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戰國首霸的魏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弱的?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15日 -
:        
 

作者:舞養生息

前言: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至此以後,周天子徹底成為了傀儡,取而代之的是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

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戰爭次數的不斷增多,哪怕是國力強大如戰國七雄也漸漸吃不消了。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各國之間都在尋求一種新的治國模式以圖強兵富國。

好在,諸侯們終於找到了這種方式,那就是變法。而魏國就是最早施行變法的國家。因此,魏國也很快的強大起來,並成為了戰國初期的首位霸主。

按理來說,魏國作為第一個變法的國家,應該是得到好處最多的國家。哪怕是其他國家也紛紛變法強國了,魏國憑借著快人一步的時間優勢也足夠立足於這個亂世之中了。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率先變法的優勢確實讓魏國在前期出盡了風頭,但是這種風頭很快就隨著魏文侯的去世而消失。一直到戰國中後期,魏國已經淪落為一個十分弱小的國家。套用蘇洵在《六國論》中的一句話來形容戰國中後期的魏國,那就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足可見魏國衰弱的有多麼厲害。

下面我就為大家分析一下魏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弱的。

amocity
amocity

  


戰國的首位霸主——魏國

戰國,一個戰字就已經很好的詮釋了這個時代的主題,那就是戰爭。說到戰爭,那就繞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糧食,一個是士兵。而這兩個就是魏國強大的資本。

先來說說糧食魏國的李悝變法中,有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平糴法。所謂的平糴法,就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來維持魏國國內糧價的穩定。糧價的穩定,既阻止了不法商人通過低進高出的方式損害統治者的權益,更提高了農民們的利益,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樣一來,魏國的糧食儲藏量就越來越多,抗災害能力也越來越高。這在當時,是一個十分明顯的優勢。

再來說說士兵魏國的魏武卒,在戰國初期,那可是強大的代名詞。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作戰模式還是以車戰為主,也就是以車兵為主力兵種。雖說步兵也有,但一般只作為輔助。所謂的“車乘之國”中的車乘,指的就是車兵。然而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用兵的越來越詭,車兵機動性不足的缺點就暴露了出來。為了應對這個缺點,魏國果斷訓練了精銳步兵,魏武卒。

不僅如此,魏國憑借著其位處中原,科技發達的優勢,依靠著先進的冶鐵水准,煉制出了一大批鐵制兵器。這在當時,幾乎難以想象,因為當時的主力兵器依舊以青銅器為主。

制度的優越性和兵種的優越性,使得魏國在戰國初期幾乎無人能敵。可惜好景不長,魏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接連失利。在這兩場戰爭中,魏國的魏武卒幾乎被消耗殆盡,而魏國也在這兩次戰役後徹底衰弱,再也沒能恢複往日的榮光。

魏國衰弱的原因

上面提到,魏國之所以衰弱,是因為那兩場戰役。然而勝負乃兵家常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永遠的勝利,就連戰國中後期一家獨大的秦國也不敢保證自己一定能過獲勝。因此,那兩場戰役頂多是加速了魏國的衰弱,而不是魏國衰弱的真正原因。魏國真正的衰弱原因,有三個:

一、人才流失嚴重

戰國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治國的能臣,有一些名字更是如雷貫耳,比如商鞅,範雎和吳起。可是你是否知道,這三個人本來都是魏國的人,只是因為受不到魏王的重用,才逃出魏國,去往他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商鞅。商鞅本來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公孫痤死前,曾經向魏王舉薦商鞅這個人才,誰曾想魏王卻認為:“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大概意思就是說公孫痤居然讓我把朝政交給商鞅,豈不是老糊塗了嗎?

這樣的例子在魏國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而戰國時期兩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在這一時期,大量的布衣將相出現,誰能夠更好的挖掘這些平民之才,誰就掌握了主動權。而魏國在這一方面,顯然做得很差。

總而言之,自魏文侯死後,魏國的君王就再也沒有出現一個能夠知人善用的君王。而魏國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自然就會去能夠得到重用的國家,此消彼長之下,魏國的衰弱也在情理之中了。

amocity
amocity

  


二、變法的優勢逐漸喪失

關於魏國,有一句話說得相當貼切,那就是“成也變法,敗也變法”。魏國是第一個施行變法的國家,魏國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優勢。不過,魏國的成功給了其他國家一個模版。畢竟,創新很難,模仿卻很簡單。這也是為何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中有李悝變法影子的原因。

一方面,變法帶來的巨大成功,使得魏文侯之後的魏國君王失去了進取心。而此時,其他國家正在積極地開展變法,以圖超越魏國。

另一方面,魏國的變法作為一個創新者,在其制度上必然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李悝變法中只強調了農業的重要性,卻沒有用來抑制商業的制度。而商業的暴利遠非務農可比,也就是說李悝變法中的內容雖然鼓勵百姓務農,但是實際效果卻不會很好。反觀商鞅變法中的內容,既出台了鼓勵農耕的制度,也出台了抑制商業的制度。這樣的制度使得秦國的糧食產量取得了一個質的突破。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

總而言之,魏國作為變法的先驅者,本來就占據著很大的優勢。魏文侯後代的君王本來就應該利用這個優勢來彌補變法中的不足,這才能讓魏國在制度上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只是很可惜,這些君王並沒有這樣做。

三、兵種的優勢逐漸喪失

魏國的魏武卒,無論是在裝備上,還是兵種上,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但是魏武卒卻有著兩個十分明顯的缺點:

魏武卒對士兵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這就意味著士兵的選拔十分不易。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這裏的大概意思就是魏武卒的身體素質要比常人強大很多。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魏武卒的獎勵如此豐厚,考核自然也極為嚴格。魏武卒的裝備冶煉十分不易。和士兵一樣,魏武卒的兵器同樣是十分稀少的存在。雖說春秋時期冶鐵技術就已經存在,但是存在和普及是兩碼事。至少,在戰國初期,冶鐵技術還沒有那麼普及。哪怕是魏國的科技十分發達,想要源源不斷地提高魏武卒的鐵制兵器也夠嗆。而在馬陵之戰中,魏國魏武卒損失殆盡的同時,連帶著將這些鐵制兵器也丟了。可以想像,魏國的損失有多麼慘重。步兵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魏國的魏武卒之所以強大,除了魏武卒本身強大以外,沒還有就是兵種的優勢。畢竟,比起車兵,步兵的機動性可高多了。然而隨著戰爭的推進,車兵的劣勢逐漸暴露,各國諸侯都紛紛將步兵作為主力兵種。不僅如此,有的國家甚至出現了騎兵。比如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魏武卒失去了靈魂。魏武卒的最初訓練者是吳起。正是吳起提出了精兵策略,才有了這魏武卒。至於吳起的用兵之道,更是十分強大。陰晉之戰,吳起以數萬魏武卒打敗了秦國的五十萬大軍,足以證明吳起的強大。而之後,吳起離開魏國前往了楚國,魏武卒就再也不複往日的輝煌了。結束語

魏國的衰敗,正應了那句話——不進則退。魏國一開始憑借著變法的優勢和兵種的優勢,確實強大一時。然而在這之後,魏國就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反觀他國,一直在追趕著魏國,魏國的衰敗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