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清華女博士畢業當農民:種地11年、年收入破百萬,父母已認不出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17日 -
:       
 

作者:見山說史

一句“你想要的,土地都能給你。”道出了石嫣11載紮根農村的堅守。

如果你出生於城市,你是否願意拋下城市的一切去回歸田園?如果你畢業於清華,有高薪職業向你招手,你是否願意舍棄這些唾手可得的名利而紮根農村11載?

我想大部分人是不願意的,但是有一個人,她做到了!她便是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創始人,分享收獲CSA項目創始人與負責人,中國社區支持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推動者——石嫣。

一個人如果想要綻放光芒,巍峨大山是遮擋不住的,呼嘯海浪是阻攔不了的。縱然有著城市的牽絆,父母的阻攔,石嫣仍然堅持了內心的選擇——回歸田園,紮根農村。

一個清華的博士後居然下鄉種地?靠著勤勞的雙手年收入過百萬?最後父母都快認不出來,這是怎樣一個人奮鬥出如此傳奇的故事?

清華學霸,心系田園

amocity
amocity

  


農村出身的孩子最想改變的便是通過上學走出農村,跨進城市,也就是我們說的“跳農門”,不願意再做農民的農村學子漸漸都走出去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卻越來越乾不動了,農村急需新鮮血液來給它注入新的生命,石嫣就做了那股新鮮血液。

出生於河北保定市的石嫣作為家裏的獨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父親在供電局工作,母親是化工廠的工人,典型的雙職工城市家庭,家庭條件在當地也是中上等的水平。

石嫣的父母都是下過鄉的知青,兩人也是在下鄉時結識並相戀的,兩人也在小石嫣面前經常回憶在農村那段辛苦與快樂交織的歲月,或許就是這樣的溫暖回憶,讓石嫣對田園鄉村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向往。

2002年的夏天,石嫣高考結束,對於石嫣來說,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夏天,也是她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心系田園的她隨著自己的向往選擇了河北農業大學。

在大學,成績優異的她又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攻讀農業發展專業,父母朋友就勸石嫣換一個熱門專業,如果繼續深造冷門專業,未來的路一定是不好走的,但是心系田園,心系土地的她怎能輕易放棄。

她在人大碩博連讀期間經常跟著溫鐵軍導師去務農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她又不止於眼前的一小片土地,她又將目光放在了農業的重頭戲——三農問題上。

一方面,她認為不應該為了順應城鄉發展而忽視了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發展不應該就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蠻乾,更不應該因為高產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和化學用品而導致農產品不安全。

石嫣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漸漸地把鄉村農業的發展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優秀的人永遠不會止步於此,她的努力和勤奮也讓她被更高學府——清華大學看到,她又到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後。

是謂“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石嫣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她對於鄉村田園的興趣包含著她天性中對農村熱愛的呼聲,還包含著她對於農村熱愛中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屬於她自己的天才的閃光。正是因為她的興趣所致,所以她才會堅持心中所想,努力奮鬥!

美國進修,開拓進取

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越是苦難的環境越是能夠磨練有志之人的意志,越是能夠讓有志之人有所收獲。

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石嫣獲得了去美國進修的機會,下了飛機,她並未像其他留學生那樣跨進美國名校的大門,而是去了明尼蘇達州的“地升農場”,開啟了為期半年的美國農耕生活,她成了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

石嫣緊緊抓住了這次機會。盡管在外留學,石嫣仍是深愛土地,深愛著她的農業,她讓自己的雙手沾滿了泥濘的土地。

我們在課本裏所學到的美國農業是全機械化農業,石嫣在沒有到達“地升農場”時也是這樣想的,大大的農場上全部都是機械化作業,但事實上“地升農場”只是一個由一對夫妻經營、三個實習生幫工的小農場。

農場裏面沒有大型的農作機械,只有一台小型拖拉機,而且農場強調的是有機環保理念,禁止使用有害化肥、農藥等一系列影響莊稼正常生長的化學用品,這也就意味著農場裏面的農活大都需要靠人的雙手去進行,勞動強度非常高。

就此,石嫣開始了每周一到周五從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五點的全天勞作生活,她可謂是從頭學習,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再到拔草、施有機肥、采摘蔬菜,她沒有落掉任何一件哪怕是非常細小的關於土地耕作的事務。

在“地升農場”的半年時間裏,石嫣學到了很多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技能,除了基本的溫室種植和室外種植技術,她還學習了如何制作小型的農作機械,如何開拖拉機,其學習能力得到了農場所有人稱贊。

長時間的戶外勞作,讓石嫣原本白皙的皮膚變得黝黑,身上也受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傷,一雙白嫩的手也布滿了老繭。但石嫣有著超乎常人的意志,她堅持下來了,並且做得越來越好。

在農場實習工作時,農場的理念和生活習慣給了石嫣很大的沖擊,其中一點是關於食品安全的新型農產品貿易模式,簡稱為:CSA。

它與我們所知道的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模式不同,CSA就是消費者(份額成員)在種植季節初,需要先預付給農民這一年種植的收益,

這樣消費者就變成了農民的股東,但是投資與風險並存,他們需要與農民共同承擔種植過程中的風險,例如自然災害等不可避免的風險,

當然,農民不是拿了錢就只等作物成熟,農民們需要保證農作物的安全,不能使用有害化肥、農藥,要使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讓消費者吃到完全無公害的有機農產品。

這種生產商和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模式,沒有中間商賺取差價,在兩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農民增加收益,獲得了財富,消費者得到了有機的農產品,吃到了安全的食品。

據石嫣回憶,為了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這裏的農場在處理垃圾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其中第一類就是儲存爛掉的菜和吃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品垃圾可以變成土地肥料,但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經過一年的發酵後方可使用,平時種菜的水不是自來水、地下水,而是用從屋頂收集的雨水。

