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職場
字體大小:
2021年9月21日 -
:
中國小康網
《小康》雜志社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高睿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不少企業招工設置“35歲門檻”,讓中年人就業壓力倍增。針對中年人再就業問題,國家和政府開展再就業培訓為民生兜底,鼓勵中年人再就業,再出發。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低於5.5%左右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5%。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相關的產業部門以高新技術作為發展的載體,這就對企業用人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要求,使得一部分人面臨失業的困境,但通過失業人員自身的學習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再就業培訓是提高失業人員就業能力的一個主要途徑。
“35歲現象”凸顯中年人就業危機
智聯招聘發布的《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顯示,職場人中超六成認為今年求職更難,近六成感受到中年危機,約四成上半年內經歷過996,超過七成有過創業想法。
廣州市增城區開展廣式點心制作課程
現在,中年人找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在南方人才市場的招聘會現場,43歲曾從事工商管理工作的方先生對記者說:“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將招聘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我也想再拼拼,但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拼不過剛畢業的大學生。”中年群體遭遇“35歲現象”讓他再就業的壓力倍增。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商有光說:“中年危機主要是因為感到自己的貢獻得到社會的承認度不夠,焦慮地想獲得職位,但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職場中哪有那麼多的領導職位留給中年人?”
招工“35歲現象”的形成有諸多原因。國內實體經濟發展不景氣,能夠提供工作崗位少,用人單位有大量高學歷又年輕的人可用,從而不會優先找精力、體力日漸衰弱的中年人。其次,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他們不願意加班加點,用人單位更需要精力充沛、探索欲強烈且能夠全身心工作的年輕人。另外,中年人最關心眼前的收入和待遇,而年輕人更關心自己的未來。
在“35歲現象”和中年人“被離職”現象的背後顯示出一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血汗工廠”的時代已經遠去,以“企業文化”為名壓縮員工合法權益、制造“社畜”,是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的。針對企業(行業)嚴格限制就業年齡,廣州市人社局做出了回應。相關負責人對《小康》記者表示,廣州市各級人力資源保障部門歷來高度重視勞動者就業和權益保障工作,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依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開展日常巡查、專項檢查,以及受理投訴舉報工作中加強執法檢查,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將企業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作為重點監察項目,督促企業嚴格執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規範企業的招用工行為,依法查處企業違反就業法律法規的行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和諧勞動關系。
暖心政策扶持,兜牢民生底線
“‘充分就業’是指在一定市場工資水平下,願意就業的勞動者都能夠就業的狀況。將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說。如今影響中年人再就業的原因包括失業人員的擇業觀念陳舊,不符合現有就業市場的要求,自己的就業目標局限。同時,他們雖有一技之長但是卻被新技術所淘汰出局。作為當前的重點民生問題,幫助中年人實現再就業是各級政府再就業工作的重要一環。國家及各級政府對此出台許多優惠政策,讓中年人免費接受技能培訓。
據悉,江西省大餘縣推出失業保險政策“紅利”,助力企業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1至8月,該縣失業保險征繳234.43萬元,發放失業保險金72.49萬元,物價補貼3.18萬元,領取失業補助金45人次,計4.5萬元。記者獲悉,大餘縣按照“降費率、提待遇、擴支出”的工作思路,同時加大失業保險金用於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的支出比重,使有就業願望的失業人員能得到免費培訓的機會,減少了失業存量。
湖北省宜昌市兜牢民生底線,聚焦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該市充分發揮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主體作用,為服務企業用工和就業困難人員求職牽線搭橋。相關負責人介紹:“宜昌開展崗位征集和推介,聯合發改、國資、經信、商務等部門,對全市重點項目、國有企業、規上企業和其他小微企業,分行業分類別進行全覆蓋摸排,全市範圍內累計征集企業用工需求4.2萬個。”另外,該地開展“就業局長推崗”活動,由市、縣兩級就業局長帶領企業,深入縣市區鄉村招聘會現場,為外地務工返鄉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當“就業紅娘”,在家門口開展就業幫扶。此外,宜昌市在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就業助殘等專項活動期間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並開展“春風送暖·巾幗就業”“真情系民企·崗位進萬家”等系列招聘活動。
