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韓國財閥,美國財閥、歐洲財閥,淺談東西方的貴族門閥現象的起源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18日 -
:       
 

黑科祭酒

《宋書·王弘傳》:“符伍雖比屋鄰居, 至於士庶之際, 實白天隔, 舍藏之罪, 無以相關。

古代文化自古士庶文化,將社會階層分為士族、庶人,放入歐洲文化則就是貴族與平民的區別,隨然現代中國士庶之別已經銷聲匿跡,但是中國鄰國韓國、日本、歐洲、美國這種“士庶”之間的階級差異仍然牢固存在著。

這裏我們將追根溯源,談一談東西方貴族門閥的現象,說一說現代“貴平、士庶文化”造就的社會二元化分化。

有了解日本二次元的朋友都會從日本漫畫作品中知道,其中總會出現豪門大小姐形象。在歐洲紳士貴族文化流行,更是建立了大量的貴族學校,而韓國則是門閥控制與操縱的國家。門閥現象在人類文明中並不少見,東西方文明古代都有出現過這類貴族門閥階層與平民分化的歷史階段,中國唐朝著名的“五姓七望”,就是中國古典的著名門閥勢力。

中國士族宴飲圖

西方羅馬文明線:

在西方文明中的古典階段:元老院先開始是當地貴族階層共享公權力,也就是古羅馬共和時期的模式,而後隨著國家發展的繼續與對外軍事經濟的發生,羅馬的貴族階層們開始具有軍事門閥的背景。所以西方元老院共和,也叫作貴族共和。

利用公權力為自己謀利,而後發展壯大之後勢必想要更大的權力,通過元老院制度謀求公權力時,實力強大的家族與個人比普通人更具優勢。

在這些貴族爭權奪利越發白熱化的過程中,軍事力量就成了這些貴族最可靠的力量,財富與軍事力量都具備則可建立自己的地盤,獲取本地最高的統治權。

這種形態的貴族階層,以半門第、半軍閥形態存在一個國家之內,同時也階層聯合壟斷一部分國家公權力。

人類文明的社會演變存在著某種規律,其中一種規律就是“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這種社會效益會導致:窮困的人越來越窮困,富裕的人越來越富。而這種效應落在人類社會之上,就會造成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

隨著社會演化與發展的繼續,相對平等協商式的長老共和制逐漸失效,因為老虎永遠不會和兔子坐下來暢談獸生的。當元老院制度下的元老個體家族勢力越來越強,發展到一個矛盾不可調和的階段時,元老院議政階段就會結束,形成軍事貴族舉王制體系,元老權被貴族們取代。

這種羅馬由元老向貴族門閥演化,是觀察羅馬元老院制度衰亡而做出的:

共和國建立後,特別在公元前4世紀,由於戰爭的頻繁和擴大,羅馬軍事制度發生了一些變化。傳說中將此變化歸之於著名統帥弗裏烏斯.卡米盧斯實行的改革,其實這些變革並非一人之功和一時之效,而是經曆了長期的過程。大概起初在軍隊中發放軍餉,並由國家供給武器和給養,後來逐漸改進了軍事組織、戰鬥隊形和武器裝備。

征服意大利後,羅馬軍隊中還有臣屬於羅馬的城邦或部落即所謂同盟者提供的大量輔助部隊,配合軍團作戰。最高軍事指揮權掌握在執政官手中。軍團的指揮官是 6名軍事保民官,系由公民大會推舉或由執政官委任。下級軍官中最重要的是森圖裏奧(Centurio,又譯“百人隊長”),從士兵中挑選任命。羅馬軍紀嚴酷,違犯者受到嚴懲甚至處死。行軍和紮營都作嚴格規定,宿夜必須挖溝築牆,建造營地,以防突然襲擊。

公民兵制隨著城邦危機顯露出其弱點。公元前 2世紀末,著名軍事家G.馬略(公元前157~前86)實行軍事改革。其主要之點是推行募兵制,招募以前無權參軍的貧苦公民到軍中服役;提高薪餉,延長服役期限;同時為了加強軍隊的機動性,改變軍團的編制和作戰隊形。

在早期,羅馬軍隊的服役期非常短,有時只有數月甚至數日。軍團士兵是以擁有一定財產數量的公民來擔任。從軍者本身就是羅馬共和國社會中的中產和精英,有著很高的榮譽感。他們常常自備武器和部分口糧,並在非戰爭時期靠自己的家產生活。戰爭給予的除了戰利品和補貼類工資外,就是巨大的榮譽和以後的政治前途。

