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28日 -
:
作者:見山說史
在我們學習的歷史課本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分贓不勻導致的狗咬狗的沖突。這場大戰,讓參戰的幾個國家損失慘重,足足一個時代的男人都躺在了戰場上。
20世紀初,英國是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他得益於當時的世界秩序,並不希望發生戰爭,因為這不符合英國利益。
因此平衡歐洲各大國的勢力,讓戰爭打不起來,是英國自1840年之後最大的任務。
一戰之前,英國奉行自以為高明的戰略模糊,既讓法國覺得自己背後有英國撐腰,敢於與俄羅斯結盟對抗德國;
又因為沒有明確聯盟條約,讓德國一直處於某種虛幻的安全感中。
在熊叔看來,正是這種戰略模糊,最後把所有人坑到了一場,讓歐洲損失了一代男人的世界大戰之中。
一戰兩方,綠色為協約國,紅色為同盟國。
01
英國的戰略模糊讓德國嚴重誤判
1910年的德皇威廉二世很煩躁,因為他感覺蒸蒸日上的偉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正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包圍著,一個以姥姥家為首的反德同盟正在建立。
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初年,英國是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他們利用海權優勢建立起了龐大的殖民帝國,殖民地既是原料產地,又是市場,這讓英國成為當時全球NO.1。
但是,作為統一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完成了工業化,正在以勢不可擋勁頭從後趕上,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不斷膨脹,已經穩穩地坐上了世界老二的寶座。
英國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們,對於這個不斷在軍事、殖民地領域挑戰英國霸權的國家非常頭疼,如何遏制德國野心,維護1840年維也納會議之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成為了英國的當務之急。
當時的世界形勢,主要是歐洲大國在主導,英、德、法、俄是左右歐洲命運,乃至世界命運的強權。美國、日本這樣的新興國家,尚未能在世界格局中擁有太多話語權。
德國是踏著法國的屍體走向統一,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國,因此法德之間首先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再次就是俄國,俄國在巴爾乾與奧匈帝國有著較大的矛盾,俄國拿出大斯拉夫主義,支持巴爾乾的斯拉夫國家鬧獨立,這對於奧匈帝國形成了威脅。
眾所周知,奧匈帝國、德國是兄弟加同盟,這又讓德國與俄國發生了矛盾。
一戰食物鏈,A塞爾維亞、B奧匈帝國、C俄國、D德國、E法國、F英國。
好了,歐洲的情況比亂麻還亂,重點在於,英國站在哪一邊?
長期保持光榮獨立傳統的大英帝國,說白了就是歐洲大陸的事,兄弟我盡量不摻和。
盡量是個有彈性的詞,說白了就是戰略模糊,他一方面讓人覺得自己不會摻和歐洲戰爭,另一方面又試圖維持歐洲各大強權的平衡關系。
歷史進入了20世紀,對於德國的不斷崛起,英國的政治家們,明確感受到了那股子咄咄逼人的氣勢,過去玩的平衡還可以成立嗎?
為對付德國,英國首先做的是拉攏法國,1904年英法簽訂了一條秘密協定,旨在停止兩國因爭奪海外殖民地產生的沖突。
在協定中,雙方就一系列國家和地區的控制權達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馬達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羅(泰國)等地。
因為這是一份密約,因此德國並不是很清楚協約的根本目的。
威廉二世出生時因難產而腿腳不利索,他從小就因為身體缺陷而缺乏自信,在德國蒸蒸日上的形勢下,他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雖然威廉姥姥是英國一代明君維多利亞女王,但威廉最反感的就是英國,姥姥家有著世界最廣袤的殖民地,而德國在這方面乏善可陳。