與外面不同的是農場不食用反季節蔬菜,“食在當地,食在當季”的口號在這裏隨地可見,農場認為違反了正常生長周期的蔬菜是不安全的。

石嫣實在忍受不了沒有蔬菜吃,她想去鎮上買蔬菜卻被農場的人阻止了,她就吃了一個多月的蔬菜罐頭。

而在中國,我們對於反季節蔬菜並不排斥,只要能吃到蔬菜消費者是不會考慮它到底為何會出現在不屬於它的季節。

這樣與眾不同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觸動了石嫣,她開始思考: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特色卻在歷史的洪流中因為受到商業沖擊慢慢消散,農業開始追求高產,卻忘了追求高質量。

幾十年時間,農業就變成了如今這般一味追求高產而忽視高質的模樣,當我們的生命屢屢受到農藥,有害化肥等威脅時,我們還要一味堅持去追求高產嗎?一味追求商業利益嗎?在美國生活的半年時間裏,石嫣更加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

正如她自己所說“在那邊苦心志,勞筋骨,空乏其身了半年,從重複簡單的勞動中尋找意義,喜歡了這種接地氣的生活,更希望這樣的食物應該讓更多人受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支持生態農業通過吃這個行為做公益,減少農業汙染支持生態農人振興鄉村。”

回歸田園,艱苦創業

結束美國生活的石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思女心切的石母來到北京機場接寶貝女兒,縱然是務過農的石母也被眼前的石嫣震驚到了,半年前皮膚白皙的女兒已經變得黑瘦,手上也布滿了老繭,這讓石嫣母親對女兒很是心疼。

不再同意女兒繼續做農業這個工作了,但是一路堅持下來的石嫣怎能輕易就放棄,在眾多親朋好友的阻撓下,她仍然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在中國實施適合中國的CSA。

2009年,石嫣在學校的幫助下把自己的農場搞起來了,這個農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小毛驢。

她呼籲周邊村民一同加入進來,起初有很多村民是反對的,因為大家並不相信不是用化肥和農藥,蔬菜可以長成;也不相信這樣的模式會多大的收益。

石嫣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和村民一起下地,教村民種植經濟作物,又傳授給農民更加全面的農業知識。

村民對於這樣一位毫無自私自利精神的女孩兒感動了,決定和石嫣一起搞中國的CSA農場,這邊好不容易搞定了合作農戶,更大的困難還在等著石嫣,那便是尋找消費者。

amocity
amocity

  


倘若是你走在大街上有人兩手空空找你賣菜,你會相信並且加入會員嗎?會預付資金嗎?會乖乖等著蔬菜送上家門嗎?人心難測,大多數人是不相信的。

但是再困難的大山總會有搬走的一天,秉持著愚公移山的精神,石嫣慢慢招募到了一些會員。而當第一批完全無公害的高質量的蔬菜送到這第一批會員手中時,石嫣便知道自己成功了。

果不其然,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樣的模式,越來越多的會員加入進來了,消費者的信任,農民合作戶的用心,讓石嫣的“小毛驢”農場火起來了,每年農場的營業額可達幾百萬元。

在疫情期間,無接觸配送的形式讓農產品送貨上門快速發展起來,農場的產銷也是取得了很高的成績。

命運的安排實際上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的,有些人悲天憫人,感歎命運不公,卻從不行動。

石嫣卻是以全部的精神力和堅韌不斷地工作,以及從不逃避艱苦地努力拼搏取得了偉大事業的成功,10幾載地艱苦創業,10幾載地堅定不移,10幾載地拼搏努力,石嫣終將走向成功。

不負韶華,功成名就

一小步的成功只是為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礎,石嫣秉持著對所有農戶和消費者的負責任的態度逐漸打開了市場,2012年,她的CSA模式農場越做越大,在全國突破500個。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每建立一個CSA模式農場,石嫣都會親臨現場,展開非常詳盡地指導,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收益開始水漲船高,年收入更是超過800萬。

她的CSA模式農場的成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社區支持農業的廣泛關注。在2012年,石嫣創辦了分享收獲(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在2016年,石嫣在第46屆世界經濟論壇中被評為“全球青年領袖”之一,在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浪潮中,石嫣是站在浪尖上的“新農人”,這個青年領袖,石嫣實至名歸。

如此成功的石嫣並沒有一些所謂成功者的孤傲和清高,她很願意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也很願意聆聽別人的想法和經驗。

當自己的學生向她請教未來時,她也是鼓勵學生能夠回到農村為農業發展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因為石嫣在農業發展事業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看到了土地也可以創造財富,也讓他們願意投身於中國的農業發展事業中,返鄉創業。

他們不再是父輩那樣的“莊稼漢”,他們有著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玩法,他們就是新時代的“新農人”。

一個清華學霸沒有選擇繼續站在巔峰上創造價值,而是選擇了在泥濘的土地上揮灑汗水,耕耘天地。

她一路披荊斬棘,博得了自己的功名,石嫣在她生命最旺盛的青春年華裏,紮根農村,在那片充滿財富的土地裏發光發熱。

正如作家梁曉聲曾說:“生命對人畢竟只有一次。在它旺盛的時候,盡其所能發光發熱才能更符合生命的自然。”

石嫣是特殊的,她的特殊不是因為她的成功,而是因為她的努力和堅持,她也並不是天賦異稟,她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她一步一個腳印踩過來的。

她有熱愛,有力量,她以熱愛為食糧,以力量為脊柱一步一步走向那遙不可及的夢想。

你以為石嫣就此停住腳步了嗎?不!她仍埋頭在田間為越來越多的農民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