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31日 -
:
作者:朱新發
土地意味著生存空間,各國對土地的態度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多多益善。
比如沙俄對於土地的欲望,可以用“葷素不忌”形容。只要能夠到達,無不產生渴望,只要能搶過來,無不收入囊中。
可在加勒比海地區,就出現了一樁不可思議的怪事。一個面積達9000平方公裏的巨大島嶼,島民發起公投強烈要求並入美國,卻被美國無情拒絕。
難道是美國不愛土地嗎?非也非也,當初美國在擴張期時,胃口可是大得很,不擇手段連搶帶買才造就如今“偌大家業”。就連常年冰天雪地、在當時看來沒多大價值的阿拉斯加,美國也不惜花大價錢購買。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美國對這份“送上門的大餐”意興闌珊?
這事得從發現北美大陸的哥倫布說起,十五世紀末哥倫布航行到此島,順便給起了個名“聖胡安島”。
那是個不講理的時代,歐洲殖民者們把整個地球都看作自家的後花園,誰先發現就歸誰。因為西班牙是哥倫布航海探險的贊助方,於是沒過幾年,聖胡安島理所當然的成為西班牙海外殖民地。隨後將此島更名為波多黎各,意即“富裕的港口”,聖胡安則成了首府的名字。
殖民者們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可不是為了傳播文明,發財是他們最大的夢想,而掠奪又是暴富的捷徑。不得不說這種致富方式真的很“low”,野蠻還缺乏技術含量。
僅僅過了數十年,島上的原住民印第安泰諾人就被殖民者消滅一光。可是甘蔗園、金礦需要大量免費勞動力啊,於是又從非洲販運大批黑奴到此。
長期的壓迫激起波多黎各人的不斷反抗,經常同殖民者發生火拼。西班牙人對此也是非常頭痛,不得已給了當地居民自治權。
好景不長,距波多黎各人民揚眉吐氣只過了一年,美國人又“插了一腿”。十九世紀末的美國羽翼漸豐,快速膨脹的工業急需廉價原料和傾銷市場。英、法惹不起,只能對日暮西山的西班牙下手。
1898年的美西戰爭,以西班牙落敗告終。不僅失去加勒比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連亞洲的菲律賓都半賣半送的歸了美國。
相比西班牙對殖民地的粗放管理,美國顯得懷柔的多。對於這些尚未歸化的地區,很有必要籠絡一番。
美國在島上大興基建,改善當地環境。除了蓋學校、修路、醫院,還賦予了當地人一定的權利,比如全民免稅。甚至在波多黎各人並不情願的狀況下,讓他們都成了美國公民。但美國還是留了一手,島民們並不擁有選舉權。
因此波多黎各人同“真正的美國人”還是有所區別,只有在移居美本土後,方才擁有選舉權。
美國曾數次對波多黎各伸出橄欖枝
1977年,福特總統提交《波多黎各立州法》,意圖將波多黎各歸入美國第51州;之後裏根總統也公開表示,支持波多黎各成為一個州。
直到1993年,波多黎各全民公投,大多數民意仍堅持自治邦地位。
美國的“吞並熱情”卻遭到波多黎各的冷遇,內中有何原因?
美國是很強大,錢多福利又好。但是波多黎各人的日子,比美國人過得還滋潤。在二戰後,世界在相當長時間內處於兩極對峙的冷戰期。前蘇一度將手伸到了美國“後院”加勒比海,古巴曾是其積極拉攏的盟友。
這令美國非常不安,於是在波多黎各加大投資,並建起陣容龐大的艦隊,以此遏制前蘇滲透。戰略地位急劇提高,使波多黎各成了“香餑餑”。美國稍微勻出一點,就能讓這個島嶼迅速富裕起來。此外那些免稅政策,對於外來投資者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這讓波多黎各人自信心空前高漲:即使不加入美國,我們也能過上幸福生活。
因此對美國“邀其入夥”,顯得愛理不理,並未以高度熱情予以回應。
風雲突變,讓波多黎各人悔之不迭
冷戰結束後威脅消除,波多黎各被打入冷宮。不僅原來的扶持援助沒有了,甚至連優惠政策也要被取消。波多黎各經濟一落千丈,其管理機構竟然落到舉債度日的尷尬境地。
波多黎各人急了,積極發起數次公投,大多數人都擁護“成為美國第51州”,但這個結果均未被美國會認可。
甚至在國會中有個笑話:
相比波多黎各,月球成為美國第51州的可能性更大。
拒絕波多黎各,同美國戰略思維轉變也有關系
當年美國急著擴張地盤,是出於資本膨脹的需要。也因此出現另一種觀點:“伴隨過快擴張所產生的戰爭、殖民、同化,都會讓美國耗盡國力,英帝國就是前車之鑒。”
美國領土擴張的腳步,從而漸行漸息。
對於已經失去戰略價值的波多黎各等海外領地,納入美國反會成為負擔。於是乎,美國在波多黎各人眼中,成了遙不可及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