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25日 -
:
原創
作者:夏目歷史君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史稱漢高祖。作為布衣出身的劉邦,居然能夠建立第2個大統一王朝,能夠與秦始皇相比肩,此時的劉邦可謂意氣風發。
還記得當時諸侯王之首韓信盛贊劉邦: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稱帝是眾望所歸。可以說以韓信為代表的諸侯王向劉邦表達了絕對的臣服和誠意,在這場開國大典上眾人一片和氣。
然而,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沒有堅持多久,就在同一年,漢高祖劉邦就展開對諸侯王的清算,史稱削平強藩。
公元前201年,有人誣告韓信謀反,劉邦立刻逮捕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囚禁於長安。隨後夷滅其三族。後面就是梁王彭越,因為他沒有出兵幫助劉邦平定叛亂,遭到劉邦懷疑,隨後就被殺死滅族。
緊隨其後的則為韓王信,韓王信遭到匈奴人圍困,找劉邦求救。劉邦不僅不出面救人,反而懷疑他有二心,嚇得韓王信投降匈奴。於是劉邦親自率領30萬大軍進攻韓王信,這個就是後來著名的白登之圍的開篇。
至於淮南王英布,劉邦和呂後把彭越的肉給他吃,嚇得他當場造反,結果被劉邦平定。最後就是劉邦的好兄弟燕王盧綰,此人一直對劉邦忠心耿耿,卻也在劉邦的逼迫下退無可退,最終在劉邦去世後投降匈奴。
可以說,前期劉邦與功臣們的相處有多麼和諧,後期劉邦下手時就有多麼狠辣,為什麼劉邦要對自己王朝的創業成員下手如此之狠毒?
其實並非劉邦過於歹毒,從劉邦的大風歌就能看出,此人是一個任俠,有胸襟很灑脫。但是,一旦身處帝王之位,劉邦的性格就不得不向王朝制度讓步。
第一,草莽出身的無奈。首先我們要意識到一點,劉邦所處的時代很特殊,是秦漢交界之際。秦的特點是什麼?封建郡縣制度尚未深入人心,六國貴族依舊頑強,人心不少依舊支持宗法制度,強調血緣高貴。
在此背景下,人們普遍認為,官僚之高貴,在於他們是貴族出身。而君王之高貴,則在於血脈之崇高,家族之古老。
可惜,劉邦的出身很差,他不過一布衣出生,早年不過是信陵君的一個門客,根本沒有家族和血脈的支撐。雖然劉邦編造了白蛇起義的傳說,但在絕大的多數百姓心中,他並不具備高貴的血統,也不具備神聖性。
如此一來,劉邦雖然打下了天下,但他的成功無法令天下人服氣,最多也只會讓眾人認為他個人能力很強,可他的兒子們不具備繼承的合法性,未來有實力者依舊可以造反,取而代之。
而這就逼得劉邦不得不消滅可能威脅到自己後代的強人,然後以中央集權制推行數代,讓人認可漢家天子的血統高貴。
第二,國家賬本的虧空。其實有的時候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難,因為一個王朝的運作可不僅僅有君王的強勢,還需要有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撐。
細看劉邦時的漢朝,天下才剛建立,各大諸侯王的領土就已經超過了劉邦實際控制的本土面積,其他各大諸侯王自力更生,但劉邦分封的百餘列侯全都需要找他要錢要糧要土地。
看起來,這些人需求並不多,劉邦能夠完全滿足。可我們不要忘了,除開國的侯爵以外,劉邦還需要運作整個王朝招納更多的各階層官員,還需要冊封更多的侯爵,以激勵後來人運作王朝。
很明顯,漢朝本土的這個土地產出的資源還真不一定能滿足這未來無限的需求。因此,我們常說的,郡國並存制的矛盾逐漸突出,劉邦的郡縣制與各大諸侯的封國制度必然會產生利益的糾紛。
這一點其實從漢景帝時期也能看出來,吳王劉濞的財政收入甚至直逼中央,中央反倒成了窮鬼,中央與封國之間的矛盾必定會引發大戰。為了王朝未來的穩定發展,劉邦不得不對這些封王下手。
第三,兒子的軟弱。記得在歷史上發生過劉邦廢太子事件,這一事件被稱為劉邦的糊塗行為,可仔細剖析其過程,我們會發現,劉邦的處境還真難。劉邦當時號稱無敵,而他的兒子卻極度軟弱,因此劉邦覺得他鎮不住諸多開國強人,就想換趙王劉如意上位。
可事實如何呢?在功臣集團的倒逼下,劉邦只能無奈放棄。這個事件中直接暴露了兩個信息,一個是太子軟弱壓不住強人,另一個則是開國的這些將帥功臣們,他們聯起手來連劉邦都奈何不得。
要知道,這些功臣集團還沒有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劉邦都只能望洋興歎。那麼面對手握地盤和武裝力量的各大諸侯王,劉邦能相信自己的兒子在未來可以鎮住場子嗎?自然不行。
而且歷史還有一個細節,劉邦對抗淮南王英布時,他本來因為傷病想要讓太子出戰,結果太子被嚇得瑟瑟發抖,還得呂太後出面請劉邦抱病出戰,當時劉邦氣的直罵娘。
試想一下,這樣一個接班人,估計劉邦只是幕後修養,讓太子執政,各大諸侯王都有可能反了他,囚禁劉邦,然後推翻漢朝。
綜上所述,劉邦雖然開國成功,但其治國過程充滿危機與艱難,如同坐在火爐之上。因此劉邦大開殺戒,和他的性格無關,這只是君王對於國家運作的一種考慮。
參考文獻:《劉邦、朱元璋多殺功臣是由於他們是農民出身的皇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