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歐美

生於紅旗下,長在春風裏!從《覺醒年代》看留學生的時代縮影


字體大小:
2021年7月03日 -
:       
 

老王談留學

我們生於紅旗下,長在春風裏。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目光所致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

當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聽到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徐徐奏響,當得知威風的神舟十二號遨遊天宮、刺破蒼穹時,一種振奮,一種感動,一種驕傲,一種自豪便油然而生。沒有中國共產党,就沒有新中國!

從事出國留學行業,小編也常被身邊有些人不理解,認為是不愛國。出國留學,何嘗不是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走出國門多看多學,待到羽翼豐滿之時,共築中國夢!

中國近代留學的發展

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發端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興盛於甲午戰爭至抗日戰爭之間,與整個中國近代史相始終,對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影響深遠。中國近代留學生的去向主要集中於美國、歐洲和日本三處。

留學是國際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古代日本、朝鮮、琉球留學生來中國,還是近代中國留學生西赴歐美,東渡扶桑,均是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大事。

01、美國

1846年冬,香港馬禮遜學堂美籍校長布朗博士因病回國調養,隨行攜廣東學生容閎、黃勝、黃寬3 人前往美國留學,開中國近代留美教育,以及近代所有留學教育之先河。留美教育分為幼童留美、清末留美、庚款留美三個階段。

既然說到中國近代的留學發展歷史,那麼就不得不著重提一個人——容閎,他是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也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更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在清末洋務運動中,他因兩件大事而彪炳史冊:第一件大事是參與創建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第二件大事是組織了第一批官費留美幼童;容閎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02、歐洲留學

1849年,黃寬由美國轉赴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學醫,成為中國近代留歐第一人。清末中國人留學歐洲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自費,如王韜、伍廷芳等人。他們主要是得到教會的資助,在傳教士的引薦下進入歐洲大學。歸國後,他們都成為國內變法圖強的先驅者。

另一類是官費。1871年,曾國藩准備派遣幼童留美後,正致力於洋務運動的沈葆楨、李鴻章等官員就考慮派員赴歐洲學習。1875年3月,受沈葆楨派遣的劉步蟾、魏瀚等福州船政學堂學員赴歐洲留學。

至1897年,清政府先後四次派員赴歐。其中,第一、二批完成了學業,第三、四批皆因經費困難而中輟。這些留歐學生回國後,成了中國近代海軍建設的中堅力量,如鄧世昌、林泰曾、薩鎮冰、嚴複等。清政府以他們為骨幹,先後建立了福建水師、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和粵洋海軍(又稱廣東海軍)4支海軍力量。

03、日本

在1896-1945年的50年間,中國赴日留學生數以萬計,其盛況不僅在中國留學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到此時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洋運動。”在時間上,中國人留學日本比留學歐美晚了數十年,但在人數上,近代中國留日人數超過了留學歐美各國人數的總和。

至1906年,清政府頒布留學新規定,限制留日學生資格後,留日熱開始降溫。由於日本本身現代化水平不高,留日學生數又太多,質量因而難以保證。留日學生與留學歐美者相比,學術水平顯然不足。時人乃戲稱留學歐美為“鍍金”,留學日本為“鍍銀”,並有“西洋一等,東洋二等,國內三等”之說。留日學生學術水平雖然不高,但學政法、軍事的極多,為後來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預備了大量人才,如黃興、章太炎、魯迅等。

熱愛祖國,報效祖國,這也正是整個中國近代留學史的主旋律。

留學歸國的革命先知

從熱播劇《覺醒年代》,看中國留學生的時代縮影!

熱播劇《覺醒年代》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一眾革命先知的相識相知的傳奇故事為主線,再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党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領略這些革命先知的故事時,我們可以注意到:有眾多革命先知都是從海外留學後,歸國來選擇報效祖國的。

《覺醒年代》劇集的開篇便是陳獨秀先生在早稻田大學與李大釗先生的相遇。

從《覺醒年代》中我們可以看到守常先生(李大釗)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在這裏他接受了早期的自由主義、了解並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

陳獨秀先生則是先後5次赴日本留學。1901年,陳獨秀首次留學日本,進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日語。9月,陳獨秀再次赴日,就讀於讀東京成城學校(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陸軍科。

同樣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之一的高一涵在同一時期也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法,後期回國後同李大釗一同創辦《晨報》。

能寫、能打又能醫的魯迅先生先入東京弘文學院預科,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中學課本裏的《藤野先生》便是這所學校的一位教授。

現如今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也早已並入東北大學,憑借東北大的一己之力成為是日本頂尖、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綜合國立大學。

除此以外,周恩來曾在日本明治大學進行過短期學習,寫下人間詞話三境界的王國維就讀於東京物理學校;創作出《鳳凰涅槃》、《女神》的郭沫若曾留學於日本的九州帝國大學學習醫學。

而在劇集的最後,給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是最讓大家“淚目”的一段,便是陳獨秀先生送兩個兒子遠赴法國留學。雖有不舍,但他們深知:就國內當時的環境而言,選擇出國留學可以增長知識與見識,還可以探索救國救民之路,這是歷史影響下的必然選擇。

陳延年和陳喬年身為革命先驅的陳獨秀的兒子,必然願意立志為國為民,父親陳獨秀也必然願意支持他們為革命事業付出,在國外勤工儉學的日子,都是日後為中國的未來而奮鬥。

但他們都不知道的是,此時出國的兩個孩子,將來都會為了革命事業獻出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早在以前,送孩子出國留學似乎只有有錢人家才能做到的事情。而現在,隨著家長的眼界提升和經濟能力的提升以及留學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家也會考慮送孩子出國留學。留學——也並不僅限於富人的專屬。同時,留學方向已呈現大眾化和低齡化的狀態。

父母希望孩子能得到好的教育發揮自身價值,留學生也希望成為社會精英,推動著國家社會的經濟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