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戰國篇:如果沒有五國伐齊,齊國會統一全國嗎?不,只因這三點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22日 -
:       
 

作者:崔照國

齊國居九州之東,姜齊有齊桓公“春秋盟主”之盛,田齊有齊威王“諸國朝齊”之威,當戰國首霸魏國跌落王座時,齊國與秦國東西並立,強盛時有“東西二帝”之名。

回看華夏四海之內,九州之中,各國人才雲集稷下學宮,無數納諫之人層出不窮,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朝壇上經天緯地,軍事上帶甲數十萬,齊國經濟文化非秦國可比,但為何是秦國統一六國,而不是齊國呢?本期將從齊國角度探尋因果。

其一:戰略模糊

這一點三晉、楚燕都具有相似點,但齊國之害更為明顯。從田氏代齊後,整個齊國對外無非是小打小鬧,今天占魯國一邑,明天搶宋國一城,後天又偷燕國幾城,步步蠶食。國策戰略上,也是這樣,今天合縱,改天又連橫,堂堂萬乘之國利益,很模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麼。

齊國歷代國君的理想只不過是稱霸,恢複齊桓公時的齊國霸業,相對於秦國“成為天下共主”的目標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就拿齊威公(暫且這樣叫)來說,在“攜馬陵之戰殺龐涓,擄太子申之盛”後,戰國一霸魏國被打得叫苦連天,齊國可謂如日中天,而秦國這時也上不了台面,但齊威公也不過實現“稱王“之夢,閉門做東方一王罷了。

amocity
amocity

  


其二:不重視軍事人才

齊國在戰國中期稷下學宮極其繁榮,諸子百家各抒己見,六國之士謀策其中,孟子、鄒衍、申不害、荀子等等,思想開放,人才薈萃,相較於這些,我們很少聽說齊國在軍事人才上有多輝煌的建樹。

無論是早期《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還是後期的孫臏,一個不受重用逃到吳國,一個由於政治猜忌無奈隱退,兩大軍事人才的暗淡結局堪稱是齊國最大的不幸,也許是軍事人才的不濟,後期的齊國對外作戰往往將帥多為文臣,泱泱大國仿佛就是翻版的“宋朝”,結局令人唏噓。

其三:驕傲自大,自以為是

這可能是齊國後期國君的通病。齊威王時齊國對老牌大國魏國可謂成碾壓姿態,高峰時“殺龐涓,擄太子申,數萬魏武卒灰飛煙滅”,但齊國認為天下就“唯我獨尊”,於是頻頻收手,甚至剛才還和仇人魏國打得不可開交,轉手就來個“徐州稱王”,唯唯諾諾,一番自滿之態。

到齊閔王時,齊王又狂妄自大自稱“東帝”(當然有秦國的慫恿),在蘇秦的“指導下”,仿佛是“天下第一”,攻這個打那個,把本是“合縱抗秦”的六國形勢,變成“合縱抗齊”,最攻釀成五國伐齊的慘劇,苦吞惡果。就算沒有五國伐齊,齊國也終會為“驕傲自大”付出代價,更別提統一全國了。

而這時秦國雖然在“猥瑣發育”,但上來就頻頻出擊,一言不和就占領了魏國苦心經營近百年的河西之地,帶著血腥與殺戮,河西局勢一潰千裏,數萬河西軍煙消雲散,當然最失敗的是三晉在地勢上喪失伐秦的主動權,三晉的厄運悄然降臨。奪陰晉,占宜陽(今河南洛陽宜陽),窺視中原,進而吞二周而亡諸侯,有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一個鴻鵠之志,一個燕雀之志,誰勝誰敗一目了然。

amocity
amocity

  


總結

誠然齊國位於華夏之東,在地理上純天然地面臨較少的“六國政鬥”,形成了區別於諸國不同的地域文化。魚鹽之利、文化之盛、士族文脈的繁盛皆非諸國可比,這些無一不滋潤著齊國的昌盛,但在此基礎上構築的國家文明形態,更容易形成“閉塞自大,遵循傳統”發展的不利因素。

這大概是齊國最後卻以“投降”的姿態,邁向統一的國家序列,走完了老牌大國的崢嶸歲月結局的“因果論”吧。話說如果是臨海的齊國最終戰勝秦國統一全國,華夏有沒有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呢?

戰國:強大至獨吞秦國的魏國為何衰落?人才?其實這一點最為致命

戰國:趙國為何而亡?趙氏部族內在基因決定?這可能改變你的認知

戰國時韓國和秦國幾乎同期變法,但為何比秦國弱?網友:變法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