為了對付英國,威廉可算是機關算盡,一方面德國盡力避免傷害敏感的法國人,又努力保持霍亨索倫王室與羅曼諾夫王室傳統的友好關系,他想實現他所夢想的大陸同盟,以消除因英法協定而潛伏的危機。
德皇的打算是先拉攏俄國,然後法國,組成大陸聯盟,來抑制英國的海軍和殖民勢力。
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
1904年英法秘密協定後,雙方又補充了秘密的海陸軍計劃,兩國的海陸軍參謀部制定聯合作戰計劃。
這項計劃並沒有實質性約束,英國外交大臣葛雷爵士聲明,英國是不受約束的,但他讓法國人滿懷希望:如果德國挑起歐洲大戰的話,英國將站在法國一邊。
德國疑心英法簽訂了同盟,而英國斷然否認。1905年前任外交大臣蘭斯丹勳爵對德國大使說:“英國向法國提出攻守同盟建議的消息,完全是無稽之談。”
勳爵以異常堅定、毫無置疑的口吻否認同盟的謠言,認為是無中生有的。德國大使認為這個問題算是了結了。
德國人沒想到蘭斯丹勳爵,是會騙人的。
1906年,法國外交部長康盤向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葛雷提出問題,如果德國進行侵略,英國政府是否准備對法國提供武裝援助,並是否批准陸海軍會談繼續進行。
葛雷回答說,他暫時不能做任何諾言,另一邊外交大臣又允許英法軍隊進行合作,為法國撐腰。
由此可見,法德都對英國介入帶有某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法國雖然沒有與英國簽訂同盟,但那些關於殖民地與海軍的兩個協約,讓法國以為英國會在戰爭爆發時與自己站在一起。
而德國則受到英國的欺騙,覺得英國不會介入戰爭。也許英國在1910年之前的確是這樣想的,戰略模糊,讓各方都朝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方向幻想。
到了1907年,英俄簽訂了一個關於亞洲的包括西藏,阿富汗,波斯的協議,劃分勢力範圍,不涉及軍事互助。這是一個與1904年英法密約相似的條約。
一戰前的歐洲國王們
德國表面上反映冷淡,但實際上對此非常緊張,畢竟自克裏米亞戰爭後,英俄結束對抗是很不尋常的信號。
雖然俄國和英國多次聲明英俄條約並不是針對德國訂立的,並沒有暗藏的目的。但在德國看來,忽悠三歲小孩呢,誰信啊?你說得越多,越像此地無銀三百兩。
接連與法俄簽署密約,標志著英國放棄奉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光榮孤立。為什麼英國可以光榮孤立,正是因為實力無與倫比,不需要結盟就能保持國家利益,如今的放棄恰恰顯露了英國由盛轉衰的狀態。
英法俄一系列動作,讓德國缺乏安全感,一直試圖打破三國走得越來越近。
在此過程中,有個小事件,特別能體現出德國的急迫,德皇威廉甚至希望通過自己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私人關系解決這個問題。
1905年,威廉利用俄日戰爭,試圖說服沙皇與德國結盟。威廉在他的遊艇上,拿出一份協約給尼古拉看,兩個表兄弟如同過家家似的私定終身,尼古拉在協約上簽下了名字。
威廉對此當然很高興,他覺得憑借自己的能力逆轉了不利的局面。
但,孩子氣的威廉實在把國際局勢想得太簡單了,很快兩國的重臣都反對表兄弟倆草簽的協議。20世紀的歐洲各國大多實現了君主立憲,雖然國王、皇帝們仍然能對國政有巨大影響力,但畢竟不是過去皇帝一言而決的時代了。
於是這個被威廉認為是歐洲歷史轉折點的“二皇協定”,在兩國大臣們的反對下不了了之。
國際形勢始終是以實力做後盾的,當20世紀初,德國開始他的海軍計劃,試圖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時候,英國徹底坐不住了。
威廉二世(右)和尼古拉二世,這哥兒倆一戰後一個失去了國家,一個失去了生命。
02
英德海軍軍備競賽
德國首相普羅在1908年6月25日寫信給巴伐利亞和德國地方政府時說:“在任何情況下,凡是想以限制我們國防力量為目的的協定,是我們不能同意討論的。任何國家應當心中明白,如果想要求我們簽訂這樣的協定,就意味著戰爭。”
普羅所說的,是英德在海軍領域的軍事競爭,英國認為德國不斷膨脹的海軍力量,將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德國認為英國遏制他發展海軍軍備,這是德國的民族自尊心受不了的。
