在勞動用工方面優先聘用當地貧困群眾,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50多歲的邱伢生,家與景區大門一橋之隔。他的妻兒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村裏。邱伢生告訴本刊調研組,他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給景區做零工。因為離家近且工作細心、肯出力氣,景區的一些粗重活都優先交給他做。粗算下來,他每個月能從景區獲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旅遊旺季的時候還會更多一些。

邱茶花也是景區附近村裏的人。與邱伢生給景區打零工不同,她是九瀑峽景區正式聘用的員工,在公司的食堂工作。她每個月的工資2000多元,加上獎金、加班費等雜項,每年收入能夠達到5萬元。“離家這麼近就能掙到這些錢,很滿意了”。

據黃小明介紹,九瀑峽景區目前有員工90多人,80%是本地用工,其中16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而到了漂流的旺季,零工用量大幅上升,一般能到近300人。這部分用工,毫無疑問基本上是本地人。據統計,景區在建設一期項目和二期項目期間,累計用工6萬多個工作日,發放勞務工資1000多萬元,其中貧困群眾的勞務用工占到了30%以上。

第三,政府主動引導。九瀑峽景區雖然是以漂流為主打項目,但從二期開始,民宿成為建設的重點。這種轉向,除了景區發展規劃、完善旅遊基礎設置的內在要求,也同當地政府主動引導、鼓勵密不可分。樂安縣出台規定,鼓勵投資發展民宿,拿出專門資金,按每間客房2萬元的標准進行補助。對開辦農家樂和民宿的農戶,在建設前後以及經營過程中,安排專人進行免費咨詢和輔導。如此扶持力度,自然撬動了當地的民宿建設,不僅加強了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豐富了旅遊產業鏈,同時也直接創造了旅遊、扶貧融合點,延長了扶貧鏈條。

黃小明告訴本刊調研組,在加大民宿投入的同時,下一步他准備幫助周邊村民把農家樂搞起來,這樣做既是對景區民宿的配套,也是對景區力有不逮之處的很好補充。很顯然,此舉對於扶貧及增加農民收入,又開拓了一條渠道。

九瀑峽景區的旅遊扶貧模式,較為典型地體現了樂安縣“旅遊+扶貧”的思路和做法,即“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

搞好規劃,打造全域旅遊新格局

樂安縣是千年古邑,所謂“古色”的確名不虛傳,縣域內古村古跡星羅棋布,豐厚多彩的文化遺產,讓人產生無盡的感慨、感佩。

粗淺理解,坐擁如此富饒的歷史文化資源,旅遊業的興旺發達似乎是自然而然之事。但以現代旅遊產業觀念審視,如果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統籌推進,豐饒的文化資源不會自動成為文化資本,遊山逛水看古跡,也不會自己升級為旅遊產業,這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正是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樂安縣極為重視縣域旅遊規劃的制定,同時注重將發展旅遊產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結合,將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中去。這種各項工作協調統籌推進的做法,在流坑古村的發展中得到了鮮明體現。

流坑古村坐落於樂安縣西南部的烏江之畔。該村“肇基於五代,興起於宋代,衰微於元代,繁榮於明清,敗落於清末民初之際”,有著千年輝煌滄桑的歷史文化,被譽為“千古第一村”。流坑村歷史上英才輩出,歷史遺存極為豐厚,至今仍保存有各類傳統建築260多處、匾聯622塊、古物450多件,以及遍及於村內房屋各處的雕刻、堆塑、書繪。行走在流坑村內,實在是感慨古村規模宏大、布局匠心、建築精美。流坑古村在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0月被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6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8年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在江西省乃至全國都享有較高的聲譽。

可就是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的古村,卻被貧困困擾。據統計,流坑村全村有1316戶637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8戶1588人。

流坑村村支書董朝真向本刊調研組介紹,經過脫貧攻堅,流坑村的貧困戶絕大多數已經脫貧,目前尚未脫貧的4戶、14人也將在2020年年底實現脫貧。而這一脫貧成績的取得,除了國家相關扶貧脫貧政策的支持,樂安縣近幾年大力支持流坑村發展旅遊業,也強力帶動了流坑村的脫貧步伐。

本刊調研組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對於支持流坑村大力發展旅遊業,樂安縣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古建維修。流坑村共有216處國保單體建築,國保建築數量多、維修資金量極大。樂安縣通過多種措施籌措維修資金,在國家及江西省的支持下,目前已經對大多數重要的國保建築進行了加固、維修,確保文物建築的安全和對外展示。

