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北極出現史前生物屍體,對於人類而言不是好消息,科學家擔憂不已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28日 -
:       
 

答案在這兒00:17百家榜創作者,輕知計劃簽約作者,未來車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優質科學領域創作者

地球每時每刻都處於運動之中,除了造成晝夜交替的自轉以外,還有造成四季更替的公轉。盡管我們感受到的地球運轉總是一成不變,但其實從更加久遠的層面上來說,地球的運行方式一直都在緩慢改變,比如我們的天然衛星月球,就在用自己的引力逐漸讓地球的自轉變慢,而太陽的輻射值變化也在反複影響地球上的氣候。

人們自從對此有概念以來,也在不斷對地球的各種變化進行監測,希望能夠從中找出規律,並預知未來的變化趨勢,好讓全人類提前做好准備,應對將會到來的各種環境變化。

對於氣候變化,溫度越極端的地方越能夠感受微小的差別。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杯水的溫度從20攝氏度上升到25攝氏度,可能我們會覺得變化不是很明顯;但如果一杯水從零攝氏度升到5攝氏度,大家的感覺就十分明顯了。

因此,地球南北兩端的極地可謂是反映氣候變化的“晴雨表”,只要有細微的變化就可以被馬上監測到。而近年來,人類發現兩極地區的氣候變化越來越明顯,甚至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現象。那麼,這都是一些什麼現象?會對人類的生存帶來什麼改變?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地球的極地

在我們的常識中,兩極地區就是巨大的天然“冰箱”,這裏的海洋和陸地都長期處於封凍狀態,人類在沒有專門防護的情況下很難在這裏生存。因此一直以來都人跡罕至。究竟是為什麼這裏會如此寒冷?

因為地球是一個球形,而地軸一直保持著一個固定的角度,所以緯度越高的地區,接收到的太陽光照也就越少。兩極地區在地球範圍內接收到的熱量最低,因此長期保持寒冷,平均溫度都在零下幾十攝氏度,很難讓人類在此長期居住,不僅因為氣溫很低,各種生物資源也十分稀少。

地球是一顆名副其實的“水球”,地表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積都是海洋。盡管海水量極多,但能夠讓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卻只占極小部分,而淡水中大部分又以冰川方式存在。

這些固體淡水要麼存在於高山、高原上,要麼就存在於兩極地區,而又以極地儲量最多。因此,兩極地區是人類重要的淡水“資源庫”,承擔著維護整個地球水資源平衡的重要任務,但是隨著地球整體氣溫的變化,兩極地區的冰川總量也在發生變化。

凍土之下的生物

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極地冰川大量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生活在寒冷地區的生物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威脅。比如經常在浮冰上覓食的北極熊,就因為冰川不斷減少而變得瘦骨嶙峋,甚至大量死去,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警醒。

除了冰川之外,高緯度地區還存在大量凍土區,這些凍土也在不斷升溫的氣候中逐漸融化,不過影響的卻不是還活著的生物,而是那些已經死去的生物。近年來,科學家就不斷在融化後的凍土中發現過去死亡的生物遺骸。

一般來說,生物在死亡之後就會有大量分解者來消耗屍體,這就是生物逐漸腐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後,生物只能夠在某些特殊條件下留下骨骼、牙齒等含碳較多的部分,最終在地下形成化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化石一般都是骨架的模樣。

但如果生物在死亡之後馬上被封凍進冰川或者凍土中,只要這些凍土、冰川不融化, 那麼屍體就可以一直保持完整不腐爛的狀態,相當於被置入一個天然的大“冰箱”。在露出地面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動物的毛發、皮膚和肌肉都相當完整。

而隨著北極地區整體氣溫的升高,古老凍土不斷融化,科學家們已經在這裏發現了不少史前生物的完整遺體,其中有鳥類、哺乳類、昆蟲等等,其年代都在2-5萬年前,那時候正值著名的“冰河時代”,很多物種到今天已經不存在,因此能夠給科學家們提供寶貴的關於史前生物形態和生物演化過程的資料。

但科學家們並沒有因為這樣寶貴的物種標本被發現感到歡欣鼓舞,反倒是擔憂不已。一些科學家表示,這一現象對於人類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史前生物的遺骸

在2016年的時候,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區的一名金礦礦工正在工作,卻意外在融化的凍土層中發現了一只完整的小狼屍體。他馬上將這只小狼的“木乃伊”交給研究人員,人們給這只小狼取名叫“祖爾”,是當地語言中“狼”的意思。