從1898年和1900年的德國海軍法案開始,威廉二世和他的海軍司令提爾皮茨為德國海軍奠定了基礎。
德國想創立一支強大的艦隊,保護他們日益擴大的商業和殖民利益,德國想萬一發生戰爭時,防止被封鎖而斷絕糧食和物資的危險。
但在德皇心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也許是自尊心或者自卑作怪,他曾說過:“別的國家,特別是英國,總是不大理會德國的合法願望,這都是因為德國沒有武力支持它的要求。假使德國有海軍,即使比英國的小得多,則英國就會寧願在外交上讓步,而不願冒海上沖突的危險。”
英國支持戰爭的海報——能夠制止戰爭的是海軍。
德國並沒想著在在海軍實力上壓過英國,畢竟老牌海上強權不是短時間可以超越的,他們的計劃只是建立一支與英國達到2比3,或者5比8的艦隊。
1906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無畏艦,劃時代的戰列艦“無畏號”,這點燃了德國的爭雄之心。
1906年初,德國的回應是第三個海軍法案,開始建造自己的無畏艦。德國的第一艘無畏艦“拿騷”號於1909年10月服役,比無畏號僅僅晚了3年。
無畏艦的設計理念,對過去的前無畏艦有著代差的優勢,因此當德國掀起了建造無畏艦的高潮時,反而對英國不利。因為英國本來擁有著全球最多的前無畏艦,現在當雙方的技術水平提升到無畏艦時,英國的優勢並不明顯了。
更加不幸的是,對英國來說,“無畏”號下水的時代是英國開始喪失其在工業革命中的領先地位的時代。1890年德國的鋼鐵產量還只有英國的一半,而1910年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超過英國一倍以上。
這樣一來,大量前無畏艦面臨淘汰的英國,不得不與工業實力已經超過自己的德國去拼經濟,重建海軍。
無畏艦就是主炮沿中線布局的戰列艦。
在1908年通過的第四個海軍法案中,德國計劃在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無畏艦,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這還沒有包括1907年已經開工的4艘“拿騷級”無畏艦。而此時英國只有7艘無畏艦在建或服役。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英帝國的海權從來沒有遭到過如此嚴峻的考驗。但是,仍處在帝國頂峰的大英,怎麼可能被輕易超過?
1908年,一位保守党議員創造了流行口號:“我們想要八艘(無畏艦),我們不會等。”而英王愛德華七世也加入了支持行列。1910年英國議會通過預算案,為海軍提供3800萬鎊的經費,英國把更多的無畏艦龍骨推上了船台。
1911年,溫斯頓·丘吉爾成為海軍部長,這個在1908年還反對增加海軍預算的人,屁股決定腦袋,在上位之後,立刻改弦更張,扔下了德國建造一艘,英國建造兩艘的豪言,始終要皇家海軍保持2比1的優勢。
這場為兩國經濟帶來極大壓力的軍備競賽,也在1914年終見分曉,無畏艦英國29艘,德國17艘,戰列巡洋艦英國9艘,德國7艘。
英國基本上保持了2比1的優勢,導致整個一戰,英國始終能集中20艘以上的無畏艦組成本土艦隊,在蘇格蘭的斯卡帕灣封鎖北海,讓處在數量劣勢的德國大洋艦隊動彈不得。
在戰略位置劣勢,同時還是陸權國家的德國,跟純粹海權國家的英國拼海軍,這樣好嗎?很多人認為這是德國一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但這些觀點更多是事後諸葛亮,畢竟德國正是輸在缺乏物資,而封鎖德國的海運,便是雙方海軍競賽爭奪的焦點。
日德蘭海戰中的英國艦隊。
03
直到一戰爆發前夜,德國還不知道英國會不會出手
一戰的爆發,代表著政治家們所有的外交努力的失敗,這對於一直在平衡歐洲大陸各方力量的英國來說,本身已經是失敗了。
至於為什麼失敗,就是因為德國GET不到英國的態度,到底打還是不打呢?畢竟英國是當時的老大,對德國形成了很大的威懾。
戰前,英國其實並沒有和法俄簽訂過攻守同盟。因此德國還指望英國調停,希望英國給俄國施加壓力,叫俄國不要行動;俄法反過來要求英國對德國做出強烈的表示,英國會支持俄法。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英國不願對德國提出有力的警告,當時的內閣還存在分歧,反對介入派認為,薩拉熱窩在哪兒,為什麼英國要為一個完全沒聽說過的地方介入戰爭?
