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財富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4日 -
: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官方帳號
2020年,股票市場的火熱催生了基金銷售的熱潮。部分“千億”規模的明星基金銷售火爆,甚至產生了“日光基”。
而剛剛過去的2021年首月也將成為載入公募基金史冊的一個月份——在爆款基金頻出的同時,該月創造了基金一天認購規模近2400億元的新紀錄。
統計顯示,2021年1月國內各大基金公司集中成立發行了眾多基金,其中廣發基金和易方達基金的發行量獨占鼇頭。
廣發基金發行基金7只,成立基金6只,規模達645.24億元;易方達基金發行基金7只,成立基金5只,規模達436.05億元,頭部效應明顯。
在這股基金銷售熱潮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投資現象。
有些投資者像炒股一樣炒基金,追漲殺跌,頻繁申贖;有些投資者不了解基金市場,認為投資基金無風險穩賺,甚至能一夜暴富,故而借錢買入基金;還有些投資者在基金收益好的時候盲目追捧明星經理,遇到淨值下跌時則把基金經理罵上熱搜。
以至於一位蔡姓基金經理在微博上無奈地說:“希望大家理性買基金,不要賺了錢就叫我蔡總,虧了錢就叫我蔡狗”。
面對這些非理性行為,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主動公開限購。央視財經也公開評論指出,任何一種投資都應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當前資本市場中出現的基金投資狂熱現象值得警惕和深思。事實上,這股“基金熱”的背後有一個我們長期忽略的問題,那就是基金投資的適配性。
01
“基金銷售熱”背後的原因
財富效應是催生“基金銷售熱”的一大重要原因。
簡單來說,財富效應是指當人們所持有的財富增長時,其消費的欲望也會隨之上漲。
如下圖所示,我們將同一時間範圍內滬深300指數的走勢與百度指數中“基金”這一關鍵詞的熱度進行對比後發現,股指的漲幅與“基金”一詞的檢索量呈正相關。
這說明,在財富效應的影響下,投資者會在股指上漲時提振投資信心,從而引發基金銷售火熱。
無獨有偶,金融學界也有研究證實,基金公司往往會選擇在股市達到階段性熱度時發行基金。這是由於之前的股市上漲會使基金業績變得更為靚麗,從而更好地吸引投資者購買。
02
我們為什麼要買基金?
中國資本市場的“基金銷售熱”中還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中小散戶的基金投資行為與炒股類似,他們會試圖依據基金的近期業績對購買基金進行擇時操作。
大量基金公司的研究數據發現,中小投資者持有基金的平均時間非常短,且投資過程中存在追漲殺跌的現象。
學術界將這種單純因追逐歷史業績而流入基金的資金稱為“傻錢”(dumb money)。
而從長期走勢來看,許多基金全年收益可觀,但那些追漲殺跌的投資者卻連零頭都沒有賺到。
在這一現象的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事實:許多投資者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購買基金。
我們購買基金是出於對專業團隊的信任,委托其對我們的資產進行管理。購買股票基金的前提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時間對股票進行篩選、投資和管理,因而委托基金經理代勞。
然而,當我們頻繁地更換自己所投資的基金,並且擇時買賣基金時,是否違背了投資基金的初衷?
一般而言,股票型基金屬於證券市場的“中長期投資者”。其投資回報來源主要是時間平滑後的複利。而短期的追漲殺跌行為只會導致時間平滑投資回報的作用消失。
財富管理業界曾以“賣雞人與賣蛋人”作為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長期投資者和非長期投資者的差別。
關注市場價格的非長期投資者更像“賣雞人”,他們養雞的目的是把雞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由於市場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影響他們賣雞的收益,因此他們更加關注短期內雞的價格變化。
而長期投資者則更類似於“賣蛋人”,他們養雞的目的是賣出盡可能多的雞蛋。市場上雞的價格波動並不會直接影響雞蛋的產量。當雞的價格下跌時,“賣蛋人”反而可以買入更多的雞用來下蛋。因此,賣蛋人期待雞的價格是下跌的,因為這可以幫助他們提升產量。
在理解了“賣雞人和賣蛋人”的故事,我們方能更好地判斷自己購買基金的目的是不是與基金公司建立基金的初衷和理念相匹配。
從“賣蛋人”角度出發,投資基金的主要收益來源是股票分紅和長期市場投資回報,因而短期股票快速上漲未見得是好事。
但如果我們以“賣雞人”的立場去投資基金,就必然會與基金公司的長期投資思維產生沖突,也難免會導致“基金收益好就追捧明星經理,淨值下跌則把基金經理罵上熱搜”的現象出現。
03
投資目的和基金產品的適配性
基民對於基金經理的情緒化評價背後是部分投資者的投資目的和基金產品特性的不匹配。
換言之,如果我們以“賣雞人”思維進行投資,最適合我們的投資策略是親自操盤股票;相反,如果我們選擇購買基金進行委托投資,我們應該轉變思維,做一個“賣蛋人”。
在談到投資適配性時,我們往往只關心產品的風險等級與客戶的承受能力是否匹配,卻忽略了自身的投資目的與產品本身的特性是否匹配。這一盲點體現了國內中小投資者的金融素養有待提升。
2020年11月,嘉信理財與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聯合發布了《2020年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報告。其中一項研究內容為中國新富人群(相當於中產階級)的金融素養。
受訪者需要回答三道涉及複利、通脹與利率的關系,以及分散化投資的金融學基本問題。結果顯示,僅有19.5%的受訪者能夠全部答對。
其中,關於“分散化投資”的問題(即“購買單一股票是否比購買一個基金更加安全?”)正確率僅為53%。
當前,隨著長期資金入市的步伐加快,短期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沖突會持續存在。
中小投資者若無法正確選擇與自己的投資目的相適配的金融產品,會使其無法實現自己的投資目標。市場上對於基金經理的極端情緒化評價也只會越來越多。
因此,我們呼籲廣大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前首先將自己的投資目標、投資周期與基金產品的特性進行有效匹配,從而消除投資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間的個體博弈,實現市場參與者的多方共贏。
來源 | 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