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涯

職業規劃|馬龍照:讀懂企業的本質,助你找到職業晉升的優質路徑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5日 -
:       
 

馬龍照談危機公關

01

為什麼要從本質上看問題?

沒有底層邏輯的人,做事就像無頭的蒼蠅,總是撞來撞去,結果滿身傷痕累累;

沒有頂層設計的人,做事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最後卻一事無成。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也是這樣,沒有自己對企業認知的底層邏輯,就無法審視自己發展的方向是否准確;沒有自己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頂層設計,就會無從定位自己成長的路徑是否正確!

所以,職業生涯發展要從底層邏輯和頂層設計上去看問題——這是一種本質思維的認知習慣!

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就來幫你讀懂企業,認知企業的底層邏輯。

對於任何一個問題,想要弄清楚他的邏輯,都需要基於三個方面的追問:

這是什麼?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這似乎有一些哲學命題,但確實是思考問題的基本路徑。

說一個北大保安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學的“文史哲”是最強的學科,這裏的師生就經常會發出這樣的追問。北京大學的校園管理比較嚴格,早些年有一位哲學系的教授忘記了帶自己出入證,被門口的保安給攔了下來,於是就問他:

你是誰?從哪裏來的?進去找誰?

這位教授一下就愣住了,這不就是人生的終極追問嗎!

這個故事被廣為流傳,津津樂道。進行“人生終極追問”的北大保安,成為了學校的另外一張校園名片。

那麼我們作為職場人,想要認清企業的底層邏輯,同樣也要進行這3個終極追問:企業它是什麼,從哪來,又要往哪去?來幫我們從宏觀上,看到企業複雜的脈絡,找到最適合你的發展路徑。

接下來,我們就為你一一撥開這三個問題。

02

企業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說它是誰,也就是企業的本質問題?

“企業”這個詞來源於日語。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大規模引進西方的文化與制度,從而翻譯了許多漢字詞匯如“業務”、“哲學”、“特權”等等;中國在1898年戊戌變法之後,又將這些詞匯引入到現代漢語。

那麼企業到底是做什麼的呢?誰能給它下個定義?

在給企業定義的過程中,發展出來了三個不同的理論流派:

第一個流派被稱為“交易理論”派——我稱之它為“節約成本派”。

這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也是諾獎得主,羅納德·科斯(R.H.Coase)教授,在他的《企業的性質》最先提出的。他說:企業就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內在的指揮體系來替代市場交易體系,從而導致交易成本的節約。

舉例說明:企業出現之前,我們裝修房子要分別與木工、油漆工、瓦工簽合約;一天一簽合同,這樣就會出現大量的搜尋成本、討價還價成本、違約成本等。而在企業出現以後,就可以用它內部的指揮體系來替代市場的交易體系,從而節省交易費用。一家裝修公司就能完成你這所有的需求。

第二個流派被稱之為“新產權理論”派,或者叫“剩餘控制權理論”派——我叫它“個人實現派”。

這一流派認為,企業是建立在以“企業家”為核心的組織。企業裏一定有一個這樣的人:他有最多的貢獻、有最多的控制權,他與所有人都存在雇傭關系、都有協約。

那麼把所有人的合約都滿足,然後剩下的錢就是他的,這就是企業的利潤。他是最看重利潤的那個人,所以他會監督每一個合同的簽訂和執行,最後他有對剩餘價值的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我們看到現在的民營企業就是這樣的情況。

這個人我們稱他為老板,或是企業家。

第三個流派稱為“企業資源理論”派——我叫它“資源整合派”。

美國彭羅斯教授,在1959年寫的《企業成長理論》中將企業定義為:被一個行政管理框架協調並限定邊界的資源集合。企業是由一堆要素、一堆資源湊在一起的,它的成長發展消亡都與它內部的資源關聯。

說了這麼多理論,那企業到底是什麼呢?

現在有一個比較共識的定義是這樣來概述:企業是從事生產經營服務活動的經濟組織。

——它是一個經濟組織,不是慈善公益組織,也不是政府管理機構。所以,企業一般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它的導向是市場,也就是市場需求什麼或是缺少什麼,它就去生產什麼產品或服務;

第二、 它的目的是營利,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是它的經營路徑;

第三、 它還要依法設立,依法經營。

所以,企業說到底是一個經濟組織,是一個以合法營利為目標的經濟組織——這是它的實質!

說完了它的實質,那接下來我們一起看“它從哪裏來”?

03

企業人哪裏來?

企業的組成要素有哪些呢?

