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涯

尊重孩子的主體性是父母為孩子進行生涯規劃 時應遵守的原則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30日 -
:       
 

希爸育兒23:51

如果對專業沒有明確的選擇,那就盡量選擇一些比較綜合類的院系,至少在大的學科類別上不要搞錯。

所謂不要搞錯,就是不要違背自己當下的意願去做選擇,比如明明喜歡文史類的專業,為了所謂的“熱門”,為了“將來好就業”,非要選擇電子技術、建築工程類的專業。那麼,進入大學之後的痛苦,會讓人既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又無法拿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專業本領。對孩子來說,志願填報是在進入職場之前最後一次可以調整的機會,也是最初的自我決定的機會,父母和老師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當然,現狀是很多孩子沒有主意。因為對職業沒有認知,更沒有聽說過具體的專業,沒有了解也就沒有思考。這時候非要孩子自己做選擇,無異於把完全沒學過遊泳的人扔到河裏,他會溺水的。所以,父母要早做准備,給孩子提供機會了解更多的信息。

如果到了最後的填報節點,在基於有限認知的情況下,還要盡量選擇綜合類院系,至少可以考慮大學期間多學一些基礎內容或者交叉學科,便於建立認知之後進行轉型。

學校的選擇。還有些孩子連學科的大類都分不清楚,那該怎麼辦呢?此時,如果綜合類的學科還確定不了,那就盡量選擇一個綜合類的大學。至少可以做的是,如果不滿意,可以進入大學之後轉換院系。雖然轉系很難,但是在綜合類大學,是有這樣的可能的。再不濟,可以輔修專業,可以旁聽別的專業課程,這些都是辦法。

曾經有個大二的學生來咨詢,她在中國香港一家理工類院校學習,感覺非常痛苦,因為她喜歡人文類的專業,卻讀了一個理工類且十分實用的專業——測量學。她的痛苦還來自大學期間幾乎沒有可能轉換專業,就連旁聽也很困難。甚至,她還說,自己並不喜歡中國香港,她覺得這座城市和自己的氣質不搭。

咨詢之後,她選擇轉到了美國讀政治學。雖然依然不明確要讀什麼專業,但是進入了文科類的專業,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兩年後,她寫郵件說,已經開始實習,研究自媒體。新專業、新職業、新生活,都讓她感覺非常愉快。

所以我們看到,選擇的時候,面向未來是為了建構出來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過去的維度,是讓我們可以在梳理自己的過程中,加深自我認知,找到我們的方向。

對於關鍵選擇的兩個維度,我們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這個選擇的意義是什麼?

2)從過去看,自我認知會對這次選擇起到什麼作用?你的資源會對這次選擇起到什麼作用?

3)向未來看,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對選擇又會起到什麼作用?

這幾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有人從來沒有這樣梳理過,只是在選擇面前,糾結而焦慮。糾結的是,什麼都想要最好的。焦慮的是,資源不足,自我認知不足,甚至連“最好的”標准都不明確,選擇當然很難了。

有個孩子,從小就有飛行夢。父母不以為然,從沒想過“要讓”孩子當飛行員。高二的時候,父母為了幫他能夠走大學自主招生,讓他參加大學的冬令營,跟著大學的教授做課題等,做了各種准備。

然而,在高二下學期的物理會考中,這個孩子竟然記錯了考試時間,錯過了會考,也就意味著錯過了自主招生。之後,在沒告知父母的情況下,這個孩子又報了空軍招飛。就連這個消息,也是班主任和父母溝通時,他們才知道的。父母果斷地和班主任說,不想讓孩子走飛行員這條路,便與班主任合謀,找了個理由將孩子當飛行員的這條路掐斷了。為此,孩子兩天沒去上課。

一個月後,孩子明確告知媽媽,他報名了民航的飛行員招生,這次別再從中作梗。班主任也給媽媽打來電話,說孩子一聽到民航招飛,眼睛都放光了,這次,咱們都別阻攔了。

媽媽心存僥幸:“飛行員體檢那麼嚴格,怎麼敢保證體檢通過呢?”沒想到,從報名開始,孩子制定了飲食及鍛煉計劃,每天監測,非常努力地學英語,像是變了個人一樣。這時,父母才真的看到了夢想的力量。

如今,這個孩子已經從飛行學院畢業,成了一名飛行員。

在這個案例中,父母的選擇只是看到了他們所期待的“好職業,好生活”,但是沒有看到這個選擇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他們采取的方式,不是全面呈現,更多引領,而是簡單阻止。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父母不是孩子的資源,而是孩子選擇路上的障礙。幸好,父母最後放手,不然,很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以及家庭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用心,就會發現“選擇”的困惑到處都是,選擇參加什麼樣的社團?選擇參加哪個興趣班?要不要競選學生會?對於這些選擇,孩子們的糾結可能是,如果因為選擇,而失去了其他機會怎麼辦?怎麼處理選擇太多,但精力不足的問題?一旦參與競爭,又該如何面對競爭中可能遇到的失敗和挫折呢?這些“選擇”的困惑也都是重要的生涯教育契機。

作為父母,很容易簡單直接地看到“功利性”的影響:是不是會直接影響升學加分?是不是會影響將來擇校?是不是會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是不是可以豐富孩子的童年生活?

如果從生涯發展的視角來看,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嚴重選擇,應該因人而異地進行分析,並且幫助孩子提升生涯能力。說到因人而異,有些人就迷茫了:我的孩子怎麼“異”?所謂因人而異,並不是一個孩子一個辦法,而是孩子自然就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父母和老師,要做的,就是聽孩子的心聲,然後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

比如,孩子想要競選學生會,他感覺當學生幹部很神氣。就可以引導他思考:這個職位的價值?他可以參選的優勢?如果競選上了,他會和之前有什麼不同?如果競選不上,這又說明什麼?他會如何面對?這樣的選擇,對他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參加競選,給他會帶來什麼麻煩?這些麻煩對他有什麼價值?如果不參加競選,他還可以做些什麼?這些問題,會引導孩子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進而可以讓這個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通過選擇,我們可以知道,我們要關注過去的經歷梳理,如果過去缺乏相關的體驗,那麼現在就要開始積累:多看書,多與人溝通,多參加實踐。同時,我們要關注未來的建構,關注我們自己對未來的期待。

從自己內心中的渴望出發,不要擔心選擇是錯誤的,每次的經歷都是寶貴的財富。即便選擇不盡如人意,我們依然可以在未來調整。還要關注當下的過程,關注每一次選擇本身的意義。在反思的過程中,孩子的生涯意識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