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一代名相”寇准,改寫了大宋歷史,卻落得“客死異鄉”的結果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04日 -
:       
 

陳東晚國風之路

文化領域創作者

前言

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朝堂之上“文人墨客”層出不窮,又如“過眼雲煙”,在歷史長河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報效國家”,“匡扶社稷”,便是他們一生的“追求”,至於能否清史留名,自有後人公斷!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寇准便是這眾多文人墨客中的一員,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愛國之心,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北宋王朝的一場災難。更用自己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換來北宋王朝的繁榮和富強,卻落得客死異鄉的結果,不得不令人感歎和惋惜!

初入朝廷

要論“書香世家”、“書香門第”,寇准敢稱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
寇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遠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官職,因屢次為國家建立大功,所以當時的君主賜以官職為姓。所以才有後來寇准一家人的“寇”姓。

寇准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父親官至太師,配享太廟,這是多大的功勳,如此這般的家境,能出寇准這樣的大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
父親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在寇准很小的時候便請了家教先生,悉心地培養孩子。

寇准也“不負眾望”,再加上自己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八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歲的時候便能寫出出色的文章,十五歲時便能精習《春秋》。
如果是現在的孩子,估計還在父母面前撒嬌。所以天分非常重要,再加上家風淳樸、父親悉心培養,以後不成才都十分困難。

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大哥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後,決定“開科取士”,為大宋朝廷培養人才。這時19歲的寇准進京參加殿試,結果“一試中第”,考中進士,所以他是幸運的很多文人終其一生都不曾“進士及第”,然而寇准一次就中進士,不得不讓人眼紅。

“進士及第”的寇准,被宋太宗趙光義授官大理評事,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任滿改任成安知縣。在任期的寇准,“體察民情”,“愛民如子”,更是“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為民作主”,
成為了難得的“父母官”,在他離任的時候,百姓更是“夾道送別”、“依依不舍”。都不希望他離開。

深受人民愛戴的父母官自然也受到了皇帝的重視,而後以“政績卓著”的寇准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等官。走進了皇帝的身邊,也走進了大宋朝權利的中樞,也開啟了他的傳奇生涯。

剛正不阿

寇凖在宋太宗一朝朝群臣中,以“剛直足智”著名,和仁宗朝的包拯“不分上下”。
淳化初年,陝西幹旱嚴重,平民受難,因為宋太宗決策失誤用人不當,救災的官員不顧貧民死活,“中飽私囊”貪汙救災款項,致使貧民死亡不計其數。

寇准不顧皇帝的顏面大膽進諫,指責宋太宗的過錯,而此時的群臣都不敢言,這完全是在“逆龍鱗”找皇帝的不是,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根本聽不進去,怒斥寇准後,生氣地離開了龍座,毅然回內宮。此時的寇准卻扯住宋太宗的衣角,不讓他離開,還勸他重新落座,聽他把話講完。

雖然宋太宗很不開心,但事後冷靜想一想,宋太宗卻十分贊賞寇凖,高興地說:“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因為寇准不畏強權,一切以國家人民的利益出發,敢當面頂撞皇帝,從而獲得了宋太宗的喜愛,也受到了宋太宗的重用。但是寇准不止對皇帝不買賬,對大宋朝廷的群臣也不買賬,從而樹敵太多,為自己淒涼的後半生留下了極大的隱患,也為自己的仕途留下了禍根。

立儲風波

宋太宗趙光義執政多年,卻遲遲沒有確立太子,於是寇准大膽進言,勸宋太宗盡快地確定儲君,要知道群臣中沒有一個人會勸解皇帝及早立太子儲君,因為這是看到皇帝快不行了才會進言的事情,而現在宋太宗身體還硬朗,只是年歲有些大了而已。而只有寇准一個人敢站出來進言,雖然宋太宗心裏有些許不悅,但還是願意接受寇准的建議,因為都知道寇准這是為了國家,為了大宋朝廷不動蕩才不得不“逆龍鱗”。

然而對於立太子的事情,宋太宗又有自己的苦惱,因為自宋太祖駕崩後,其長子趙德昭未能繼位,入主皇宮,繼承大統,反而宋太宗以皇弟身份繼承皇位,並且宋太祖之死還有“燭影斧聲”之謎,也就是說宋太宗有殺兄奪位之嫌。因此宋太宗傳位,就面臨兩個選擇:立自己的兒子,傳承江山,還是立太祖的兒子,還太祖一脈江山。

所以宋太宗就詢問寇准,向他咨詢儲君的人選。此時的寇准雖然心中已有合適的人選,但是皇家大事,自己也不敢多說,於是便將話題迂回到宋太宗處,並不正面回答。史料記載了寇准的答話,寇凖說:“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後妃、中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
”宋太宗低頭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輕聲問道:“襄王怎麼樣?”寇凖心中暗喜,因為和自己理想人選一致,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於是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趙恒為開封尹,改封壽王,然後立為皇太子。

