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科學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17日 -
:
人民資訊
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
視頻加載中
5月的成都科學城,草木蔥鬱、生機勃勃,興隆湖畔,擁有5棟辦公大樓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都創新研究院格外引人注目。
聚焦航空航天領域,藍天上的高精尖技術,在這裏研究;院士的前沿創新項目,在這裏轉化;我國航空航天事業未來的棟梁,在這裏培養……與成都科學城共生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都創新研究院已成為激發成都航空航天領域科技創新活力的重要力量。
今日,走進科技一線,深入成都市校合作的又一“標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都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去看看藍天上的“高精尖”。
多中心齊頭並進
市校協同創新成效初顯
四年前,成都科學城在起步之時,多了一位新成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相距1700多公里的成都與北航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現雙方共同發展。
從成都科學城天府新經濟產業園起步,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發展迅猛,重點開展航空航天領域的尖端科研創新、重大技術攻關、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
科學研發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紮紮實實把研發成果落到實處。據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張恒介紹,目前,研究院已初步建立起航空大數據研究中心、航空電子系統研究中心、單晶高溫合金研發中心、先進塗層及裝備制造中心、微小型燃氣輪機研究中心、航空混合動力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
除此之外,北航還在彭州的航空動力產業功能區,建立起了北航成都航空動力創新研究院。
校地合作正多點開花顯成效宮聲凱院士團隊的“新型Ni3Al基單晶合金及高效氣冷葉片技術”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高溫/超高溫塗層材料技術與裝備”技術已在成都落地轉化;張學軍教授團隊的“空地一體化協同防撞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相關成果已在成都落地轉化……截至目前,研究院申報發明專利70餘項,獲批軟著22項。
不止於此,為推動項目落地,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主動承接四川地域優勢,與四川省九洲集團建立“國家空管監視與通信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西華大學組建低空空域管理專家團隊,助力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動四川通航產業發展……
去年11月底,10萬平方米的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正式投入使用。園區將主要用於從事以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大數據、先進材料與制造、先進飛行器及動力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將為四川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院士領銜、教授帶頭
成都“智”造打破技術壁壘
據了解,在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正匯聚一支支高端人才隊伍,以研築夢助力成都“智”造就地轉化。
在研究院展廳內,一台灰黑色的模型毫不起眼,但它卻是填補我國塗層材料領域空白的“大功臣”。
這就是宮聲凱院士“高溫/超高溫塗層材料技術與裝備”項目的產業化模型,該技術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熱障塗層就好似為器件穿上“隔熱外套”,能有效地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提高渦輪前進口溫度,從而提高發動機推重比。
“這一技術過去一直被國外掌握,宮聲凱院士團隊通過科研攻關實現技術突破,極大地保障了發動機葉片的長壽命和高可靠性。”張恒介紹,該成果已在成都轉化,成功實現航空發動機葉片熱障塗層制備設備的生產,打破了國外壟斷。
創新無止境,勇攀科研高峰,宮聲凱院士團隊仍在朝著更大的目標前進——搶占未來先進航空發動機葉片內腔塗層制備發展制高點,團隊已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氣相沉積設備原型機,即將推向市場。
走進位於研究院5號樓的張學軍教授團隊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著無人機感知與避撞系統的地面仿真模擬實驗——專業的無人機地面站駕駛杆、多屏的飛行員交互界面、實時的仿真飛行器儀表盤……兩位研究人員分別充當無人機遠程駕駛員與目標機飛行員,按照標准測試場景卡的流程進行著人在回路的仿真飛行實驗。內置的感知與避撞算法可實時探測無人機周邊空域的潛在飛行沖突,並向遠程駕駛員給出相應告警及規避信息,指導遠程駕駛員安全高效地操作無人機開展飛行互動。
面向航空安全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張學軍教授帶領團隊重點突破了時間與空間多尺度協同防撞關鍵技術,研制了系列核心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形成了由關鍵技術、系列裝備和運行模式構成的空地協同防撞體系,促進了航空安全領域的技術進步,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通過無人機感知與避撞系統,能否為無人機飛行保駕護航?
“通過攻堅多項關鍵技術,無人機將可以達到與有人機等同的安全水平,保障空域系統整體的安全性。”研究院航空大數據團隊技術負責人楊鎮宇介紹,該系統能實時監測到以本機為中心的周圍交通情況,通過沖突探測算法判斷周圍目標機與本機的空中碰撞威脅,並以圖形和聲音兩種告警方式提示無人機地面操作人員,同時提供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的沖突解脫策略。“該防撞系統預計2021年將完成地面測試驗證和飛行試驗,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
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高精尖”技術從這裏誕生……
與成都科學城共成長
將助力天府實驗室建設
從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向遠處望去,興隆湖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公園城市的幸福美好生活,讓越來越多的“北航人”來到成都,並選擇“留下來”
“目前,約有150人在研究院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張恒表示,隨著地鐵一號線南延線的開通,成都科學城的交通越來越便利、生活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醫療條件越來越好……成都科學城軟硬件條件的提升讓便利“觸手可得”,工作生活在這裏“幸福感”滿滿。
“更為重要的是,創新在成都還有許多‘隱形’的幸福。
比如,在人才政策上,成都天府新區推出了‘天府新區英才計劃’,成都有‘蓉漂’人才計劃、人才公寓等相關政策。此外,針對創新創業團隊還有產業化落地政策,這對創新團隊來說吸引力很大。”在張恒看來,成都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可以讓所有人都能很快融入其中。
除了科研團隊,研究院也把北航成都人才培養基地設置在此。
據張恒介紹,目前,研究院已累計培養研究生74人。“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環境讓學生來成都研究院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今年1月畢業的幾位研究生已經決定留在研究院繼續從事科研工作,同時,成都本地團隊中的優秀人才也獲得了再培養的資格,將在北航繼續深造。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踏上新征程,開啟新局面。
張恒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把研究院的學科優勢做強,並將進一步拓展學科方向,探索學科交叉融合;與此同時,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並引入更多“北航系”科研團隊“落子”成都。
助力成都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研究院還將積極參與到天府實驗室的建設中,充分發揮研究院在航空電子與空管系統、先進材料與制造、先進飛行器及動力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為實驗室建設“添動力”。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曹凘源 實習記者 楊靜耕 李菲菲 視頻/圖片 成都科技融媒體中心 編輯 王鵑 校對 田莉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