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我國“人造太陽”開啟新一輪實驗


字體大小:
2022年1月12日 -
:     
 

我國“人造太陽”開啟新一輪實驗

2021-12-23 03:55·

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董鋪水庫旁的科學島——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再度開機運行。本月初,新一輪實驗開始了。

新華社合肥12月21日電 題:向著“太陽”,再出發——我國“人造太陽”開啟新一輪實驗

新華社記者陳諾、徐海濤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告訴記者,此次實驗建立在對上一輪實驗結果的總結以及對EAST輔助加熱等系統升級改造的基礎之上,目標是讓“人造太陽”向著更“熱”更“持久”發起沖擊。

萬物生長靠太陽,能不能在地球上造出一個“人造太陽”,實現人類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供應夢想?20世紀中葉人類開始核聚變能源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科院成立了研究托卡馬克的課題組,並逐步在合肥等地布局設點。

高約11米,直徑約8米,重400餘噸,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罐子”——這就是EAST,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於一“罐”,用來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

amocity
amocity

  


2021年4月13日拍攝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建成10餘年來,合計超過萬人次的中外科研工作者,在這個大科學裝置上合力沖擊“人造太陽”的夢想,先後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等國際重大突破。

2021年5月28日淩晨拍攝的實驗成功後的EAST控制大廳。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過去所裏都是把科研人員送到國外深造,如今越來越多外國學者來到科學島上‘取經’。”宋雲濤告訴記者,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開展“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成立國際聚變能聯合研究中心,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交流關系,“在5年內將有至少300位世界各地科學家利用EAST開展研究工作。”

amocity
amocity

  


探索永無止境,“人造太陽”潛能無限,核聚變研究的衍生技術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合肥的地鐵用上了等離子體空氣 淨化器 ,“質子刀”正成為一項重要的癌症治療手段。此外,太赫茲、磁懸浮列車、核磁共振等方面的應用正在開展。宋雲濤介紹,他們牽頭成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與一些高能耗企業合作,聯合開展“雙碳”等方面的成果轉化。

記者在控制大廳看到了EAST實驗運行負責人錢金平,21年前他大學畢業“登島”研究核聚變,見證了“人造太陽”從無到有的過程,如今又一次過上“朝七晚九”的實驗期生活。“目前看,此輪實驗至少要持續到明年5月。”錢金平告訴記者,就像運動員跑步,速度是逐漸提上來的,“如今EAST每天實驗放電超過百次,在不斷地升溫、放電過程中逐步檢測性能,最終達到最佳狀態。”

12月15日拍攝的EAST控制大廳。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陽”——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已完成工程設計,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在建設。如同中國神話傳說裏的誇父,在宋雲濤等科技工作者看來,新的一年,“向著‘太陽’,再出發”。

稿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