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面對明亡清初如何選擇?從忠於大明到貢獻大清,不同選擇相同志向


字體大小:
2022年6月18日 -
:     
 

續前三文。#清朝#

上文提到的張秉文算是桐城張家在明朝當官兒當得最大的人。因為古代“官本位”思維影響,對張家的貢獻最大。那麼,張秉文當到什麼品級?左布政使!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官員。您會說?省部級官員算大嗎?

不大嗎?我家十輩子兒以上吃個公家飯的人都沒有,您說對於我這樣的老百姓家族來說這一級別大不大。到了清代,桐城張家當到布政使以上的人員不下五六名,張英、張廷玉從康熙到乾隆被人稱作“父子兩宰輔”。可見桐城張家在清朝多麼風光。

那麼,桐城張家崛起於明亡清初,對於大明和大清,桐城張家抱有怎樣的感情?除了張秉文外,桐城張姓還有不少人對大明很有感情。例如張士繩。

張士繩口口聲聲要殉國

張秉文殉國一個多月後,張英的奶奶去世。桐城張家和即將崩潰的大明一樣進入了風雨之中。在亂世,最能顯示一個人的忠奸善惡。

崇禎時期的大明,全國範圍內農民起義軍、海盜山匪流民暴動風起雲湧。作為當時的大族桐城張家自然要守護家鄉、保護鄉民,張英的叔祖張士繩就是一位厲害的人物。1635年,流寇圍攻桐城。張秉彝率家逃亡南京(金陵),1636年才回歸桐城。在桐城的其他張氏或者逃離或者抵抗各自有了不同的選擇。

amocity
amocity

  


張士繩是張英的叔祖,這個關系該怎麼論?

張英的父親是張秉彝、祖父張士維、曾祖父張淳、高祖父叫張木。這位張士繩乃是張木的小兒子,可以說乃是“未出五服”的爺爺輩。

張士繩與張士維一家並不住在一處,他住在魯肅當年讀書、屯兵之地魯谼山上。此人嗜書如命,屬於張家典型的愛書之人。但他們一家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不僅喜文更愛武。讀到古時張巡、嶽飛、文天祥的故事時,常常拍案陳說:有朝一日,國家有用我的時候,我必當為國效命沙場,我這條老命就是為國而亡、為國效忠。

張士繩一家隨了心願

崇禎年間,天下大亂,朝廷非常需要文武雙全的人物,但可惜張士繩沒有報效的機會。張士繩每日裏怒目紅臉非常憋氣。終於有一天,流寇進攻鄉裏。張士繩一躍而起,持手中長矛沖了出去。

一邊沖一邊高喊:“我老了,我老了,沒有多長時間為國平亂了,我要當先鋒!”喊著喊著,張老漢長槍一點點,哀嚎之聲數起。這一戰,在張士繩率領下,鄉人們打敗了流寇,保住了鄉裏。

第二天,張士繩率領兒子張秉鑑、張秉鉉、張秉錀、張秉鉞以及相親埋伏在山間等待流寇經此而過時打伏擊。這次來的流寇可比昨天多多了,張士繩毫無懼色,待進入埋伏圈後,打了一聲呼哨,率領四個兒子和鄉民們一齊沖上前去。亂陣當中,張士繩一槍紮倒了一人。腳底沒站穩,身子一晃悠,可這個動作反而救了他一命。一支弓箭從自己的臉龐飛過,張士繩惱怒異常。

“敢暗箭傷人!”張士繩扭回身一槍刺出,把那人刺倒在地。張秉鑑兄弟各個勇猛、刀槍厲害。但無奈,這些流寇雖然是流寇,但畢竟經過幾十次、幾百次的打鬥已經有了一定的戰鬥力。鄉民們雖然勇武但初次上陣,因此,從戰鬥力上說反而不如流寇。為此,張士繩父子五人領著弱勢兵力與強敵對陣時間一長,張士繩父子五人被殺。

就在與此同時,大凹山張士繩長子張秉鏡躲藏之處已經發生了戰鬥。原來,張士繩率子出戰前,張士繩就讓不怎麼喜歡武槍動棒的大兒子躲到大凹山去了。哪知,流寇四出、天下遍地流寇。張秉鏡躲藏之地也有一些老弱病殘的鄉親,一看流寇來了,張秉鏡脫下書生穿的長衣,赤手空拳著與流寇打鬥,以便讓鄉親們逃離。

amocity
amocity

  


張秉貞、張英、張廷玉三代人的不同選擇

混戰當中,張秉鏡奪過快刀斬殺數人之後也戰死了。這些流寇其實也大多是起義軍,只因為天下大亂、自然災害頻仍、大明貪官遍地救災不及時,如此才造成李闖遍天下。作為當時農民階層中上等階層的桐城張家來說,這些起義軍不顧綱常以下犯上、打家劫舍乃是寇。

隨著年齡日高,張英也要面臨一個抉擇:在新朝已經建立的情況下,自己該怎麼辦?這不僅是當時大多數儒家知識分子的將要面對的抉擇,更是張英的抉擇。畢竟張秉文、張士繩的榜樣力量在那裏,桐城張氏對此也將面臨著親情的抉擇。然而,對於這個選擇張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難。

因為桐城張家人多、思想就多、利益不同點就多、各種性格和志向的人選擇方向就多。早在張英還是孩童的時候,張家人就在明亡清建時有了另一種選擇——效忠清朝。南明兵部尚書、順治朝兵部尚書張秉貞的故事,我們下文再談。

他們的人生選擇看似不同,其實實質相同:殉國大明守護的是:古中原儒生誓死保衛的儒家文明;效忠大清則是從另一個層面在保衛中原儒生心中的儒家文明。

在如虎一般的康雍乾強勢君主下,張英張廷玉父子何以88年平安 系列文一

桐城張姓為何在明清屹立三百年不倒?人文積澱,沒它就會像網紅那樣

乾隆為何表彰殉明忠臣?皇帝本性使然,從張廷玉大爺爺說起 系列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