之後科研人員對這只小狼展開了長久的研究,最終確定“祖爾”大約生活在57000年前,那時候的白令海峽還因為封凍而存在陸橋,“祖爾”的族群正是從另一邊的西伯利亞遷徙而來。這只小狼是雌性,大約在6-7周大,死因很有可能是洞穴坍塌,然後被永凍層所掩蓋。

這只小狼的出土揭示了亞洲和北美地區狼群遷徙的過程,研究者們從小狼的DNA中也了解到更多狼群生理結構演化的信息。這對於生物學研究,尤其是哺乳動物的研究來說十分重要,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這是加拿大育空地區第一次發現如此完整的狼遺骸。

一切都在說明,地球的整體氣溫或許已經達到了數千甚至上萬年以來的高峰期。而這些露出地面的古生物遺骸,除了給科學家們提供研究素材之外,還會對人類社會甚至是整個生態圈造成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生物“解凍”的影響

“人死不能複生”,這是人類社會的常識,我們身邊的其他生物也一樣。但是地球上存在一些可以進入長期的“沉睡”狀態的生命,這些生物只要是在活著的時候進入極寒狀態,那麼在解凍之後就會有“複活”的可能性。

俄羅斯科學家此前就成功複活了一只在凍土中塵封了數萬年的輪蟲。輪蟲屬於多細胞生物,結構相對來說比較複雜,而結構更簡單的細菌、病毒甚至不需要科學家的參與就可以自行複蘇。很明顯,我們無法感知這些生物的存在,因此它們的複蘇可以說是“悄無聲息”,當我們最終發現的時候,很有可能已經造成了嚴重後果。

此前就有這樣一起案例:西伯利亞地區的某一處聚居點爆發了炭疽疫情,而炭疽分明在當地已經被消滅多年,病毒從何而來?在之後的調查中人們才發現,這些炭疽病毒是以為凍土融化,露出了凍土中埋藏的死於上世紀初的炭疽疫情中的生物屍體,從這些屍體傳染給當地的動物,再由動物傳染給人的。

這一事件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也許遠古的凍土層中還有更多史前的神秘病毒,而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病毒會給什麼生物造成危害,也不知道怎麼去消滅它們。

全球變暖的危機

除了病毒的威脅之外,全球變暖本身也是一件值得人擔憂的事情。就拿海平面上升來說,不但會影響北極熊等野生動物的生存,還會淹沒人類居住的陸地,不光大陸的沿海地區會受到威脅,一些島國甚至會直接消失在版圖上,成為現代的“亞特蘭蒂斯”。

除了陸地被淹沒之外,氣候的變化可能會加劇高緯度地區的乾燥,加劇低緯度地區的洪澇災害,這對於人類和其他生物來說都是一個噩耗。這並不是聳人聽聞,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近年來的溫度越來越高,山火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撲滅的難度也日益增加。

全球變暖除了是地球本身就會有的環境變化造成,更多還是因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集中在大氣層中,讓大氣層吸收更多的的太陽輻射,變得更“保暖”,地球總體溫度不斷增高。

長此以往,人類將面臨氣溫、水資源、生物滅絕等多方面的危機。因此科學家們才會對北極發現史前動物屍體一事表示擔憂,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生存的環境正在變得更加惡劣,我們將不得不面對艱難的挑戰。

結語

人類現在已經逐漸意識到了環境汙染、氣候變暖帶來的嚴重後果,並且在積極地進行補救。比如針對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人們在尋找清潔能源作為原有能源的替代品,很多國家已經對汽車的能源和排放做出了規定,也包括我國在內。

但是這也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個逐漸改變的過程中,我們的自然環境還能夠承受多久還未可知。換句話來說,我們知道地球不會因為變暖而毀滅,但是人類和其他的生物能夠在不斷變暖的環境中生存多久是一個未知數。

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我們需要進行更多、更加有效的改變,在地球環境持續惡化之前找到解決的方法。人類或許不是一種會永遠存在下去的物種,但我們不希望人類最終的滅亡是因為“自作孽”,我們數千年來創造的偉大文明會因為自己的愚行而消失。

這不僅是科研人員的責任,也是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責任,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環保,身體力行地保護人類的家園,讓我們的種族得以延續,繼續在這個宇宙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