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秦昭王賜死白起,範雎不是主因,而是與長平之戰有莫大關系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30日 -
:       
 

作者:李言殊

白起死時說了一句話,他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就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說完這句話,他便揮劍自刎。

有不少人將這句話與宿命論聯系起來,其實不然。白起一句話點出了自己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出自趙國之手,範雎、秦昭王固然也有參與其中,但白起之死的幕後操縱者則出自趙國。

長平之戰之於趙國意味著什麼?

範雎之於秦國,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了“遠交近功”的策略,白起之於秦國,最大的貢獻在於為秦國攻下大小城池百餘座。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勝利中,繞不開長平之戰,也就是在此戰中,他下令坑殺了四十多萬趙國士卒。這個可怕的數字,不論放在哪個年代,聽起來都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在長平之戰,白起的勝利有很大的水分,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實力不對等的對手趙括。如果秦國不使用反間計將廉頗換下,那麼白起則很難取得如此之大的勝利,甚至無法取得任何戰績,畢竟在趙括上任前,雙方已在長平相持了三年之久。所以,長平之戰的勝利是秦國君臣協同作戰的結果。

amocity
amocity

  


原本趙國將廉頗換下,將趙括換上,是為了旗開得勝,沒想到趙括成了趙國的噩夢,不僅戰敗,而且還白白葬送了幾十萬士卒的生命。長平之戰的失利,對於趙國的打擊相當大。

經過長平之戰後,趙國人提到白起就心驚膽寒,這一戰給趙國人民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層陰影。趙國自此戰後,元所大傷、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軍力了。

從秦國的利益來看,白起坑殺趙國四十多萬士卒,單就這一行為而言,確實給予了趙國沉重的心理打擊,這一行為的意義遠比單純的戰敗具有震懾力。

趙國既然沒有能力與秦國再戰,若要想獲得生存權,只有智取這一條路可走。如何智取?趙國也同樣采用了反間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此時的秦國,範雎與白起,一文一武,如果配合得當,那麼秦國提前拿下趙國完全有可能。而趙國要尋找生存機會,就必須要破壞這一黃金搭檔,於是趙國一面采用連橫之策,聯合了韓國;一面暗派蘇代充當說客,拉攏秦國丞相範雎,借範雎之手打擊處在戰場最前沿的白起。

於是,在我們的眼中,範雎就變成了一個小人,秦昭王就變成了一個無情而又自負的領導。

為何範雎與秦昭王都對白起沒有好感

範雎在“謀殺”白起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蘇代的遊說很成功,他說,長平之戰後,秦國直逼邯鄲,一旦拿下則趙亡。那麼這其中功勞最大之人就成了白起,畢竟白起在秦國的戰績是有目共睹的,那麼三公之位也非白起莫屬,敢問範雎能否屈居於白起之下?

範雎當時的處境的確並不樂觀,他雖然為秦國制定了最切實可行的兼並戰略,因此而成為秦王最寵幸的人物。但當這一戰略由設定階段進入實施階段的時候,其重點也就轉移到了戰場之上,那麼也就是說,在實施階段,白起就成了秦王眼中最寵愛的人物。

這就像後宮爭寵一樣,白起上位,範雎自然是不甘心的。於是,他便接受了蘇代提出的建議,就此停戰,讓趙、韓兩國割地給秦。如此一來,白起就不會立下滅趙之功,自然也不會威脅到範雎的個人利益。

範雎接受這個建議,的確有損秦國的長遠利益,但卻保住了範雎在秦國的地位。如果你問範雎,這樣做值得嗎?他肯定會說,當然值得,在那個智商巔峰時代,像範雎這樣平民身份的人混口飯吃容易嗎?

範雎原本是魏國人,原本一腔熱血要報國的,結果魏王不賞識他的才能,再加上被小人陷害,因此才離開魏國,後來才到了秦國,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才得到了秦王的賞識。試問,在那個年月,誰又願意將到手的鴨子放飛呢?李斯為了保全自己,還把秦國都葬送了呢!