其次,夯實古村保護,加大安防力度。對古村的民居進行了線路改造,同時對全村磚木結構房屋及古樹進行了白蟻防治和木蜂滅殺。

第三,恢複古村風貌。對古村核心保護區內影響風貌的建築進行了征收拆除,並在村外對征拆戶進行妥善安置。

第四,優化古村環境,集中處理景區的生活汙水,改善景區生活環境。

在對流坑古村進行軟硬件建設、升級的同時,樂安縣還從全域旅遊的角度,通過建設、完善旅遊交通網絡,提升旅遊配套設施等舉措,將流坑村周邊分散的景點串聯起來,形成了經典旅遊線路的閉環。例如,圍繞流坑村蜿蜒而過的烏江,其上下遊有多處綿延數十公里的極為壯觀的古樟林。樂安縣通過精心規劃路線,以沿江騎行道、步道將古樟林和流坑村聯結起來,打造出了賞心悅目又極富文化休閑氣息的旅遊線路和旅遊帶,激活了因分散、交通不便而沉寂的景點,為各景點帶來了旅遊收入、創造了就業崗位。據了解,目前流坑村從事旅遊行業,直接從旅遊中獲得收入的已有300多戶,景區管理人員有100多人,其中多數是流坑本村人。通過全域旅遊的規劃、引導,慕流坑古村大名而來的遊客數量,已經達到了每年10萬人次。源源不斷的客源,為古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古村的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樂安縣的旅遊扶貧之所以有聲有色,與樂安縣在旅遊扶貧推進上思路清晰、規劃細致、措施到位密不可分。彭銀貴向本刊調研組介紹,牢固樹立全域旅遊的理念,將樂安全境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打造,注重將脫貧扶貧與旅遊產業的各個環節融合,是樂安縣旅遊扶貧在實踐中獲得的寶貴經驗。

為此,樂安縣首先極其重視謀劃總體布局,出台了樂安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引進先進的旅遊發展理念,對全縣旅遊開發建設進行整體策劃與創意。全域布局景區景點,引導全社會參與,全民參與旅遊業,實現旅遊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形成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系統旅遊,為前來旅遊的遊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充分滿足遊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全面推動樂安縣域經濟提升。

其次,重點做好景區整體形象的提升,推進重點景區建設。重點景區建設好了,可以為樂安縣的旅遊產業打造好主體框架,同時還能為旅遊扶貧樹立標杆、探索旅遊扶貧的推進程序。金竹飛瀑景區、九瀑峽景區、流坑古村(古樟林)景區,它們既是重要的旅遊景點,也是樂安縣旅遊扶貧的重要支撐點、示範點。

第三,堅持城鄉建設與旅遊相結合。城鄉建設要以規劃管控為抓手,以旅遊發展為目的,把旅遊理念融入城區、集鎮和村落建設之中,打造全域旅遊形象。

第四,完善旅遊綜合交通網絡,加強各景區、縣域內部交通、公路客運等的合理銜接。合理布局線路,整合包裝現有景區(點),串珠成線。並與周邊縣區聯合推出經典旅遊線路,努力構建贛中南大旅遊圈。

第五,完善旅遊要素配套,加快品牌創建。

第六,堅持市場導向,積極做好“旅遊+”,促進旅遊與相關行業的融合發展和跨界整合,大力推進農旅一體化,推進林旅深度融合,深度開發工業旅遊產品,不斷創新和豐富旅遊業態。

旅遊扶貧讓樂安縣激活了縣域內的旅遊要素、發展了旅遊業,使得扶貧脫貧獲得了堅實基礎和可持續發展動力,一定程度上也探索出了一條頗具可操作性、可複制的旅遊扶貧之路。對於樂安縣在旅遊扶貧模式方面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成績,彭銀貴一方面感到欣慰,同時也滿懷信心地表示:“今後,樂安縣將沿著旅遊扶貧的發展思路,力爭3年內打造1個5A級、6個以上4A級景區的全域旅遊的格局,為農民致富、鄉村振興拓展新途徑,注入新動力”。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貧典型案例專題調研組

成員:江宜航 徐冰

執筆:徐冰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增刊 小康大道——“全面小康精准扶貧”典型案例調研專輯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党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數據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