多學一種技能,多一份未來發展可能
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對於政府調節市場、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均等化不足、信息化不強、精准化不夠等問題。
人社部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全國縣(區)以上普遍設立了就業公共服務機構,超過98%的街道、鄉鎮建立了服務窗口,提供登記招聘、登記求職、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指導等免費服務。
廣州市增城區開展潮式鹵味制作課程
今年以來,廣東省以實施“促進就業九條”2.0版為抓手,圍繞減負、穩崗、擴就業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廣東“南粵家政”工程為家政企業插上騰飛翅膀,同時也使越來越多的婦女勞動者能學一門技術、掌握一項技能。她們有機會成為金牌保姆、金牌月嫂,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的技能人才,從而幫助她們解決就業、增收致富甚至實現人生價值。近年來,廣州市增城區全面實施“南粵家政”羊城行動,重點面向農村婦女勞動力和城鎮大齡失業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讓普通勞動者通過掌握技能,獲得更加穩定和體面的工作,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廣州市增城區人社局就業中心負責人曾文秀介紹,2019年起,“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培訓項目逐步與當地技能人才提升緊密結合,相關培訓課程應運而生。她說:“全區15家培訓機構(占比近九成)開設了婦嬰護理、居家養老護理、家庭保潔等“南粵家政”工程相關技能培訓班。截至目前,該區共開設78期家政技能培訓考證班,累計開展家政技能培訓4841人次。”目前,增城區人社部門根據人力資源優勢,正在打造“增城媽媽”區域特色家政服務品牌,圍繞市場需求,優化培訓資源,開設“增城媽媽”特色技能培訓課程,打造新一代優質家政從業人員。培訓班開設有周末班和工作日班兩種班別,采取定點培訓和送教上門兩種模式。第一期“增城媽媽”已在今年5月順利開班,合計40多人參加培訓培育。同時,增城區人社部門對“增城媽媽”參培人員開展重要信息核查,加贈人身意外商業保險保障和專項補貼。
無獨有偶,貴州大力支持再就業培訓的成效也很顯著。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的一位普通村民李孟月,離異後獨自撫養女兒,二十年來靠打零工艱難度日。近年來,李孟月的生活徹底發生了改變,再就業培訓讓50歲的她擁有了月嫂、育嬰師的新身份。“現在做家務、營養餐、育兒,我都得心應手,每月還有6000元收入,這份工作不僅解決了我的生活問題,還可以存點錢養老。”李孟月說。
記者了解到,貴陽市觀山湖區婦聯結合工作實際以及婦女群眾需求,在轄區實施“三女培育”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分批次組織轄區婦女開展“持家女”“家政女”“錦繡女”三女培訓,培訓內容涉及手工刺繡、親子教育、持家管家、家政知識等方面,參訓人數達1000餘人次。“近年來,在觀山湖區婦聯以及區就業局等部門的牽線搭橋下,我們通過開展家政培訓工作,培訓婦女4823人,其中,3672人上崗,1836人通過培訓獲得勞動部門頒發的初級、中級職業資格證書。36歲至50歲的婦女成為家政服務業的主力軍,占上崗人員的88%。”負責人宋慶梅說。
疫情下再就業培訓打開職場門路
疫情發生後,就業難度明顯增加。2020年初疫情逐漸席卷全球,各個國家經濟嚴重受損,出現經濟倒退的情況,企業開工複工難,面臨停產倒閉的現象多有發生,這也造成了失業率顯著增高。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董登新建議:“對於再次求職的社會就業人員,需要分情況來對待。一方面,要鼓勵他們去主動求職,解決生活之需,例如可以利用網上招聘、網上簽約。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求職出現了困難,可以向街道辦求助,由街道辦來介紹工作或者給予職業培訓。”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的規定,失業人員在失業的一定時間內可以到當地的街道、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辦事處申請就業援助,申請成功後會安排就業培訓,經過適當的就業培訓後,安排相應的崗位給失業人員。
廣州市增城區開展婦嬰護理課程
為了促進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疫情發生以來,山東省青島市實施更加普惠的技能培訓補貼政策。50歲青島市民姜言麗跟著手機裏的中式面點課,開始了新花樣的技能解鎖。跟隨視頻中面點老師的講解,姜言麗做出了各式各樣小花卷。記者向青島市鎮江路街道人社中心了解到,姜言麗此前在一家超市從事管理工作,去年超市閉店後一直失業在家。
疫情期間,她從鎮江路街道人社中心得知,疫情期間市民減少出門,線上培訓具備成本低的優勢。對於培訓的時間和地點無要求,學員則可以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在線上完成課程的學習,並且通過在線的測試,檢驗學習成果。市民可以通過“網上授課”的新方式在家接受技能培訓。現在她已經系統學習了十多節課,也在籌備線下的實操考試。等到線下考試合格後,她這次的培訓費、鑒定費就可以向街道申請全額報銷。她表示會陸續購置更多的專業設備,希望在未來親手打造一個風味佳、品質好的手工面點店。
當代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除了自己所擁有的專業技能之外,求職者需要眼睛向外,關注到本專業技能與社會分工運作的關聯性,為專業技能向外拓展奠定基礎,既可以創造更多人生可能性,也能夠更好應對職場的不確定性。
在疫情催生下湧現出來的新的熱門崗位也為數不少,像跨境電商、直播電商、智能制造、數控編程、創業培訓等崗位受到普遍的歡迎。求職者要能夠“以新換舊”掌握新技能。這一方面需要求職者自己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門加強再就業培訓,既幫助轉崗職工培養新技能,也提升人才隊伍、勞動力隊伍的整體素質。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1年9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