檀淵之盟

宋太宗去世後,宋真宗趙恒繼位,成為了大宋朝的主人,成為九五之尊,繼承了大宋的江山。寇准繼續受到宋真宗的重用,任吏部尚書兼工部侍郎,其實宋真宗很早就想讓寇凖做宰相,但擔心他性格剛直,與群臣不和,難於獨自擔任,所以任命畢士安為丞相。

鹹平二年遼國乘宋真宗趙恒剛剛登基,更加頻繁地騷擾邊境。而此時的朝廷卻分為了“主戰派”和“主和派”,兩派相持不下,令宋真宗十分頭痛。
然而此時的寇准卻站出來,發揮了自己遠瞻的才能,將戰與和的結果都分析得十分清楚,並強調了戰的成果。從而使得宋真宗主戰的決心加強,間接地引導了宋真宗積極應對對遼作戰的決心。

景德元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兵臨黃河邊的檀淵城下,直逼開封。
此時的其他大臣都勸皇帝宋真宗避其鋒芒,遷都金陵,然而只有寇准一人主張迎敵, 大罵遷都的大臣,稱是“貪生怕死”之徒,對不起大宋朝的太祖太宗,同時還積極地鼓動宋真宗“禦駕親征”。

其實宋真宗自己也知道,南遷金陵就是逃跑,自己也無顏面面對太祖太宗,又有寇准在旁邊鼓動,於是宋真宗決定采取寇准的建議“禦駕親征”。同時將寇准封為副宰相,與畢士安一起安排親征的相關事宜。5日後,宋真宗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雄糾糾氣昂昂地朝著北邊出發,寇准隨行。

宋真宗禦駕親征確實是鼓勵了邊關的將士,在宋真宗還未到達檀淵之前,就取得了幾次對遼戰爭的勝利,直到宋真宗到達檀淵之後,軍隊士氣達到了高潮,對遼戰爭更加勇猛,並且將大遼的大將軍斬殺,反而遼軍的士氣低落。此時正是反攻的好機會,然而宋真宗並不想繼續對遼作戰,只想盡快結束戰爭回到皇宮。

此時的寇准卻極力的勸阻宋真宗回鸞,在朝堂上哭著請求宋真宗繼續對遼作戰,繼續反攻,定會收複“燕雲十六州”,然而此時的主和派重新占據優勢,極力的勸阻宋真宗與遼朝議和,此時的宋真宗也無心在戰,於是采取了主和派的建議,與遼朝議和。

此時的主和派,在王欽若的帶領下汙蔑攻擊寇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含冤的寇凖在這些人的毀謗下,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於是,在妥協派的策劃下,於同年十二月,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蒙冤遭貶

自從檀淵之盟簽訂後,寇准在朝中的地位不似以前,因為自己剛正不阿的性格,經常硬懟宋真宗,所以宋真宗對寇准的信任也不比從前,
此時以王欽若為首的妥協派,便覺察到宋真宗對寇准的不滿,於是便開始收羅寇准的證據,對他進行汙蔑。在王欽若一夥的攻擊下,景德三年二月,寇准被宋真宗免去相位,被派到陝州去做知州。

寇准被貶官離開東京,在河南、陝西等地做了多年的地方官。而此時丁謂與王欽若都是一個善於奉迎之人,對宋真宗“阿諛奉承”,為了博得宋真宗的歡心與信任,他們大搞迷信活動,偽造所謂“天書”、編造“祥瑞”等事,粉飾宋真宗一朝太平、混淆視聽。並鼓動宋真宗去“泰山封禪”,而宋真宗也樂於奉承,很享受現在的待遇。晚年臥病不起,越發迷信和糊塗,對於王欽若與丁謂,簡直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此時的寇准被貶在外,對於朝堂的事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然而在宋真宗准備托著病懨懨的身體准備去泰山封禪的時候,寇准再次上書,反對宋真宗泰山封禪。結果再次遭受宋真宗的不滿,在王欽若等人的讒言之下,寇准再次被貶嶺南雷州。

客死異鄉

天聖元年 九月,一代名臣寇准病故於雷州竹榻之上,落魄之餘讓人無比的憐惜
。妻子宋氏希望將寇准遺體歸葬故裏,宋仁宗准奏,但因所撥費用有限,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不得不寄埋洛陽鞏縣。明道二年十一月,宋仁宗感念寇准為國為民的功績,為他昭雪,特撥專款歸葬下邽。敕令恢複寇准太子太傅、萊國公,贈中書令,諡號“忠湣”。

結語

“為國為民”,“嘔心瀝血”的寇准,為了宋真宗,為了大宋江山,幾乎將自己全部貢獻,檀淵之盟的簽訂,寇准居首功,結束了幾十年的宋遼之戰,為宋朝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也給宋仁宗一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礎。最後卻落得客死異鄉的下場,如果寇准生在宋仁宗一朝,也許寇准的一生或許就會改變,也許千古美名就會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