企業實際上是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種子系統,它一般由五種基本要素構成:

第一、 產品,
企業要為市場提供有形的產品或無形服務;

比如特斯拉他就提供電動車產品;娃哈哈,他就提供飲料礦泉水產品;阿裏、京東就是電商服務,像得到、喜馬拉雅、土士,就是提供知識服務,你的買到的不是占用物理空間的商品,而是一種體驗!

第二、 員工
,企業擁有一定技能的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營銷人員等等;有人說,這個 公司就他一人,那他即是老板也是員工,一肩多職。

第三、 利潤,
企業的運營是通過投入與產出,來獲取利潤最大化;無法獲取正向利潤的企業將無法生存;

比如小米公司,雷軍他從2009年開始籌備,2010年正式成立,2011年發布第一款手機,一直是資金淨投入狀態,產品研發、員工工資、辦公場地、市場運營這都是企業的成本,那麼利潤就是從這些成本經過加工創造出來的價值。利潤一旦低於成本,那就是負值,企業就會陷入經營困難,影響市場地位、員工收入。所以你看2017年小米出現虧損的時候,雷軍非常緊張,全力要把它拉回來!

第四、 客戶,
企業交付了自己的產品以後,才能談得上利潤,客戶就是企業產品或服務交付的對象,即使是壟斷企業也需要客戶;銀行要拉儲戶,電信公司要想盡辦法留住你,水電企業想盡可能為你提供便捷。

第五、 信息,
企業經營需要各種信息資源助力其發展,又叫社會關聯。

比如政府關系可以幫助你取得資源優勢,像雄安新區建設,沒有弄清楚政府信息的企業就會出現一些盲目性的投資,造成了看上去很美而實際跟你沒關系的假象。

除了上面的五個要素,其實現代知識經濟時代,有些知識型企業在依托“知識產權”(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IP”)創造財富,比如一些知識網紅,羅振宇、樊登、吳曉波等等。他們最大的無形資產就是自己的智力資源。

了解了上面的幾個構成企業的基本要素,我們會大概明白,員工是企業的關鍵構成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
所以,作為企業的員工需要了解其它要素,無論這些要素與我們的關系密不密切,都需要對他們有最起碼的了解。

我們要了解所在的企業是經營什麼的,它有哪些優劣勢、又有哪些空間和機遇,我們有哪些可發揮的價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員工雖然不是老板,但不能沒有老板心態。職場人可以吐槽、可以自嘲,但不可以低潮!
永遠不要給自己的職業貼上消極的標簽。

04

到哪裏去?——企業依靠什麼生存與延續?

“企”字的甲骨文, 它是會意一個人踮起一只腳(止,腳的形狀),站立、企望的樣子。這其實來形容企業的狀況也非常貼切,企業都想踮起腳尖向上夠一夠,也就是企業都想獲得更好的發展。

那麼企業生存與延續的理由有哪些呢?

北大的陳春花教授總結為四大理由:提供好的產品、獲得盈利、提供就業和實現社會期許
。其實總結出來就是企業要從原來的“賣東西”轉變到“為客戶創造價值”
上來。

比如快手這家公司。我去年6月份去他們總部做過一次調研觀察;他們副總裁的工位和一個普通員工作的工位緊挨著。

快手這家公司最初是為用戶制作GIF圖片的,賣的是自己的技術工具,後來轉向了短視頻,記錄日常生活。隨著用戶的增加,他們發現可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於是他們就快速發展農村市場,積累了大量農村的“下沉”用戶。而這些用戶的最大痛點是自己的好的土特產賣不出去,那麼快手的團隊就想辦法幫用戶開直播宣傳產品、做帶貨節、助推流量,等等。幫助偏遠山區貧困縣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這些痛點和需求是誰發現的呢?不是老板程一笑,而是出身在農村,大學畢業後進入快手的幾個年輕同事。他們過年放假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帶動農村人一起拍視頻,於是農村景象通過快手快速傳播開來。後來他們嘗試讓農民在上面賣自己的農產品,結果能出現把蜜蜂賣到脫銷的狀況!

去年我們快手公司觀察的時候看到,很多縣長縣委書記主動去找這些年輕的同事,央求他們幫助扶持本地區的直播帶貨!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為客戶創造價值!
2021年2月5號快手在港股成功上市,也創造了市值過萬億的神話!

所以我們看,企業的創始人或是管理層,可能只是創造了個環境,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平台,企業最終的發展和延續,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就像華為的任正非所說,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去指揮炮火!身為企業中的一員,我們拿什麼去爭取炮火?這也許是需要歸竭盡全力探索和思考的問題;搞清楚了這些,也許未來會少一些迷茫!

05

最後的話:

職場的朋友們,回到最初的話題:認識底層邏輯,開啟頂層設計。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沒有底層邏輯的人,聽什麼都是對的,沒有頂層設計的人,做什麼又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