羅馬軍隊的共和國時期軍隊,有著其他文明“職業武士”的社會特征,雖然擁有守衛能力,但是也有侵略性不足的特點。這種現狀與元老院擴張羅馬經濟權益與勢力的長期向往不符。

但隨著羅馬共和國的勢力擴張,這些精英和中產們的數量,很快就維持不住軍隊與長期戰爭的需要。當大量的財富激增到共和國內部,原本的中產卻不一定能分到多少好處,在暴富的精英面前還顯得日益貧困。戰場距離本土是越來越遠,讓很多人在退役後發現自己的土地荒蕪,無力償還諸如貸款之類的債務。

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中堅力量,在共和國的中期開始破產。從而造成了軍隊兵源的數量與質量下降,反過來也讓戰爭的時間被拖得更長。這一時期裏,羅馬先後對兩個過去的盟友用兵。但無論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王國還是非洲的努米底亞王國,都給處於低谷的羅馬人以很大的麻煩。

馬略軍改不僅是對軍隊的戰術編組進行革新,重點還包括了對士兵招募、軍隊日常供養和維系方式的升級。但軍團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指揮官的私人承包隊伍。其成員不再設有嚴格的財產等級限制,以便從更大的人口範圍中招募合格兵源。只要擁有羅馬公民身份,即可成為軍團士兵。這對於破產的中產之家和更底層的羅馬人,都具有很大吸引力。

服役期間,由國家統一供養,並按照等級發給薪酬。士兵退伍後,還能在被征服地區分得屬於自己的土地。這樣做,使得士兵們在服役期間和退役後的衣食都有了著落,確保了士兵們的忠誠,也同時將之前懸而未決的平民爭取土地爭和服兵役結合在了一起。

軍團的服役期限也被固定下來。凡是參軍者,必須在軍隊中服役20年。這個規定在後來也增加到了25年。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將官有足夠的時間對麾下的部隊進行集中的高強度訓練。士兵每天也就面臨著強制性的武器、格鬥和編隊整訓。軍團定期還要進行全副武裝的野戰拉練,以便強化體能與野外安營紮寨的能力。

當然,這就需要軍官們為麾下的士兵提供足額的工資,並負責士兵大部分時候的口糧問題。就連軍隊的基礎裝備,也要由軍團統一發放。這些事情都是需要錢來支持的。所以,不是精英階層出生的人,很難接手這樣的工作。而僅僅依靠精英們的個人財產,也不可能長期維持。

於是,軍團指揮官或更大級別的將領,就開始擁有了在意大利以外省份征稅和調集物資的權力。士兵們也越來越認可給他們發工資的將領,對於遠在羅馬城的元老院政府,失去了最高認同感。在將領需要他們進軍羅馬,或同政敵的軍隊進行戰鬥時,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行動起來。這就讓羅馬在共和國末期,出現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軍閥式人物。

最終,隨著凱撒和奧古斯都等人的崛起,羅馬內部出現了足以控制大部分政治和軍事資源的絕對強人。這些強人充分的利用馬略改革後的結構性特點,依靠軍隊控制財富,又用財富籠絡軍隊。沒有軍權或軍事資源不足的元老院,就這樣被日益邊緣化了。

羅馬皇帝凱撒是當時的軍閥之一

一直到到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元老院開始徹底成為政治擺設,皇帝的個人權勢有增無減。獨裁化的統治者,就成為了羅馬政治生活的常態。但因為馬略改革的存在,獨裁者本身也不能始終控制全部的軍隊與底盤。這促成了更多羅馬人之間的內容戰鬥,並不斷消耗著羅馬的國力。哪怕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不斷改革行政制度的時期,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從羅馬帝國完善記載的歷史,可以看見元老院制度的演變;

軍事權力與經濟權力結合後,經濟與軍事就會促成疊加發展的狀況。更加上羅馬鬥獸場形成的宗教獻祭性行為,既能夠收買當時羅馬公民的民心,又促成了一種發動侵略戰爭俘虜他人制造奴隸,同時又瘋狂消耗奴隸生命的:軍事奴隸經濟系統。

控制了羅馬軍團的軍事權,依靠職業戰士優勢取得奴隸經濟權,建設鬥獸場以表演形式獻祭的宗教權,三種權力的相互促進與演變,最終淘汰掉溫和的元老院制度。

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46—395)逝世。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

《被拒絕進入教堂的狄奧多西》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羅馬帝國最後分裂成為東西兩個皇帝、兩個政府分別治理,其中未嘗沒有當時羅馬帝國內部,兩股門閥勢力相互對持,相互扶持兩位皇子爭奪皇帝權力的內在因素在內!如果兩個王子一強一弱,那麼當時的羅馬也就不可能分裂。

