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2年7月29日 -
:
近些年,對慈禧的評價呈現出這麼幾個觀點:第一種觀點就是慈禧因循守舊,誤國誤民,例如反對戊戌變法等,這種觀點對慈禧的評價完全就是負面的,慈禧使得中國陷入更加深入的災難;第二個觀點認為慈禧是無奈的,在清朝末年風雲中,慈禧想方設法的挽救清朝的命運,例如支持洋務運動等,在促進清朝近代化歷程中以及發展我國近代化的工業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但是,慈禧不能夠應對三千年大局,故而不能夠改變清朝命運,那麼慈禧究竟是清朝的最後救命草還是誤國誤民呢。
重用漢臣,同治中興
在鹹豐去世後,太平天國雖然因為內訌而導致實力大大的弱化,但是實力依舊非常強大,慈禧趁勢殺害顧命大臣從而掌握核心權利,其實自從鹹豐之後,清朝皇帝一直都沒有實權,而同治與光緒誠然都是有君主之名,並沒有君主之權。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慈禧繼續沿用鹹豐的思想,繼續重用漢臣,不僅僅有曾國藩的湘軍,而且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在此時,清朝的八旗軍與綠營軍已經不是太平天國的對手了,因此湘軍與淮軍已經成為主力,最終將太平天國擊敗。
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慈禧依舊重用漢臣,例如在收複新疆之戰中,慈禧支持左宗棠征戰,左宗棠也不辱使命,最終取得勝利,在歷次對外戰爭中,清朝以勝少負多為結局,而李鴻章成為簽訂條約的代理人。
慈禧雖然在用漢臣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也正是因為重用漢臣,推翻太平天國運動,收複新疆,以及進行洋務運動等,使得清朝的命運得到延長。
洋務運動,推動近代化歷程
有人將慈禧視為阻礙中國近代化的最大障礙,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公允的,雖然在鴉片戰爭之前,先進的中國人如魏源等提出了師夷制夷的觀點,但是真正在實踐上運用洋務的就是洋務派,有人以拆除鐵路稱慈禧是反對洋務運動的,其實這種觀點是沒有任何依據的。雖然,慈禧比較看重李鴻章、曾國藩等人,也給予他們相當大的權利,如果沒有慈禧的認可,那麼洋務運動也不可能得到推行,因此,雖然慈禧在很多方面是屬於守舊派,但是在洋務運動上,慈禧是秉承著支持的態度。
雖然洋務運動與最初的目標是相差甚遠的,如沒有實現求富變強的目標,也沒有改變清朝被動挨打的歷史命運,但是從長期來講,洋務運動對促進中國的發展確實起到不少的價值,首先是洋務運動確實是我國近代化實業的開端,對抵制帝國主義的入侵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想維護國家的主權,在那個時期需要實力,而通過創建近代化工業確實對增強當時清朝的實力起到很大作用。其次雖然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在甲午戰爭清朝慘敗之後,也標志著洋務運動徹底的失敗,但是洋務運動所創建的工廠以及實業精神對後世起到非常大的影響力,也使得眾多後來者意識到只有實業才能夠發展中國,救中國。
洋務運動對促進中國近代化以及短暫提升中國的實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慈禧支持清朝進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在制度上進行一定的支持,而在社會變革以及君主立憲制方面,因此在戊戌變法過程中,慈禧是堅持反對態度,使得戊戌變法以失敗而告終。
對外戰爭,勝負難料
慈禧執政期間,多次發動了對外戰爭,有過勝利,當然也有過慘敗,第一收複新疆之戰,在19世紀8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而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轉向海疆,這招致左宗棠的強烈反對,在左宗棠的強烈的堅持下,慈禧支持左宗棠收複新疆,經過無數次的艱苦戰爭,左宗棠將軍不辱使命,戰勝了阿古柏,使得新疆重新回歸到祖國懷抱。而成功的收複新疆,一方面維護了國家主權,另一方面也暫時提升了清朝在國際中的地位,即使是歐美列強,也認可當時清朝是世界強國。
第二對法戰爭,19世紀80時代,法國對越南發動了入侵戰爭,而劉永福在越南北部多次重創了法軍,法國侵略者是得隴望蜀的家夥,在入侵越南的時候,也把矛頭對准了清朝,在法國侵略者步步為營的時候,清朝內部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第一種態度就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求和派,講求與法軍講和,第二種就是以左宗棠為首的求戰派,以堅決的抵抗法軍。而此時,慈禧在戰與和中是舉棋不定的,而在法國偷襲馬尾港之後,清朝也被迫向法軍宣戰,在中法戰爭中,雙方各自有敗有勝,這也說明了清朝洋務運動在實力上有一定的進步,尤其是在鎮南關戰役中,將法軍擊敗,清朝乘勝收回一些失地,並且迫使法國內閣出現倒台,雖然清朝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但是禁不住李鴻章的一再的主張求和,中法戰爭是以中法簽訂了中法新約為結束。