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古人沒暖氣沒羽絨服,要怎樣過冬天呢?其實比你想象得舒服多了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03日 -
:     
 

作者:澈哥聊歷史

從小就被南方那極致情調的小橋流水吸引,氣候舒適、人情繾綣,實在宜居。

到現在,很多南方的小夥伴們大概也體會不到我們北方冬天的寒冷,甚至有南方的朋友居然不知道電熱毯為何物,這…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取暖儀器也是越來越先進和多樣化,一到冬天市面上就有很多可供我們選擇的取暖設備。

從清朝末年以後,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制度也算是正式結束了。那大家都知道,在這以前的古人們,是怎樣禦寒的呢?

手爐

手爐的取暖方式,相信我們很多夥伴們都不會陌生,尤其愛看古裝劇的劇迷們。這幾年的清宮劇可謂是被各大導演都拍了個遍,裏面涉及到的手爐場景也是數不勝數,大家也都知道,故宮是建在北方的,也就是常說的中原地帶。

amocity
amocity

  


一到冬天,各位小主們手裏都會捧一個華麗又精致的小爐,上面還墜有流蘇,偶爾看到從袖子裏拿出來的時候,也覺得實在小巧,連我自己都忍不住想有一個呢!

之前還曾懷疑這樣抱著會不會燙手,原來這手爐皆以銅制,熱量通過內外兩層間的空氣緩慢傳導,所以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而爐外一般也都會加一層布制的棉套,延緩導熱的速度。

再者,暖爐裏面燃燒的炭也是沒有明火的,炭埋在灰中。再由灰慢慢起到散熱和保溫的作用,這樣暖爐表面自然也就不燙手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寫過“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儼然一副圍爐夜話的場景,若能跨越古今,我也實在想聽一下他們會說些什麼悄悄話呢?

相傳火爐最早出現於隋朝,有一個縣官在隋煬帝南巡時因為天氣寒冷叫銅匠做了一只小香爐,放進火炭,獻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十分高興,因香爐小巧可以捧在手裏,便稱之為“手爐”。

雖說隋唐就已經出現了“手爐”,但確是盛行於明清的。在《紅樓夢》中也有這麼一個場景,劉姥姥進大觀園好不容易見到王熙鳳,只見王熙鳳一身綾羅綢緞,富貴堂皇“端端正正坐在那裏,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小爐內的灰”,那是怎樣的風情和優雅?

暖椅

清代李漁發明的“暖椅”也實在是腦洞大開,我們現在冬天如果凳子比較涼的話,可以放一個暖暖的坐墊。而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暖椅”這樣一步到位的設計,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奇思妙想。

為什麼說是一步到位?當初李漁覺得冬天即便屋內有炭盆,可是坐在書桌前身體依然會感覺到寒冷,本想多添幾個,但浪費不說,幾案也容易落灰,如果只用手爐和腳爐,也只是手足感覺到溫暖,而身體因為久坐還是會感到寒冷,斷然是不能厚此薄彼的

還是覺得應該想一個萬全的法子,故而發明了暖椅,連帶著桌子也一起放了可以添置炭火的抽屜和能加水的管槽,一舉兩得,一度稱得上是他最得意的發明。

可以想象雪天宅在家裏捧一本書,最是愜意不過了。那在這樣悠然閑適的環境裏,必然少不了吟詩作詞,可天寒地凍的墨汁也容易凍住,不慌,這不就有人以此為靈感,又發明了“暖硯”

它分內外兩層,外周盒壁是鏤空的,內層像個抽屜,可以拉進拉出,內置炭火,以此來保持硯台的溫度,這樣墨汁也就不至於結冰了。這還真是應了那句“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椒房

“椒房”最早出現在漢朝,顧名思義,是將花椒搗成泥以後和泥刷於牆的內壁,花椒辛辣芳香,不僅可以起到調味的作用,在中醫上也常起到散寒、溫中止痛的功效,所以自然也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前段時間大熱的《周生如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三刷四刷的~到現在也是看一遍哭一遍,總覺得周生辰對時宜真正動情便是在除夕夜的“屠蘇辭舊,花椒迎新”。

吾王可是愣愣地盯著溫柔可人的十一看了好久呢。可見在古代是有除夕喝花椒酒的習俗,冬日天氣寒冷,與心上人來一盞花椒酒,此時的辰時兩人以花椒酒驅除西北凜冽的刺骨寒風,不知心裏又是怎樣的如沐春風呢?

