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周王室內訌有多狠?兄弟相殘叔侄反目,七代天子犯下相同錯誤


字體大小:
2022年2月16日 -
:       
 

?春秋初期,以晉、楚、齊、秦、鄭、衛、魯為首的各諸侯國內訌不斷,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值此喜聞樂見之時,周王室又怎麼能置身事外呢?他們內部的各種內訌也幾乎沒有間斷過。

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為什麼會被殺?就是因為他廢掉了申後所生的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幼子姬伯服為太子。

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

姒為後,伯服為太子。

這一舉動惹得申後的父親申侯非常不痛快,於是聯合了蠻族犬戎攻打西周都城鎬京,先是弄死了周幽王和伯服,後又把褒姒給俘虜了。

amocity
amocity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

徵兵

,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

周幽王是天子,申侯是諸侯,照理說諸侯弄死天子,總該給個說法,可申侯不但沒給出任何說法,反而給周幽王扣了一頂荒淫無道的大帽子。

史官為了圓場,於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火熱出爐,好像周幽王之死完全是因為他腦袋突然被驢踢了,與褒姒合起夥來把西周折騰亡了。

周幽王被殺,他新立的太子姬伯服也跟著一起下了黃泉,於是被廢的太子姬宜臼登基,就是東周的第一位天子周平王。

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不管史書給周幽王扣多少大帽子,有一點都無法否認,那就是周幽王之死與姬宜臼脫不了乾系,他的外公申侯殺了他爹周幽王。

基於這個原因,所以有人對宜臼的上位並不買賬,他們擁戴周幽王的弟弟,也就是姬宜臼的叔叔姬餘臣與他相抗衡,這個人史稱周攜王。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二十一年後,周攜王被火並出局,周王室結束了“天有二日”的局面,這一代的恩怨算是就此終結。

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

周平王去世之後,他的太子姬狐因悲傷過度,還沒來得及登基就去世了,所以東周第二代天子是周平王的孫子姬林,史稱周桓王。

周桓王非常寵愛他的小兒子,並有意無意地表示,自己死後要讓小兒子繼承王位。

由於周桓王的這種做法過於危險,臣子們自然免不了要善意地提醒他:太子與親王並重,從來都是手足相殘的前奏,廢長立幼更是取亂之道。

這些勸說顯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周桓王不為所動,執意要把他那“太子與親王並重”的遊戲繼續玩下去。

果不其然,在周桓王去世之後,他的兩個兒子立刻大打出手:長子姬佗成功戰勝了王子姬克,最終成功繼位,史稱周莊王。

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殺周公,王子克餎燕。

周莊王上位後,同樣非常寵愛自己的幼子。

初,莊王嬖姬姚,生子穨,穨有寵。

由於周莊王的這種做法過於危險,臣子們自然免不了要善意地提醒他:太子與親王並重,從來都是手足相殘的前奏,廢長立幼更是取亂之道。

這些勸說顯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周莊王不為所動,執意要把他那“太子與親王並重”的遊戲繼續玩下去。

看到沒有?寫周莊王的這一段和寫周桓王的上一段內容完全一樣,我改個名字就能複制下來繼續使用。

周莊王的運氣顯然比他父親周桓王要好一些,他去世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周釐王姬胡齊和王子姬頹)相處得較為和睦,並沒有在明面上發生爭鬥。

矛盾如果沒有明確地被解決,那麼它就不可能無聲消失,總會有大爆發的一天。

周釐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姬閬繼位,史稱周惠王。

面對年幼勢弱的周惠王,王子姬頹沒有客氣,他直接趕走了侄子周惠王,自己登基成為新一任周天子。

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謀召燕、衛師,伐惠王。惠王餎溫,已居鄭之櫟,立釐王弟穨為王。