外交大臣葛雷不願提出一種他認為不可能兌現的威脅,也不願做任何鼓勵俄法卷入戰爭的行為。他所做的僅僅是要求奧地利與俄國直接對話,化解危機,但後兩者都高傲地拒絕了。
此時的葛雷仍然不緊不慢,又建議舉行英法德俄四國大使會談,德國又拒絕了。總之在7月28日之前,英國沒有對德奧放過任何狠話,從中斡旋的力度也非常疲弱。英國的外交政策給人的印象就是軟弱無能。
英國唯一做的事,就是外交部門與軍事指揮部協調過後,讓正在樸茨茅斯演習的英國海軍繼續集結,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威懾到德國。
一戰中被送到法國北部戰壕中的英軍。
和平、調解,英國沒有邏輯的表態,令德國產生了極大的誤判,讓德國以為英國不願卷入戰爭,並為三國協約承擔義務。
雖然德國也不願陷入戰爭,但英國的態度讓他們沒有產生危機感,因此對盟友奧匈的態度也是非常隨意,在德國看來畢竟奧匈帝國的王儲剛剛被刺殺了,理應獲得一些補償。
因此在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時,德國並沒有采取積極的動作,塞爾維亞最終也迫於形勢,同意了最後通牒大部分要求,只保留了很少的部分進行協商。
誰知道,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讓之前優柔寡斷的各國措手不及。即使如此,和平的機會仍然沒有失去,當時德國和英國都緊急進行斡旋。
德國提出了“保證計劃”,讓奧匈對外保證不會吞並塞爾維亞,並保證占領貝爾格萊德的行動,只是為了監督塞爾維亞履行對奧匈的承諾。
這是德國內閣基於與奧匈盟友之間的背書和調停,但它並沒有很強烈地制止奧匈的宣戰和進一步軍事行動。
被稱為灰色牲口的俄羅斯步兵。
直到此時,已經火燒眉毛了,英國才第一次表示了強硬立場,外交大臣葛雷向德國駐倫敦大師建議,包括德國在內進行四國調解,在這個建議中,葛雷首度表明英國不一定在大戰爆發後保持中立。這是英國首次作出戰爭威脅,但此時已經是7月29日了。
英國的表態讓德國首相貝特曼感到驚慌,然後,貝特曼將英國的強硬表態,轉發給了維也納,“如果奧地利拒絕一切商談,我們就會面向戰爭的烽火,英國會對抗我們。”
維也納的決策者們此時已經有點騎虎難下了,在7月30日這天,另一個大國俄國下令總動員,這讓奧匈難以收回自己的戰爭准備。
一切都為時已晚,此時距離德國對俄國宣戰只有一天時間,神仙都難以讓各方罷手。
一直以來,德國並不真心想與英國發生戰爭,但英國從來沒有明確給予德國強硬的信號,直到1914年7月28日,外交大臣葛雷與德國駐英大使之間的談話之前。
從貝特曼的驚慌姿態,以及為時過晚地對奧匈帝國施壓,可以看出,德國並沒有感到事態緊急,也沒有預料到英國竟然會發出戰爭威脅。他們一直礙於盟友關系,不願對奧匈帝國的激進行為作出過分的反應。
奧匈帝國陸軍,因為包含奧地利人、匈牙利人、波希米亞人等族群,組織度較低。
但,葛雷這種虛張聲勢仍然是首鼠兩端的,到了7月31日,葛雷爵士仍然不願向法國做出任何保證。英國找到的唯一理由是比利時,葛雷要求法國、德國保證比利時的中立,因為英國為比利時提供安全保障。
結果,法國做出了承諾,而德國沒有給出明確的回複。好在,德國幫助英國人解了圍,他們給比利時下達了最後通牒,英國所有遲緩、模糊的行動都在這一刻結束了,他們必須要保護比利時的中立,否則英國的名譽會嚴重受損。
英國因為一直以來采取戰略模糊,導致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國內政客們仍然不能統一意見。因而導致了以戰爭作為威脅,嚇止對手的機會窗口白白流失了。
布拉德肖·費伊在他的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中持有相同的看法:
葛雷爵士假使能做到下述兩件事的任何一件,他可能防止戰爭。假使在局勢緊張之初,他接受法俄的要求,向德國提出強硬的警告:假使發生歐戰時,英國將加入法俄聯盟方面。這可能促使德國早些向奧匈施加更有效的壓力,因為可能阻止奧匈帝國對塞宣戰,促成奧俄之間進行會談。
前面講過,對於英國而言,無法制止大戰爆發,他們已經輸了。一場大戰不僅讓德、俄、奧匈三大帝國崩潰,英國的國力也被嚴重消耗,英國日不落的殖民體系也開始走向崩潰。
在1914年那個風雲詭譎的時刻,也許戰爭威脅才是制止戰爭的唯一辦法。
發生在歐洲的末端加裏波第戰役,土耳其擋住了澳新兵團。
主要參考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一戰倒計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