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來自日本的起兵檄文,也並不能說明吳三桂,在歷史中被人誤判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14日 -
:       
 

趣味聊史21:07歷史領域創作者

吳三桂在歷史上,也算是一位風雲人物,但後人對他的感官並不太好,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在面對忠義和榮華富貴的選擇上,他選擇了後者。

雖然此事在歷史中,一直存在爭議,也有一定的疑點,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投降滿清,得到想要的權勢,身份地位也番了一番,從伯爵變成王爺。

在這一點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他在民族道義上是缺失的,以國家的角度看,他也是亂臣賊子,自然得不到後人的認可。其實,不僅明末的李自成等割據勢力,都瞧不起他,就連後金的滿清皇室,同樣鄙視他的品行。

當初京師告急,如果有心維護明朝的統治,吳三桂早應該前來勤王的,但當時他是最猶豫的一個。同時他也是手中兵力最多,掌握最多精銳部隊的封疆大吏,是有實力抵擋後金清軍和李自成的,卻故意拖延時間。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響應勤王的人中,僅有吳三桂和唐通兵馬最多,當然唐通是不及吳三桂的,加上杜之秩開居庸關,最後只能降李自成。

也許如此對勤王之事,吳三桂更加猶豫,停留原地,直到崇禎皇帝自殺,京城被攻破他都沒有任何作為。不過此事沒有史料,直接證明他是故意,因此不好評價。

這種形式可能更符合吳三桂的利益,竟然皇帝不在了,不但少了許多顧忌,又有了跟多餘地,不論是投降後金,還是投降李自成,亦或者是維護大明,只在他一念之間。

根據史料,吳三桂停留山海關後,曾想過投降李自成的,雖然都是叛軍但終究是漢人。如果真投降李自成,頂多算自家人內鬥,在大義上也說得過去。

但不知是吳三桂性格反複無常,還是因為陳圓圓。原本他是想投降李自成的,但後來又想反悔,並且與李自成幹了一架。大多數人更傾向於,他本性如此。

其實,李自成的招降條件也算豐厚,許諾他為平西侯,其它賞賜也不少。而李自成也未稱帝,這是他能給的最大籌碼,就連他手下首要將領,劉宗敏也僅是侯爵而已。

吳三桂如此言而無信,自然讓李自成氣憤不已,於是就殺害人質,這所謂人質,當然是吳三桂的家人。並且之所以反悔,也只是為了投降後金滿清,此舉是不是為了私欲,不顧念親情?

所以說吳三桂不但私德有缺,心裏早就想投降後金。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當時清軍鐵騎威名大,軍隊精銳,李自成雖然人馬多,卻終究是農民軍,吳三桂更傾向滿人。

而吳三桂之所以,敢於與虎謀皮,自然是因為手中兵馬,同時後金給得更多,多爾袞答應他南北分治,裂地分封,以黃河為分界線。可惜的是,吳三桂在一片石之戰中,精銳損失過多,在滿清面前失了分量,讓他謀算落空。

說到這裏有一點不得不提,因為許多人對他們的兵力不太清楚,按精銳來說滿清大約十二萬左右,吳三桂大約五萬精銳,李自成五萬餘精銳。

當然,吳三桂加上輔兵,收服的鄉紳雜兵,也能拉出一支十萬大軍,也只是虛數而已,也沒有某些人說的數十萬大軍。李自成倒是有數十萬大軍,精銳占有十多萬,然而卻分隔各地,手中只有五六萬精銳,其餘都是素質低下的民兵。

不過李自成攻破京師後,民兵沒有軍紀,入城之後就管束不了,確實也鬧出不少事,但這只是小節,且很快就被平定了,之所以迅速敗亡是另有原因的,此事下次再說。

回到正題,吳三桂不是打不了李自成,而是想用軍隊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並且待價而沽。但與李自成結仇後,只能傾向滿清,但滿人與漢人不是一個民族,如果投降滿人,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於是引清軍入關。

此後,打敗李自成為清軍掃除障礙,更多的是為了自身利益,之後轉戰南明,不承認福王的合法性,也只是為了趕盡殺絕,而永歷皇帝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年,南明最後的皇帝永歷,在政權破滅後逃往緬甸,但吳三桂卻窮追不舍,直到把他活抓。要不是因為皇帝的身份,連個體面的死法,吳三桂也不願意給。

而永歷當時也質問他,吳三桂只是默不作聲,相當於側面承認自己不是好人。其實,這方面的史料還有很多,都可以證明吳三桂私心大於公心的。

但最近日本出現新的史料,是關於吳三桂降清,雖然檄文是真的,但筆者認為吳三桂,當時更多的是想要師出有名罷了。類似的事情歷史上很多,不說得慷慨激昂,如何名正言順?

檄文中還為吳三桂洗了地,其中有說,其一是為了崇禎報仇,二是為了報家仇,同時為了擊殺“闖王”。但其實這是很可笑的,如果為了報君主之仇,為什麼殺永歷呢?

且當年,相距京師僅有百裏,吳三桂為什麼不勤王,並且拖延了二十天?

所謂家仇,其中陳圓圓是虛構的,翻遍史料僅有兩句記載,名為陳沅是伶人,在李自成破城後,聯合他人卷款跑路,在史料中吳襄在事後,對外說是遣送寧遠,反正於大局也無甚影響。

而吳襄因為身份和需要錄用,並未受刑罰,且曾寫信讓吳三桂投降李自成,而吳三桂表面答應後來卻反悔,然後在山海關戰役結束,李自成才對吳三桂家人下手的。

看這個前後關系,就知道吳三桂並未顧念親情,且據說吳三桂早有不臣之心,與多爾袞有聯系密切。今天就講到這裏,筆者就不一一詳說了,不過以上所說多出自明末史料,足以說明歷史並沒有,誤判吳三桂,反而證實他沒理想信念,只會鑽營苟且。

所謂#吳三桂降清的真相#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