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哲學史》:了解中華五千年歷史最重要的鑰匙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16日 - c113小編 書山幽徑指路俠 
朗讀: 

書山幽徑指路俠

架構師

我們都知道,了解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思想,而不是外表的形象,對於一個民族也是一樣,而一個民族的思想之中,最精華的部分其實是在哲學。所以,想要了解中華五千年歷史背後的原因,不能不讀《中國哲學史》。

哲學是什麼?我想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過,而且問過,當然也有很多人了解過。“哲學”一詞來自於希臘,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講,是“愛智慧”(哲學的英文是philosophy,它源於希臘語philos(愛)和sophia(智),19世紀日本哲學家根據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哲,智也”,將其譯為“哲學”,也就是智慧之學)。

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智慧”的態度,其實往往決定了它發展的速度和高度,一個只崇拜金錢和地位的社會其實很難指望它能夠有多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看到的近現代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哲學上的觀念突破,而在科學飛速發展的壓力之下,人類又需要在哲學中尋找自己心靈的港灣。

我們知道,人的成年有兩個重要的標志:一是對自己的過往有了真正的理解,二是反思自己,看透自己存在的問題。而對於一個民族甚至大到整個人類群體,也是一樣——這就是哲學的意義所在。

那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如何認識流淌在中華民族身體裏的血液,以及了解我們民族發展的基因,也是我們能夠前進多遠的關鍵,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了解中國思想的發展史,也就是需要了解中國哲學史。

但是要講清楚哲學史,這位領路人就非常重要,因為本身哲學就是充滿智慧和思辨的學科,而如果作者水平有限,難免會把讀者引到歧途之上,而《中國哲學史》的作者馮友蘭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師從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而且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造詣頗深。

而這本《中國哲學史》也成為了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

這部《中國哲學史》分為上下兩冊,在上冊中,馮友蘭先生給我們講解了“子學時代”的各種哲學思想的精華以及地位,對於我們深入了解諸子百家的核心見解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我們都知道,中國思想最為開放的歷史時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說層出不窮、百家爭鳴,而尤以儒家和道家影響最為深遠。

在我們樸素的印象中,它們分別代表了“入世”和“出世”,但究其根源,在哲學層面,儒家追求的是自我的完善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就是想要解決“我要到哪裏去”的問題),而道家更傾向於符合自然的規律和人的本性(也就是想要解決“我是誰”、“我從哪裏來”的問題)。

而在下冊中,先生則是把春秋戰國之後的漫長歷史歸為了“經學時代”,包括以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經學”、以楊雄和王充為代表的的“古文經學”、南北朝的玄學、宋朝的程朱理學、還有以陸象山和王陽明為代表的的“心學”等等。

在這漫長的時間裏,雖然對於儒道釋的哲學進行了一些細致的演繹,但比起西方哲學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中國的哲學思想發展是非常有限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究其原因,可能就在於中國哲學家的性格特征,從古人留下的文字來看,中國人向來不十分重視著書立說,每每提及,則有類似“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說法,咱們對於切實通過行動來增進人的幸福更加偏愛,而對於空言討論往往充滿不屑,甚至有“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孟子題詞》)這樣的言論。

中國哲學家特別注重人事,注重於人“是什麼”(品質),往往不看重人“有什麼”(知識),只要“人品”符合社會價值的要求,“知識”的缺陷是可以忽略的,尤其是對於“邏輯”更是不講究。而對於一個道理的闡述,往往會先對人進行“定性”,而缺乏針對具體事實的嚴密的推理,這也導致了因為某個人的“立場”問題,導致他的所有行為無論合理與否,都有可能被批判。

因為感性大於理性,在古代的中國,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很少,“文學家”卻很多——殊不知,“直覺能使吾人得到一個經驗,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個道理”。一個經驗的本身並不體現真偽,但一個道理必須是通過邏輯推理出來,這也是科學最為重要的性質(所以看到某知名教授舉報多人學術造假卻被某機構囫圇地以“已有明確結論,不再調查”搪塞,也就見怪不怪了)。

哲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通過《中國哲學史》,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問題的根源,知其然可以不惑。至於能不能改變現狀,暫且不論,但是如果清醒的人越來越多了,總會有所改變吧。

PS:文章最後還是要友情提醒一下,由於本書內容相對專業,而且對古文的水平有一定要求,在獲取之前請先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