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德國閃電戰為什麼對蘇聯無效?真的是蘇聯太強,還是德軍的失誤?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01日 -
:     
 

作者:追溯歷史傳奇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淩厲。

使用閃電戰的德軍不足一月滅亡波蘭百萬大軍,23天打敗挪威,18天占比利時,5天征服荷蘭,24小時使得丹麥屈膝,更是在39天內征服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

閃擊戰確實曾輝煌一時,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

但是,閃電戰卻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失效”了。

回溯那一場改變人類歷史的戰爭,究竟是因為蘇聯的強大贏得了戰爭,還是因為德國軍官的智慧失誤使得閃電戰折戟?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amocity
amocity

  


閃電戰的創立

閃電戰,正如其名,“快”為其核心。

它以飛機、坦克、裝甲車、摩托車的速度優勢,對敵人實行閃電般的打擊,摧毀敵人的指揮中心並取得制空權,進而對戰爭走向進行掌控。

閃電戰最早是由“閃擊戰之父”的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創立。

他和隆美爾、曼施坦因被後人並稱為二戰德國二戰三大名將。

1933年時任德國第三帝國摩托化步兵部隊總監部參謀長的古德裏安組織了一場輕量化裝甲演習之後,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隨後被任命了裝甲兵總監,並讓其組建德國裝甲兵部隊。

在此期間,古德裏安主持改進和試制了德國的新型坦克期間逐漸萌生了以機械化部隊為主體,各軍兵種密切協同的戰術思想,逐漸演變為以速度出奇制勝為核心元素的閃電戰思想。

不久,古德裏安提出合適地形的戰術方向上,以裝甲集群作為火力,機動與防護三位一體的突擊手段,集中於敵防線的某一點進行突破,成功後即向敵縱深迅猛發展,致敵無法重整集結,以再次構築防線。

至此閃電戰作戰的構想得以誕生,誕生後的閃電戰很快得到了希特勒的認可,並逐步開始了在戰場中的實際應用。

閃電戰的輝煌

1939年9月1日淩晨,德軍以輕型裝甲為主要突擊力量,在波蘭西部迅速撕破了波軍約80萬人構成的防線。

與此同時,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

德軍2000多架轟炸機,對波蘭全國主要的機場、電站、橋梁、行政中心、交通樞紐進行了狂轟濫炸,並以坦克和摩托化師為先導,利用飛機空襲的掩護迅速突破波軍的防線。

幾分鐘後波蘭人便第一次嘗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

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裏,波蘭戰役即告結束。

德軍僅用傷亡3萬餘人,使得波蘭60萬人被俘,21萬人受傷,近乎7萬人直接陣亡,波蘭國土被德國和蘇聯瓜分。

波蘭被滅亡之後,雖然已經對德國宣戰,但依舊在執行“綏靖政策”的英法聯軍卻躲在“偉大的馬奇諾”防線裏,眼巴巴的望著“禍水東引”,蘇聯和德國再打起來,他們好再收漁翁之利,法國更是和德國在此後簽署了停戰協議。

但是“戰爭狂人”希特勒的“和平條約”僅僅是為了戰爭而服務的。

1940年4月9日淩晨,德國突然調轉槍頭,發動“閃電”攻勢,攻陷丹麥和挪威。

之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淩厲先後征服挪威、荷蘭、比利時。

並僅額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打敗的英法聯軍,僅剩33萬英法聯軍被堵在了敦刻爾克,歐洲盟軍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險。

1940年6月22日,法國了向德國投降,德國運用高機動裝甲、飛機,以最小的損失,突然、迅速地達成戰爭目的,標志著閃電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至此德國閃電戰在德國南部、東部、西部戰場的全面開花,使得在歐洲大陸國家除去蘇聯之外,都匍匐在希特勒的腳下。

閃電戰折戟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僅是法國投降的一周年,希特勒就實行了以閃電戰為核心,滅亡蘇聯的為目的的“巴巴羅薩計劃”。

這天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征集了190個師、3700輛坦克、5000架飛機、4.7萬多門各類大炮、193艘艦艇,共550萬兵力分三個方向向蘇聯不宣而戰,發動突然襲擊。

其實,蘇聯早在希特勒入侵波蘭之前,就對蘇德一戰做出了戰略部署。

與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僅僅是戰爭的緩沖之舉,在德軍打破波蘭軍隊之時,也將戰線建立在了波蘭東部區域。

但在斯大林一眾蘇聯領導人認為,蘇德之戰應該是在德國徹底打敗英國,在對西歐大陸進行一定的消化之後才會發生,因此這時的蘇聯還未完全准備好與德軍開戰。

蘇聯的戰略准備不足,再一次給德國閃電戰提供了勝利的契機。

德軍炮兵率先對蘇邊防軍駐地指揮部發起轟擊,德軍空軍對蘇聯的機場、碼頭、火車站等重要的交通樞紐實行了密集型濫炸,使得各個戰區之間失去彼此聯系。

僅僅一天蘇聯在波蘭建立起來的對抗德國的防線就全面潰敗,德國更是深入蘇聯國內50多公裏,烏克蘭、俄羅斯等地相繼被攻占,僅僅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俘虜蘇聯紅軍58萬人。

