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戰國四公子名揚天下,為何強大的秦國,卻沒有公子名列其中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25日 -
:       
 

作者:矛舍品史

周禮崩而春秋分,群雄之逐鹿,王霸之道橫行,在這樣紛亂的時代也同樣是是群英輩出,在周朝以前掌握著生產資料的貴族逐漸向著士人下沉。

士人隨之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並逐漸為各個國家或者統治者所看重,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是一個有著統一與強大需求的時代,也是一個碰撞著不同思想火花的時代。

士人與統治階級各有所需,一個是為了功成名就,一個是在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個更為強大的國家不僅僅是稱霸中原的需求也是保存自己的迫切需求。

因此對於人才的重視與渴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在這樣大大小小的戰役之中、在這樣風雲變幻、瞬息萬變的爭鬥之中,無不充斥著每一個士人與才子的智慧與謀略。

而戰國四公子之所以是至而今依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甚至引為榜樣,便是他們對於各式各樣門客的接納與重視,以廣收天下之英才而聞名。

amocity
amocity

  


但是這樣對人才的重視與接納,最終卻並沒有使得這四個國家,借此變得更加強大,甚至是為秦國所覆滅。

秦國似乎並沒有出過與戰國四公子並稱的人物的出現,這些各種緣由,或許才是真正值得去探討的地方。

所謂廣納賢才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戰國四公子的存在,雖然是身為的貴胄之後,古往今來的分封制與等級觀念,雖然令他們在朝堂之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這並代表著他們能徹底左右朝堂,乃至統治者的觀念與想法,在很多政治決策之上,哪怕他們擁有著一個非常強大的智囊團,也是在經歷了數個層級之後,才能將正確的意見傳達。

在這樣的情況下,假設戰國四公子所收納的其中大有真才存在,其抱負與政治謀略也有著非常之大的阻力與非常之差的效率。

換言之就是在戰國四公子麾下成為幕僚,很難成就一番事業,不僅僅需要面對與統治者不同的想法,也需要面對著與四公子們的不同想法的爭鬥,跟不要說在幕府之中的同級爭鬥。

其次戰國四公子所謂的廣納英才,其實本質上並未徹底重視,甚至將士人放到一個平等的地位之上,他們的存在對於四公子的來說,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

戰國四公子所在的各個國家,本質上依舊是舊有的貴族勢力,或者舊有的士族勢力所占據的地方,門閥制度之重、思想等級之重,並非是短時間而能夠改變的。

因此通過戰國四公子來實現階級地位的上升,基本上是非常難做到的,因為四公子本身就是一個舊有既得利益的獲得者。

故此這些投靠於四人的士人,往往很難實現自己的目標與理想,或者僅僅是想找到一個能提供安穩之地的處所的庸才罷了。

秦國的納才

而從另外一個的角度上看,為何秦國並沒有出現過與戰國四公子齊名的人物,卻能夠統一中原,建立大一統的大秦帝國也能從一定的角度說明問題。

不得不提的是,秦國位於西北之域,早期並不為中原各個國家所重視,甚至戲稱其為養馬的低賤人。

這樣的稱呼說明了一些問題,首先便是秦國在建立之初,便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各個方面都全面落後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在早期在解決溫飽,且自足上尚且十分困難,而早期的秦王因為一個許諾之地,而開始了他們很長的一段時間以戰養戰的征伐。

這樣的情形意味著秦國早期的環境非常之差,百姓也人人皆兵,很難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這樣的情況一直維系到秦穆公而開始改變。

倘若非要為秦國設立一個同戰國四公子一樣廣納賢才之人,那應當首推秦穆公,面對長期的戰爭征伐,秦穆公深知這種建立在戰爭之上的政治策略很可能將秦國帶向深淵。

為此尋求穩定的發展,如何讓秦國休兵養馬,走向發展的道路成為了秦穆公心中的主要方向,而求賢令的發布便是代表著秦穆公的決心。

而這種決心之大,不僅僅是將有才之人放至平等的地位,甚至願意同他奉獻半壁江山,這樣的做法與決心,較之戰國四公子的廣納賢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amocity
amocity

  


商鞅與秦穆公的一拍即合,不僅僅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命運的交際,這樣由統治者的賢明與信任,甚至自己成為舊有勢力的抵抗者,與商鞅並肩而行。

這樣的曠世盛景,在古往今來的封建王朝之中是少之又少,但君賢臣明卻是在秦國逐漸走向強大的路上出現了幾次。

結語

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便是在於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在於君主是否具有極強的大局觀與辯才用才之能。

但商鞅的法制令得這樣富有主觀性、富有隨機性、具有極大危險性的事情,降低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這樣的嚴苛的法制,令得秦朝哪怕在經歷了碌碌無為的君主統治之時,也能夠維持基本的穩定與發展。

但在遇到鮮明的君臣之時便會如同開足了馬力的四驅車,大踏步地向前飛躍,張儀、陳軫、白起、王翦、範雎、蔡澤、呂不韋、李斯的出現,這些外族之人令得秦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這些人在秦國得到的重視與發展,地位之高,權勢之大,是戰國四公子麾下的幕僚所難以企及的。

這種對於賢才大才的重視與毫無保留的信任與重用,才是真正的廣納賢才,才是真正的對於人才的重視。

而戰國四公子在幕府之下,養士萬人,不過是集小才而無舉大謀,覽賢名而無進用才心,是否真正的用才識才,往往由實踐與時間可以看到。

是否沽名釣譽,是否對人才抱有饑渴與重視之心,在秦國幾番以他國人之為相而逐步發展之下,橫掃六國,最終一統,似乎早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