唐朝寵妃第一人楊玉環被賜死在馬嵬坡之後,大詩人李白的《長歌行》裏就有:“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當時盛極一時的寵妃楊玉環也是住在椒房殿裏。

讀著李白的這句話,似乎能看到楊貴妃在世時住在殿裏嬌憨慵懶的場景。可如今物是人非時移世易,我們也只能從一些文字和影視劇裏才能得以窺見一絲殘存的歷史痕跡……

因制作方法繁複且十分費原料,所以必是極為罕見。即使在皇宮裏也只有皇後和一些盛寵的妃子才能享有,所以大家不難理解,在《甄嬛傳》中四大爺對嬛嬛剛剛承寵就賜予的椒房到底有多難得了吧?必然嬛兒自此也是妥妥陷入了四大爺無限溫柔地寵溺裏。

暖閣

據史料記載,宋朝人最愛用暖閣,但大家也是鮮少見到,了解來源大多數還是出自一些清朝古裝劇的多一些(當然不包括一些熱愛鑽研史書的大佬們)。

依舊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甄嬛傳》,大家如果細心的話,會發現四大爺每次都會讓安陵容在西暖閣等他。(可不是每個人都跟嬛嬛一樣,能自由出入養心殿和四大爺談古論今的哦)

amocity
amocity

  


所以“暖閣”在清劇中是比較多見的,當時宮內為了禦寒,將大房間隔出一個小間圍起來放置碳盆,可以更好地聚熱,或是利用故宮火道的餘熱建造而成的。這和我們現在的地暖倒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養心殿的西暖閣是雍正批閱奏章的地方,牆壁上懸掛著他親手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後又有乾隆禦筆“三希堂”,而清末慈禧就常在東暖閣聽政,指點江山。

暖閣一般朝陽面,既利用了火地的溫度,又能保證室內空氣的清新,可謂冬日裏的舒適窩。

貂、裘

既要保暖,那自然是衣食住行都缺少不了的,一般在富貴人家裏,或是一些皇室貴族都用到的是一些綾羅綢緞和罕見的動物皮毛保暖。

《紅樓夢》中就有賈母屢次贈自己心愛的孫子孫女們極致罕見地“豪服”,其中很是著名的“勇晴雯病補雀金裘”這段大家都很熟悉,這個雀金裘珍貴到什麼地步了呢?

當時賈母贈給最心愛的孫子賈寶玉一件服,要在他舅舅壽宴上穿,這件氅衣造價不菲,還是進口的,而且材料特殊是用孔雀羽毛織做而成,

寶玉一時開心便穿著到處溜達,不小心燙了一個洞。

可當丫頭婆子拿到自家和外面有名的裁縫那裏竟都不敢接這個活。說是都沒見過這個材料,不知道如何補救,當時正好說到晴雯跟前,晴雯針線功夫了得而且從小在賈府也耳濡目染見多識廣。

就這也只是能“混得過眼”又因當時晴雯病重而且在冬日裏連夜縫制,所以曹公濃墨重彩地繪出了這一場景,可見這件衣服的珍貴異常。

那咱們普通老百姓就不一樣了,大多用一些廉價的、常見的動物皮毛來制作禦寒的衣物。而中國人最開始的紡織品原材料是麻料,後來南北朝時期通過西域引進了棉花,到了宋朝才普遍種植。

所以一到冬天,皇室貴胄居有火牆暖房,行有貂裘大氅,而普通人家也是北方火炕麻衣,南方暖手暖被暖腳,以此來抵禦這漫漫長冬。

那大家知道有沒有那些古人禦冬的智慧是沿用至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