有人說,中法戰爭對中國沒有損害,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一再受到帝國主義的入侵,如果在中法戰爭中,能夠取得全勝,那麼中國的命運也許會改變,慈禧原本可以選擇乘勝追擊,但是最終他接受了李鴻章的見好就收的建議,因此,決定與法國簽訂合約,使得數萬將士的浴血奮戰毀之一旦,中法戰爭的結局,使得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與無能,法軍在戰爭中並沒有取得優勢,但是在談判中卻獲得了好處,因此也助長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通過收複新疆之戰與中法之戰,可以看出當時中國還有一定的戰鬥力,但是,作為實際統治者的慈禧,雖然有一定的戰略目光,但是眼光比較短淺,尤其是對中法戰爭中,被李鴻章灌輸了中國不可能贏的思想,因此秉承著見好就收的理念,在軍事取得勝利之後,依舊與法國簽訂不平等的條約,當然,有人對同治中興嗤之以鼻,其實同治時期,清朝在一定程度上逆轉了日薄西山的命運,說同治中興也是可以的。
第三甲午慘敗,清朝風雨飄搖,中法戰爭清朝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卻還與列強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這說明了清朝統治者的軟弱,在中法戰爭結束後不到十年的時間中,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大增,向中國發動戰爭,在日本向清朝進行一系列的挑釁之後,使得清朝被迫與日本宣戰,其結果也知道,清朝以慘敗而告終,簽訂了加劇中國半殖民化的馬關條約。而中國當時在兵力上以及武器上並不比日本差,之所以慘敗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消極備戰,在甲午戰爭過程中,慈禧正在大規模舉辦其生日盛宴,甚至說,誰讓她一天不高興,她就讓其一輩子不高興,前方將士在浴血奮戰時候,而她卻鋪張浪費,這使得士氣低迷;第二是朝廷內部勾心鬥角,在清朝末年,最有戰鬥力的就是湘軍,而在左宗棠去世之後,慈禧聽從李鴻章的建議,一再對湘軍進行裁員,到甲午戰爭時候,湘軍由一支勁旅變成為殘陣,雖然淮軍此時有一定的規模,但是淮軍的戰鬥力不能夠與湘軍相提並論,在清朝末年,清朝面對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依舊進行內訌,這樣怎樣不失敗呢;第三是吏治腐敗,清朝末年吏治腐敗已經達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如在黃海大戰的過程中,清朝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出現很多“啞彈”,這誠然是拿前方將士們的生命開玩笑。
第四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甲午戰爭之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激起了中國人強烈的反抗,在山東河北地區,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此時,慈禧認為義和團是可以利用的棋子,從而使得她從對義和團運動由鎮壓到支持,這惹惱了列強,列強為了繼續在華享受特權,打出了歸政於光緒的口號,這使得慈禧非常惱怒,因此提出向十一國宣戰,結果大家都知道,清朝被迫簽訂了辛醜條約。
在對帝國主義宣戰過程中,慈禧將戰爭視為兒戲,首先她宣布戰爭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如各地的新軍,在接到命令之後,選擇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選擇按兵不動;第二是清朝沒有能力能夠同時與這麼多國家作戰,而慈禧在歷次對外戰爭過程中,都是軟弱,如在中法戰爭中,這樣的主,與11個國家宣戰,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在面對帝國主義入侵戰爭過程中,清朝是滿盤皆輸。
從慈禧歷次發動對外戰爭中,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是被動的,就是面對帝國主義入侵,被迫自衛,第二是軟弱,在對外戰爭,慈禧等人不想著如何取勝,而是總妄想著和談,因此簽訂了一個個令人不齒的賣國主義條約,這越來越助長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第三是一系列戰爭,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清朝的矛盾,從而使得清朝的國運得到延長。
守舊創新掙紮,帝國日薄西山
提起慈禧,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誤國誤民的守舊派,其實,與歷代統治者相比較而言,慈禧也嘗試了一系列的變革。