蘇聯許多重工業城市被占領,希特勒高興的對外宣布將在三個月內滅放蘇聯,進而統一歐洲大陸。

是的,在閃電戰的熟練運用之下,德國對於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進攻如同摧枯拉朽一般。

1941年10月中旬,當德軍的炮火、飛機、坦克、裝甲車兵臨莫斯科的時候,遭到了史無前例的阻擋,“閃電似乎快不了了”。

德國先後投入180萬人,13500門火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以及各類裝甲、各型號武器,希特勒幾乎發動所有能占之力,來拿下莫斯科。

但蘇聯在外圍短暫的潰敗之後,迅速集結了125萬兵力與之對抗,更有發動莫斯科百萬民眾參與戰爭後勤工作,以舉國之力對抗德國入侵。

從1941年10月開始的一個月時間內,德國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攻城之戰,每一次的沖鋒都是飛機、坦克及裝甲車為先鋒,多則上百人少則幾十萬人,幾度攻入莫斯科與蘇聯紅軍開支巷戰。

可以在這可以占領一個法國的時間裏,德國未能如願占領莫斯科,閃電戰的餘威被擋住了,閃電戰自此之後變成了持久戰。

1941年11月底,當德軍上下認為蘇聯即將失去反抗能力的時候,斯大林命令蘇聯元帥朱可夫對於莫斯科附件的德國軍隊進行反擊,這時德國出現了開戰以來的第一次潰敗。

12月初,蘇聯乘機收回了羅加切沃、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克林、加裏寧、沃洛科拉姆斯克等俄羅斯周邊重要軍事據點。

1942年4月,蘇聯在付出了傷亡和被俘70多萬人的慘重代價,將進攻莫斯科的德軍趕到了距離莫斯科100乃至350公裏以外的地帶,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蘇聯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極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

在之後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閃電戰再次時效,蘇德戰場出現攻守逆轉,世界法西斯戰爭出現勝利曙光。

amocity
amocity

  


閃電戰為何在莫斯科失靈

閃電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大放光彩,原本在歐洲人的認知之中,法國的整體軍力是高於蘇聯的。

法國在一個多月被德國用閃電戰擊潰,蘇聯本也應該是德國的囊中之物。

但最後的莫斯科,德軍卻沒能在兩年之內攻克。

現在回溯,德軍的閃電戰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上幾乎是沒有錯的,最終導致這場百萬人的大混戰失敗,應該是交戰雙方各自指揮、作戰、後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上而下的輕敵,導致戰爭准備嚴重不足。

或許是閃電戰在西歐戰場上的出奇的巨大勝利,給了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國上下巨大的信心。

擁有百年的“地表最強陸軍”都可以打敗,何況是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沒多久的蘇聯。

德軍再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時候,對於蘇聯國力和戰備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對於閃電戰如果不能達到預測的效果之外的戰略戰術沒有進行有效的計劃,整個軍事行動缺乏協調性和可行性。

戰爭中,對於蘇聯的情報工作也是嚴重不足,嚴重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戰鬥能力,也沒能有效的預想整個戰爭環境,尤其是嚴寒天氣對德軍的嚴重制約。

二是與蘇聯的經濟實力的失衡,使得戰爭供給力缺乏持續力。

德國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但德國本身的經濟體系並不具備持久的戰爭能力。

他們的軍備生產能力有限,無法滿足長期戰爭所需。

而蘇聯則是世界上最大的軍工國家之一,他們有龐大的資源和生產力來支持戰爭,德國的經濟劣勢最終導致他們無法在長期戰爭中與蘇聯抗衡。

當閃電戰不能再短時間取勝之後,進入戰略相持的階段之後,蘇聯經濟能力對於戰爭的供給能力優勢就出現了持續顯現。

這個在後來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也可以看的出,德軍總是在一個大規模軍事進攻,眼看即將成功的時候,就被蘇聯紅軍的持續反擊所挫敗。

三是希特勒的橫加乾預,錯失了許多戰機。

對於二戰時期的德國來說,希特勒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和國家領袖”,在他的帶領之下德國經濟實現了高速的發展,德國的版圖也創下歷史之最,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比肩拿破侖的偉大軍事家。

德國對於蘇聯的整體戰爭決策就是缺乏一個有效系統的體系,希特勒也常常根據自己的喜惡肆意的乾涉軍事行動,這可以在即將消滅敦刻爾克英法聯軍之際,下令停止進攻最能體現。

在希特勒的乾預之下,出現戰場臨時換將,戰場指揮混亂的情況。

同時,軍官之間的內鬥和缺乏合作也嚴重影響了德國的戰爭進展。

戰場上的士氣、供應補給能力、情報錯誤等因素,也使得德軍喪失了與蘇聯的戰爭優勢,逐步走向了失敗。

二戰後,雖然再沒有像二戰那樣大規模的閃擊戰發生,閃擊戰其實在現代局部戰爭中處處可見其影子。

特別是當現代戰爭插上信息技術翅膀後,突如其來的閃擊戰變得更加可怕。

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之下,空中力量的機動力、火力早已超出二戰時的裝甲集團,其速度之快、機動能力之強,使地面防禦力量幾無還手之力。

如今為了防範閃擊戰的打擊,唯有加速新軍事變革,形成對手不敢輕舉妄動的優勢,使敵無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