那麼,對於秦昭王而言,他為什麼會如此信任範雎呢?因為範雎不僅在對外戰略上提出了重要策略,對內也提出了“固乾削枝”的政策,堅決剝奪王親貴族手中的大權。通過這一內政改革,秦國消除了內部隱患,權力都集中到了秦昭王手中,政權更加鞏固。

白起是穰侯提拔的,而範雎幫助秦昭王擊敗了穰侯和宣太後一党。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秦昭王與範雎的關系更為緊密,更相信範雎而不是白起。

所以,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進攻邯鄲,一舉殲滅趙國,但秦昭王並沒有聽取戰場上主將的意見。如果當時聽了白起的建議,乘勝追擊,攻下邯鄲,殲滅趙國,那麼至少可以加快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但秦王沒有聽,而且在此之後,當秦王再次想攻趙國時,白起同樣也給出了建議,說攻打趙國時機還不成熟,冒然行動,必吃敗仗。秦昭王同樣也沒有聽。這說明什麼,這只能說明秦昭王並不信任白起。反而當範雎提出:“秦兵勞,請午韓、趙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的建議時,他都沒有征求一下戰場大將白起的意見,就執行了範雎的提議。

對於這一行為,白起很有自知之明,他說:“我是穰侯的人,不受秦昭王信任。”,言語間非常的不服氣,待到得知此計出於範雎之手後,也就與範雎結下了仇怨。

amocity
amocity

  


白起之死

白起記恨範雎是真,但白起沒想過範雎會身他痛下殺手,他更沒想過,自己為秦國打了70多場戰役,也沒換來一個壽終正寢。

白起是有點自以為是,但他在軍事上從來都是實話實說。長平之戰後,他說一舉攻下邯鄲,這是站在秦國的利益之上;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王又想攻打趙國邯鄲了,白起生病在家,沒去,結果秦國大敗而歸。

範雎不懂軍事,但他至少懂策略吧,秦軍剛大敗,就又唆使秦王發兵再戰邯鄲。而且指名道姓要剛剛病愈的白起為帥,這不明擺著是要置白起於死地嗎?

但白起沒有那麼小心眼,他之所以不出征,有著自己對戰局清醒的判斷。他說,之前王陵帶隊久攻不下邯鄲,這並不是王陵的錯,而是因為邯鄲這一仗太難打了。各諸侯國對秦國積怨已久,他們天天往趙國派兵,雖然趙國的士兵在長平之戰死傷慘重,但我們秦軍的傷亡也超過了一半。

也就是說,秦國的兵力也一樣的匱乏。如果此時硬要跋山涉水去爭取邯鄲,消耗很大。而趙國則不然,他們只要有內應戰,在外又有諸侯援兵,裏應外合的局面並不利於秦軍,失敗也就成了不可避免。

但是,在秦王看來,這是白起在鬧情緒,是在為長平之戰的撤軍發脾氣。而秦王的發怒正中了範雎的下懷,他為了除掉白起,可謂鋌而走險。

不過,作為謀略家的範雎,冒著損耗秦國利益的危險,到最後他還是贏了。他利用了秦王與白起並不親密的關系,利用秦王對他的信任,最終將白起置於死地。

秦軍攻打趙國大敗後,白起所說的:“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這句話只不過成了秦王發泄情緒的導火索,秦王下令要白起自刎,實際上是他在轉移矛盾的結果,為攻邯鄲的失敗找個替罪羊而已。

可惜的是,白起實際上應該出戰,那樣至少會給自己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對於一員戰將而言,戰死沙場總比自刎更有尊嚴,而且秦王更會對他念念不忘記。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在白起的死亡進程中,趙國可以說全程都在隔岸觀火,白起與範雎的矛盾,與秦王的矛盾,都是因趙國而引發的。所以說,趙國才是導致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