原本國內的精英貴族階層也從原來的元老,直接演化為門閥貴族,而且是軍事力量強力的軍閥式軍事貴族。

後來羅馬選擇基督教作為國教,建立相應的“天授神權”統治模式,也就像是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案只有一個方案一樣,東西方文明都選擇用宗教思想來控制軍事暴力的泛濫。

只可惜基督教對於當時羅馬帝國來說已經是萬神教之一,同時也沒有什麼聚合人民的功績,因此當時基督教對羅馬的影響並不絕對,很快就在門閥勢力的操作下分裂成:天主教、東正教。

基督教被人為的分裂成兩個大宗,只能說羅馬權貴對於基督教並沒有多少敬畏心,而分裂也導致基督教國教權威性丟失。這種情況下反而是北方蠻子嘗到以暴制暴苦果後,堅定的皈依的基督教的宗法,在愚昧與迷信中學會了基督教中的傳承智慧,為將來稱霸世界鑄就了底蘊。

東方華夏文明線:

公元前1046年,周朝實行宗教改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華夏文明圈統治性宗教禮教分裂成學派,出現百家爭鳴時代。“科學”這個代指知識的稱呼在東方被以“百家”稱謂取代。

周朝禮崩樂壞之後,出現百家爭鳴時代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這個這個時間段代表華夏文明圈上層社會邁入軍事門閥時代,天授神權的宗法秩序,失效文明圈兼並內戰開始,歷史對於宗法秩序崩潰的記錄稱呼“禮崩樂壞”。

春秋戰國的諸侯列國,皆為周朝封建系統下被分封的周臣。按西方封建史的解讀法,就是公爵國或侯爵國,所以春秋五霸皆稱呼某某公。所謂某某公,用西方封建等級的理解就是某某公爵,而戰國時代諸侯列國稱王,才標志著周朝被下克上法理上的正式分裂。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軍事門閥之間的兼並戰爭結束,在學派替代宗教的管理下文明圈內集:軍事、宗法、民事為一體的最高權力階位……”皇帝“出現,成為門閥間權力爭奪的最高目標被銘刻。

秦國為周臣,一統華夏後去天子立皇帝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3年,楚漢爭霸,民間社團組織形式出生的劉邦勢力,擊敗舊門閥勢力代表的項羽勢力。學派力量經過數百年的向下傳教,各種知識降級推行被平民吸取,最後沖擊門閥秩序的標志性事件發生:平民出生的劉邦通過戰爭,獲取了東方最高權力,皇帝的寶座。

公元前202年建立漢帝國,底層平民出生的劉邦成為皇帝,打破門閥勢力壟斷權力的血統論歷史。漢帝國建立初期,引用道家“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統治者從新走回“天授神權宗法秩序”時代。漢朝的建立標志著“諸侯將相寧有種乎”平民通過奮鬥能夠成為皇帝,這種奮鬥論成為華夏文明民族精神之一。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發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行動,西周宗教改革的“禮教”統治思想以2·0形式“名教”重回華夏文明統治殿堂,成為國家治理的宗法思想。“天人感應論、君權神授說”等學說,徹底將儒學演化新宗教,同時新宗教與門閥的打壓中,“百家”的學術成果開始凋零,華夏文明進程出現退化。

公元8年,王莽篡漢;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托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儒教的”天人感應、讖緯學說“等思想成為篡漢幫凶。

以天人感應、讖緯學說篡奪漢朝的王莽

公元25年,光武中興,漢朝複辟;光武帝劉秀從新從戰亂中完成統一大業,恢複漢帝國統治。其中新政中釋放奴婢的行動,從新確立華夏文明圈人權社會等級結構。門閥勢力在此次變革中受到打壓與遏制,文教與儒學的宗法重要性被加強。

公元184年~公元220年,東漢朝末年,漢帝國門閥勢力逐漸壯大,經濟層面的土地兼並誘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民間自救互助演化的宗教組織“黃巾軍”武裝奪取政治經濟權力,引發黃巾之亂。門閥勢力則迅速軍事化演化,成為武裝諸侯或軍閥,引發國家內部爭權奪利的內戰。

公元220年~280年,漢帝國分裂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的時代。

公元266年~316年,西晉建立。諸侯內戰的三國時期結束,屬於三國魏國貴族的司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建都洛陽。此次事件標志著漢帝國建立的儒教宗法秩序再度奔潰,貴族門閥篡奪國家權力的過程,再無宗教法理上的思想禁錮,同時也為後來的戰亂買下了伏筆。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步入五胡亂華時代,華夏文明遭到文明圈實際統一以來第一次野蠻侵入。消滅吳國後,西晉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政風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

