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虞允文:44歲才考中進士,2萬戰40萬取勝,打破書生無用論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04日 -
:     
 

作者:見山說史

"抗金采石立奇功,為想治蜀有佳績。"這句話濃縮了虞允文的一生。虞允文曾成功地領導了采石之戰,以少勝多,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南宋的頹勢,真是可歌可泣!為什麼他能做到如此地步?首先從南宋的建立開始說起。

在風雨飄搖下出生的虞允文

北宋建國初年,為防止武將專權,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這項政策在政局穩定時期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但也造成了軍隊戰鬥力低下的情況。當時外患極為嚴重,金人一直在企圖滅遼。公元1126金兵一路進攻直至南下,並擄走了宋徽帝和宋欽帝,至此北宋滅亡。同年趙構在應天府登基,重建政權,名為南宋。

宋高宗對金一直都持求和的態度,並與金人簽訂了"紹興和議",此後二十年間雙方相安無事。虞允文出生在兩宋交替之間,親身經歷了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建立。也正因如此,他對於國家安定有著強烈的訴求。

虞允文自幼聰慧,七歲便能提筆作文。他的先祖是唐初名臣虞世南,父親也在朝為官,在這樣環境長大的他,自然也走入仕途。公元1154年,44歲的虞允文考中進士。

amocity
amocity

  


但因為當時秦檜掌權,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多都被摒棄,虞允文也是如此。所以他在自己青壯年時期並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反而到了人生的後半段早政治上有所建樹。公元1155年,秦檜病死,虞允文被宋高宗重用,擔任禮部郎官。至此,他開始輝煌的一生。

在他短暫的仕途生涯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便是"采石之戰"了。

"采石之戰"——虞允文一生的輝煌

公元1161年,完顏亮遷都至汴京,不久後便聚集40萬軍隊進軍南宋,當時南宋朝廷已派王權在渡江口抵擋,然而沒想到的是王權敗兵逃走。這時朝堂上一片嘩然,正在高宗大為驚恐准備浮海避敵之時,身為文官的虞允文站了出來。高宗就指派李顯為主將,虞允文為軍師,前去采石作戰。當虞允文到采石時,舊將王權已經全部撤退而新將李顯還未抵達。

在渡江口面對數萬金軍,場面恢弘氣勢,戰爭一觸即發。這邊南宋的士兵們卻三三兩兩地坐在地上,因為無人指揮,軍中紀律紊亂,形勢極為嚴峻。虞允文看到此景,不免心中警惕,意識到坐等主將是一個極其不好的選擇,必須舍命而出。於是他就召集各將領,鼓動士氣,當時有士兵看虞允文是文官,便不屑的勸阻他回朝廷中去,他道:"危及社稷,吾將安避?"士兵們聽後,便不再多說。

在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金軍之時,虞允文決定利用南宋水上優勢,來對抗金兵。他將僅有的步兵和騎兵安排在山後埋伏,還用大型的炮車和強弩來擊殺登陸的金軍,而主力軍隊在江上布陣。雙方經過激烈的鬥爭後,在天色漸晚之時,宋方到達了300多人援兵,虞允文心生一計。命人重整旗鼓,讓這些人呐喊而出,營造出百萬大軍的氣勢。完顏亮看見宋軍士氣大振,恐怕有詐,因此退兵了。

次日金軍再次來犯,不料因南宋事先就有准備,結果自然慘敗而歸。金軍統領完顏亮不得不戰略性放棄,准備後退,轉往揚州。這時南宋主將李顯已到達采石。虞允文料到敵方想要渡江,便向李顯借了16000多人和戰艦,前去抗金。因為宋軍的嚴防死守,使得完顏亮沒有前進一步。而因為在軍事上屢屢失敗,完顏亮最終焦躁不堪,急功近利的不顧眾人反對,對金軍下了死命令。3日之內必須渡江,否則處死。

這樣一來金軍內部矛盾激化,將士們認為宋軍嚴陣以待,無法突破。向前進攻死在敵軍之手概率太大,而後退又有完顏亮的軍令。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在夜裏發動了兵變。殺完完顏亮之後,擁立了新主,便撤退離開。至此,完顏亮攻滅南宋的計劃徹底淪為泡影。

在後世看來,采石之戰能勝利是十分罕見的。宋軍以不足2萬的兵力,抵擋了金軍40萬的腳步,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場勝利挽救了南宋的危機形勢,也贏得了時間,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南宋在急速的發展。此外還極大地挫傷了侵略者的銳氣,增長了我方的士氣。

文弱書生的聰明才智

身為指揮官的虞允文,明明是一屆文弱書生,為何能憑借一己之力挽救南宋的頹勢的呢?在我看來這有幾方面原因,其一是虞允文組織迅速、見識深遠、部署得當。其二是當時宋軍具有先進的海上裝備。其三是金國內部軍心不穩。其四是完顏亮的決策失誤。

amocity
amocity

  


實際上虞允文雖然是一屆書生,但他精通軍事,行事果斷、乾練。身為南宋軍師,他很有擔當,面對群龍無首、士兵萎靡不振的情況下,能夠身先士卒、敢於作戰。面對士兵的勸阻和挑釁,他並沒有逃走或生氣,反而去鼓舞士氣,並在恰當的地方部署軍隊。在敵我懸殊如此之大的情況下,還能沉著應對,發揮我方的軍隊優勢,在江上作戰。並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拼死守衛北宋。一再地化劣勢為優勢,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從客觀角度上看,這次采石大戰能夠勝利,處理部署得當之外,還因為宋軍在水戰上有很大的優勢。南宋本身水軍的人數多,而且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此外還有一批極為先進的武器裝備,例如:戰艦、大型炮車等,這些為宋軍的勝利提供了物質上的基礎。

相比之下,金軍的軍事戰備就相對落後,據書上記載,他們的戰船"雖大且多,但大都以松木為底,不可長期作戰。水軍雖然也多,但多是鄉野村夫,不善打仗。"而普通的金兵都不喜水站,甚至有些還不會洑水。這樣一支金軍,如何打敗水性極好的宋軍呢?

而且相較於虞允文的冷靜沉著,身為金軍最高統帥的完顏亮就十分暴躁極了。他是帝位,完全是依靠宮廷政變得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他遷都和南侵的舉動,在國內遭到很多貴族的反對。除此之外,因為他的剝削和壓迫,金國內部出現了農民起義。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內憂還未平息,就急於求成,攻打南宋,結果只會失敗。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完顏亮在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在面對屢次渡江失敗的時候,沒有選擇後退,反而用強烈的手段逼迫大軍前進,這樣使本就人心不齊的軍隊更加渙散。導致被眾叛親離,最終政權被將士們推翻,實在是讓人心生感歎。也許他也清楚如果這次沒有一舉攻下南宋,再想打就難了。

這次戰爭的勝利,有很多客觀因素造成,但不管怎樣說,戰爭的勝利都離不了虞允文。如果不是他當時眼光獨到、組織迅速,也許等不到主將楊顯的到來,南宋就淪陷了。

自古以來,書生拜相名流千古的例子不在少數,例如:孫吳、諸葛亮、周瑜等。但像虞允文這樣以書生身份,在兩軍交戰緊要關頭,自命統帥,並率將士們奮勇殺敵,最終還取得勝利的實屬罕見。他在生死關頭敢於拼搏、勇於奉獻,為民族而戰鬥的精神值得我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