這不僅僅支持洋務運動上,而且還在其他方面,第一是教育變革,慈禧是支持新型教育的,在甲午戰爭之後,我國進入了近代化教育的第一個高潮,在京師創建大學堂,在全國各地創建中小學堂,在這期間,很多著名的大學以及中小學創建。教育變革,不僅僅改變的是教育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改變學習內容,傳統的教學內容就是四書五經,而19世紀末期清朝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對人才的自然科學等教育,這對清朝培育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提供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變革的時候,也對考試方式進行變革,實施數千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已經被廢除。
第二新軍訓練,在甲午戰爭之後,慈禧更加意識到近代化軍事的意義,開始訓練近代化的新軍,例如在天津、武漢與廣州等地訓練新軍,當然,慈禧訓練新軍的初衷就是維護清朝的統治,但是在甲午戰爭,尤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慈禧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故而在慈禧宣布對列強戰爭的時候,李鴻章等人與帝國主義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即使位於天津的新軍也沒有出戰。這說明此時慈禧已經失去了絕對的權利,清朝實權已經掌握在袁世凱等地方政要的手中,如果以往在慈禧頒布對外戰爭命令之後,誰敢宣布中立,腦子將要搬家,而李鴻章袁世凱等人之所以敢於宣布中立,其主要還是因為慈禧手中的權力已經很少了,在辛醜條約之後,沒有任何宣布中立的地方政要受到懲罰,反而很多支持慈禧戰爭的人被處死,而此時,慈禧只剩下一聲哀歎。
第三文化改革,報紙崛起,雖然慈禧在大家心目中是因循守舊的,但是在她的執政期間,清朝確實引進了很多新興的事物,如報紙,電報、鐵路等,雖然,慈禧對這些新興的事物有時候也持有反對態度,例如鐵路,慈禧認為損害風水等,修建的鐵路被投入到大海之中,但是一切新興的事物,也需要得到慈禧的認可,畢竟在清朝末年,慈禧掌握的絕對權利。其實當時,慈禧內心中是矛盾重重的,一方面想要因循守舊,而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這些新興的事物不可阻擋,所以,面對眾多的新興事物,慈禧往往由反對到支持。
如報紙的創建、申報等重要的報紙就是在19世紀80年代創建,創建報紙,一方面能夠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能夠開啟民智,這對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的幫助,與清朝前期的文字獄背景下的死氣沉沉的文化氛圍,到清朝末年一系列的文化變革,使得文化氛圍活躍起來、
慈禧一系列的改革都是被動,就是時代推動她不斷的轉變理念,但是這一切對於守衛清王朝的江山是無濟於事的,在其執政後期,清朝對國外的戰爭可謂是屢戰屢敗,而她對新軍已經失去了領導權,且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中,慈禧已經完全失去了民心,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滅亡一定注定。
逆勢者亡,帝制終結大勢所趨
縱觀慈禧的一生,雖然辦了很多錯事,也頑固,但是誰也不能夠否認,她也進行努力過,尤其是利用洋務派進行近代化工業之路,建立了我國近代化工業基礎,這對促使我國由傳統的農業國到走向工業國具有一定的幫助,而安慶軍械所與江南制造廠的創建,更加奠定了我國重工業的基礎,這對我國實力增強,客觀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軍事上,促進近代軍隊的建設,在文化上,更加注重自然科學教育等。
慈禧在推動我國近代化發展之路上,確實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她的一切努力,都不能夠挽救清王朝覆滅的命運。
首先,慈禧一切的努力是圍繞著維護封建帝制,而歷史潮流已經決定了,在當時已經不適應於帝制,因此慈禧是逆潮流而行的,這從一開始就決定著清朝覆滅的命運,第二是慈禧每次變革都是被動,無論是重用漢臣,還是在近代化洋務運動中,她一系列的變革,都是被動,而在慈禧內心中,依舊是因循守舊,因此,從表面上看,其實確實在治國等方面做出了革新,但是這一系列的變動,都是違心的,尤其是在戊戌變法過程中,慈禧堅決反對君主立憲制,而當時實權就是掌握在慈禧手中,這也決定著戊戌變法的失敗,第三是慈禧變革是局面的變革,在當時國外資本主義已經發展相當高的水平,李鴻章在去歐美訪問過程中,也深知中國與歐美國家發展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而慈禧在一系列的改革中都是局域進行改革,並沒有全面的改革,小補充不能夠挽救清王朝被動挨打的命運。
所以,終結帝制是大勢所趨,慈禧的一切努力,都不能夠挽救清王朝覆滅的命運。
慈禧有進步的一面,當然,慈禧的進步都是被動的,而即使變革是被動的,也促進了我國近代化的進程,所以,說慈禧是清王朝的續命者也是有道理的。
當然,這種續命不能夠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清朝滅亡誠然是大勢所趨!因此,慈禧表面努力也無法阻擋清王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