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東方24節氣·末伏】出伏時節話養生_按摩_脾胃_脛骨


字體大小:
2024年11月10日 -
:        
 

原創

作者:北中醫東方醫院

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推拿理療科 主任醫師 國生 主治醫師 馬小亮

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時光流轉,轉眼間已到出伏。民間有諺語道: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出伏之後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但總體來說,“秋老虎”雖然氣溫仍高,但早晚已不是很熱,涼爽之意漸足。

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渡。秋季燥字當先,所以養生一定要注意養陰防燥。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中醫認為酸能斂陰,建議在飲食中配合一些酸性制品,比如山楂、烏梅、石榴、葡萄、獼猴桃等。

除飲食、作息調節之外,還可以用推拿的方式來進行調節。出伏後白天氣溫仍較高,秋燥既臨,暑濕尚在,因此特別需要滌蕩暑濕、潤燥祛火、調護脾胃、柔肝養血。

amocity
amocity

  


1、滌蕩暑濕

豐隆穴。取穴於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該穴位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祛濕穴位。每天點按豐隆穴,每日兩次,每次三分鐘,疾徐相間,不僅可以改善體內濕氣的停留,還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痰濕,從而減輕暑濕困乏的症狀。

2、潤燥祛火

合穀穴,取穴於雙側虎口位置,此穴最善清熱解表、清咽利喉、通經活絡,配以太沖穴,取穴於腳拇指和交食指之間的凹陷處,有清肝火、消腫痛的功效,兼顧內庭穴,定位於第二、三腳趾之間,對於肺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胃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情況都有清熱降火的作用。每日點按,輕重相濟,可達到潤燥祛火之功。

amocity
amocity

  


3、調護脾胃

足三裏穴:足三裏穴是調理脾胃要穴,取穴於脛骨前緣外側端一橫指,按摩足三裏穴的力度可由輕而重,反複多次按摩,待出現酸、脹、麻的感覺即可。配以內關穴:取穴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兩寸,按摩內關穴時宜用指尖按壓,每側數分鐘,直到產生酸脹的感覺。輔之以中脘穴:取穴於上腹部,肚臍和胸骨下端連接線的中點,按摩中脘穴宜用揉法,輕揉緩推數分鐘即可以達到疏通經脈,調理脾胃之功,尤其對於消化不良等脾胃問題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4、柔肝養血

章門穴,取穴於側腹部,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章門穴為髒會穴,統治五髒疾病,兼具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之功。治宜雙手中指點按做環狀運動。每日兩次,每次三分鐘。配合三陰交穴,取穴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此穴最善調補肝腎,行氣活血,按摩時可用拇指順時針按揉三陰交穴兩分鐘,然後逆時針按揉兩分鐘,力度以局部有酸脹麻感為宜。配以行間穴,取穴於足背部,當第一和第二趾間,趾蹼後緣赤白肉際處,此穴平肝降火、解鬱安神功效奇佳,可用指尖掐按行間穴3~5分鐘,力度以局部有酸脹麻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