公元304年~439年,期間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蠻族進入華夏文明中原地區建國,同時種族之間執行原始的“暴力秩序”,造成華夏文明退化,文明中心向南遷移。

公元420年~589年,進入南北朝時期,蠻族與軍事門閥各自建立政權並發動兼並戰爭。

公元581年~618年,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享國38年。

公元618年,唐朝繼隋朝之後,統一中原王朝。唐帝國時期,在戰亂中綿延數百年的門閥勢力漸漸浮出水面。門閥勢力代表的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公元622年,武德五年,唐朝的詔書明確了士人可以“投碟自應”,下層寒士得不到舉薦者“亦聽自舉”,“潔己登朝,無嫌自進” 自此正式確定了士人“自舉”、“自進”的制度。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詔令標志著以自應考試為特點的科舉制度的誕生。

科舉制度的誕生代表著東方華夏文明“門閥階段“逐漸過度到2.0 :士紳階段……的變革事件。就像是英國議會先有上議院,後有下議院一樣,統治國家的皇族為了平衡頂級門閥對國家權力的壟斷與對皇權的遏制,從而扶持底層小產階層分享手裏本就不多的國家權力。

以天人感應、讖緯學說篡奪漢朝的王莽

科舉制度沖擊了古代的士庶文化

唐初的五姓七望,按照西歐的標准可以說都是大貴族、大家族、大門閥,都有數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傳承歷史。幾乎就是華夏文明圈當時門閥秩序的勢力代表,有著深厚的歷史文明底蘊。

五姓為: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魏晉時期的“士族制度”下,造就了一大批所謂“血統純正的貴族”。他們壟斷仕途,左右朝政,權利之大不僅能和皇室相抗,有時甚至還淩駕於皇權之上,風頭一時無兩。

對應世界歷史的發展史,就會發現所謂“貴族血統論”歐洲從中世紀一直持續到了近現代,而現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就是“血統論”的變種。哪怕現代日本社會,其內部的上流社會也執行著“貴族血統論”的婚嫁、社交、鄙視鏈等門第歧視現象。

唐朝的士族奈何盛極而衰,內部腐朽的士族終究抵不過歷史巨輪的無情碾壓,最終倒在了隋唐的科舉制度下。就和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的作品《人間喜劇》中描述的類似:貴族衰亡……第一戰場:老一代被金錢打倒。代表作是:《古物陳列室》、《農民》。……第二戰場:新一代被金錢腐蝕。代表作為《高老頭》。……第三戰場:婦女被金錢轟走。表現為太太們情場失意,小姐們婚姻不幸這兩個方面。代表作《棄婦》、《蘇城舞會》。只不過東方的戰場圍繞不是金錢,而是土地與權力。

從大多數文明國家中的門閥發展情況來看:歐羅巴基督文化圈,東亞華夏文化圈,門閥勢力最終都會演化為串聯的社會壟斷性,最後形成一個密不透風的壟斷階層。

與此同時,近代穆斯林社會處於第二次宗教秩序後期,現代更是將文化圈內的階段推進到門閥亂戰階段:薩達姆、卡紮菲、巴沙爾……背後都是軍事門閥勢力,還有統治沙特阿拉伯的沙特家族,阿聯酋貴族共和制的門閥,阿曼的蘇丹家族……等等。

現代中東的社會形態與歐洲中世紀,華夏文明戰國時代十分相似,這種社會形態一旦文化圈核心宗教權威崩潰,陷入戰亂是其文明發展的基本演化方向。發展、壯大、壟斷,這是經濟與軍事結合後產生的門閥勢力,其自生遵循的演化規律。

而形成國內的經濟權壟斷狀態,就必然導致演化形成二元化社會,與平民沒有上升通道的壓抑社會環境,最終引發宗教權、軍事權的劇烈反亞引發社會變革的下克上事件。

近代英國用上下議院解決門閥與平民的矛盾,古代東亞唐帝國則用科舉制度,給了平民一條掌握國家權力的上升通道。這兩種方法都可以遏制門閥勢力的無限制膨脹,最終傾覆國家的發展規律。美國1882年出台的《反托拉斯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遏制門閥發展的舉措。

貴族門閥形成於古代經濟權的演變,不管是商業、工業、種植業等傳統行業,還是對殖民、對外奴役、對外征服等軍事經濟,又或者信徒捐贈、禮拜祈福、安葬送終等宗教經濟,這些經濟權都會在文明內部演化各種門閥。

再通過聯姻,聯會等方式聯盟,最終造就一個廣泛的門閥階層。這就是現代文明中,各類資本主義國家中門閥、財閥們出現的社會演變機制,也是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