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京城印記》:北京古地圖中的京城變遷歷史


2021年11月15日 - c113小編  
   

山千黛23:20

千年古都北京城,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城市格局和面貌經歷了漫長的變遷。而古地圖如同北京城的歷史剪影,留下了不同時代的京城印記,見證了這座古都的歷史變化,也為這座古都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京城印記》是關於北京古地圖的一本論文集,研究對象以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北京古地圖為主,主要包括對北京古地圖的歷史研究、分析,古地圖的數字化、古地圖的材質和保存現狀分析以及對古地圖的持續保護和修複工作的研究。

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北京古舊地圖,種類算比較豐富了,據統計,包括政區圖、園林圖、交通郵務圖、河工水利圖、災被圖、軍事圖、陵寢圖、壇廟圖、礦產圖等。這就為北京古地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其中,《乾隆京城全圖》全部展開長13米、寬14米,不但畫幅宏大,而且精確詳實,為現存北京古地圖中幅面最大、測繪精度最高的地圖,是一幅難得的北京古地圖資料。

通過不同時間段的古地圖的差異比較,經過深入嚴謹地分析,可以找出城市中地貌、建築等方面的變化之處。這是古地圖研究的方向和價值之一。因此,比較准確地斷定古地圖繪制的時間段,對上述比較分析來說就相當重要。

從《京城印記》收錄的論文中看到,對古地圖的創作時間做分析,可以通過地圖中的建築、標注信息、地名等細節,結合其他歷史材料互相參考,做出綜合判定。

比如,通過英藏彩繪本和刻本《首善全圖》都標注了內城的八旗界址這一點,推測該圖繪制於《八旗通志》刊印之後,即大約乾隆年間。而豐齋制的《首善全圖》中不避諱雍正、乾隆的名諱,又標注了雍正十二年才重修並改稱的法源寺名,理應是晚於雍正時期的刻本。

北京作為數百年的政治中心,其城市建制格局和古地圖繪制都反映出明確的政治特征。

北京整座城市呈現出“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的以皇宮為核心的、由內向外的層次格局。同時,在延續了明代京城五城十坊的格局基礎上,又增加並突出了清代制定的八旗拱衛京師的軍事駐防格局。

為了防止地方諸侯稱霸,清代封爵遵循“封而不建”的原則,不賜土地、不加郡國、不出京師,所以京城內王侯府邸也非常多。《乾隆京城全圖》中就繪制了42座王府,很多王府的整體建築格局都很清晰,甚至包括花園、假山等細節,可以與清代封爵建府的規制多參照研究。

從北京古地圖的繪制方面看,同樣突出體現政治因素。

官方繪制的地圖,是“從內向外”的角度來理解北京城,對皇宮內重要宮廷建築突出顯示,有些也會注重八旗駐防等軍事信息。對於不太關注的普通民間建築等簡略繪制甚至不體現。同時,古地圖的繪制往往不嚴格注重准確性,采取平立面結合的形象畫法,對皇城、日壇等重要的建築進行立體描繪,甚至是放大突出。這也體現了皇權因素對清代官方地理環境認知的影響。

而民間視角恰恰與此相反,是“從外向內”的角度來理解北京城,對內城、外城等實際生活中熟悉的城區繪制得比較詳細,而對皇城、宮城內部缺乏了解,因此繪制的地圖也非常簡略,甚至完全不符合實情。因此,做不同內容的研究時,要根據需求尋找能提供所需信息的古地圖。

古地圖因其多為紙質、絹質的材料特點,比其他木質、金屬質的文物更顯得脆弱。且地圖上包含了大量的繪圖信息,任何缺失、損壞都會造成信息的丟失。因此,古地圖的使用和妥善保護,也是一項非常重要且難度較高的工作。

《京城印記》中包含了不少篇關於研究古地圖數字化和古地圖修複的論文。

通過高清掃描、地圖配准、矢量化等一系列技術手段,將古地圖轉化為高清數字圖像,無疑為古地圖的妥善收藏、廣泛應用和深入研究帶來了便利。

古地圖的修複與書畫、古籍的修複相似,一般遵循“整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經過清洗、揭舊、補全、修複等必要的修複流程,盡量修複破損部位、恢複古地圖原貌。經過修複,不但能盡量保留古地圖中包含的信息,更利於古地圖的持續保存。

總的來說,《京城印記》是一本關於北京古地圖的分析研究的專業書籍。從這些古地圖中可以大致領略千年古都的格局面貌,從地圖細節與現代北京城作對照,也可以找到許多有趣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