周惠王當然不願意失去自己曾經擁有的一切,於是就請鄭國和虢國幫忙。

在鄭國和虢國的幫助下,周惠王終於擊敗了自己的叔父王子姬頹,並把自己叔父的同夥砍了個一地狗血。

鄭伯將王,自圉門入,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

當然了,鄭國和虢國也不是活雷鋒,周惠王複位後,就從西邊拿出一塊酬謝虢國,又從東邊拿出一塊酬謝鄭國。

鄭伯享王於闕西辟,樂備。王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王巡虢守,虢公為王宮於玤,王與之酒泉。

周惠王複位後,照樣非常寵愛自己的幼子。

王母蚤死,後母曰惠後。惠後生叔帶,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

由於周惠王的這種做法過於危險,臣子們自然免不了要善意地提醒他:太子與親王並重,從來都是手足相殘的前奏,廢長立幼更是取亂之道。

這些勸說顯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周惠王不為所動,執意要把他那“太子與親王並重”的遊戲繼續玩下去。

這一段是不是非常眼熟?沒錯,又是我從上面複制下來的,換個名字就行,寫這篇文章實在是太簡單了……

周惠王的結局與前面兩位周天子的結局不一樣,因為在周惠王時期,“春秋首霸”齊桓公已經橫空出世了。

齊桓公告誡周惠王,不要搞這種權力制衡的把戲,會出事的。

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

周惠王一看齊桓公作為臣子,居然敢乾涉自己的家事,當場就與齊桓公翻臉了,打算聯絡鄭國、晉國和楚國一起收拾齊國。

結果呢?晉國和楚國的兵還沒到,鄭國就先被齊國給收拾了,然後鄭國很乾脆地叛變,投靠了齊國一方。

amocity
amocity

  


秋,諸侯盟。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伯喜於王命而懼其不朝於齊也,故逃歸不盟,孔叔止之曰:「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失親患必至,病而乞盟,所喪多矣,君必悔之。」弗聽,逃其師而歸。

周惠王啊,面對“春秋首霸”齊桓公,你發不發威都是只病貓啊!

三年以後,周惠王去世,他的長子姬鄭順利繼位,史稱周襄王。

周襄王繼位,最大的功臣是誰?自然是齊桓公啦,所以周襄王對他非常好:先是發放各種獎章,又是給他一系列霸主的權力,可以全權代表周王室行事。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

可惜好景不長,齊桓公去世之後,周襄王就失去了自己最大的靠山。

在這種背景下,那個被他爹周惠王長期偏愛的弟弟王子姬帶起兵叛亂,直接把周襄王打得逃離國都亡命天涯去了。

秋,頹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適鄭,處於汜,大叔以隗氏居於溫。

周襄王同樣不願意失去自己曾經擁有的一切,於是就請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晉文公幫忙。

在晉文公的幫助下,周襄王終於擊敗了自己的弟弟王子姬帶,並把自己弟弟的同夥砍了個一地狗血。

十七年,襄王告急於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

當然了,晉文公也不是活雷鋒,周襄王複位後,就從北邊拿出一塊酬謝晉文公。

與之陽樊、溫、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啟南陽。

這一段是不是也很眼熟?我從周襄王他爹周惠王那裏複制過來的,過程差不多,改個名字就OK!

若乾年前,周惠王為了打敗自己的弟弟,東邊割一塊地酬謝鄭國,西邊割一塊地酬謝虢國。

現在,周襄王為了打敗自己的弟弟,又從北邊割出一塊地酬謝晉國。

真是有錢任性啊!

問題是,就這種折騰法,周王室即使再財大氣粗,它也受不了啊,於是周王室在衰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孤立地看某個單一的歷史事件,我們自然可以居高臨下地嘲笑歷史當事人:缺乏政治常識,不懂得吸取歷史教訓。

但是,當我們把歷史貫穿起來看的時候,自然就會發現,我們覺得歷史當事人很愚蠢,無非是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歷史當事人所面臨的困境而已。

從周幽王到周惠王,八代天子都在接班人問題上摔了大跟頭,實在不能用“愚蠢”或“短視”來形容,而是迫不得已。

他們的選擇,已經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了,之所以會發生雷同往複的故事,那不過是歷史局限性的問題,與他們本人所做出的決策關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