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17日 -
:
原創
作者:武成歷史
最頭疼的事莫過於填形形色色的表格,電子版也好,紙質版也罷,大家的姓名都是不可缺少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趙准,姓為趙名為准。可是古代人的稱號可就複雜了許多:姓、氏、名、字、號。
再來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創始者是孔子,他的字叫仲尼,按照現代人的習慣用法,我們會說孔子先生的姓名叫孔仲尼,可是在春秋時期,姓氏的制度仍然很嚴謹,孔子二字裏,子為姓、孔為氏。在伏羲氏族社會時期,同一個祖先的人民同姓,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數的增多,同一個姓的家族下便分出許多支系,這些支系為了表現自己的特異性便取了稱號,這也就是氏。在氏族社會裏有明確的規定:禁止同一個氏族以內的人結婚。因而姓有“別婚姻”的作用。
《說文解字》乃東漢許慎所著,其中有言: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東漢班固在《白虎通德論》也有論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這兩句話都表達了一個意思:最初人的姓是跟隨母親的。在氏族社會時期,人往往不知其父只知其母,著也就從側面表示了當時女性地位是超過男性的,因而那時的社會是母系社會。
在氏族社會裏,農業生產力低下,稻穀、麻布都得靠著女性獲得,而男性的作用不大。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時期已有了姓,而且,那時候的人都隨母姓。在母系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從字形上看知道其意是女人生的子女,是家族基因的延續。
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媯、姒、嬴等,都是女字旁。
姓與氏是兩個概念,先有姓再有氏。秦漢之前,姓氏制度一直都受到各個朝代的推崇,比如西周,西周奉行宗法制、禮樂制,這些制度將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劃分的十分明確。在那個時候,女子稱其姓,男子稱其氏,可是宗法制度下的平民是沒有姓氏的,他們會以職業被命名。中學時曾學過《庖丁解牛》這篇文章,“庖丁”就是指一個姓丁的廚子。貴族有姓有氏,百姓有名無氏,因而,氏可以別貴賤。
隨著經濟基礎的根基發生了變化,小農經濟下的封建社會應運而生,而奴隸主階級便迅速沒落了,適用於奴隸社會的宗法制等制度也崩塌,所以到了秦漢時期,姓氏便被混為一談,還是孔子先生的例子,司馬遷在著述《史記》時有雲:孔子姓氏為孔,字為仲尼。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有雲:“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如此可見,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漸漸融合為一個概念了。
姓氏文化歸屬與中華文明,北師大的一位教授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連續性與統一性與中國的姓氏制度有著極大的淵源。誠然,中國十幾億人口數不過來的姓,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大家都是由同一個根源,同一個家族孕育而繁衍出來的,這也就是同根性,尋找自己的“根”,也是讓人們找到自己的家,找到自己的歸屬感,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姓氏的重要性,更體現了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也體現了一定的哲學精神,合而歸一。
姓別婚姻,氏別貴賤,這個規則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社會了,可它仍舊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也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發生過作用,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人之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
而且姓氏也起著區分地位的作用,國姓位於姓氏系統中金字塔的位置,皇帝賜姓也會改變姓氏的格局,官員地位的高度、權力的大小通通與姓氏掛鉤。因而姓氏又被賦予了政治色彩,避諱國姓在宋代十分普遍,因為姓氏有貴賤之分,於是它也成了君主陟罰臧否的一種常用的工具。
再者,姓氏到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境況下也因皇帝意志的轉移而轉移,天子建立國家、分封官員、論功行賞,於是也產生了許多的新姓氏。
中國在近現代那幾百年即使滿身瘡痍、奄奄一息還能夠絕處逢生也是冥冥中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