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5年2月10日 -
:
原創
作者:菲哥侃娛樂
文|老達子
本文共1671字,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前言
“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戰國策》
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到底有多強大?戰國策中的這段記錄給出了答案。可以說,李牧不死,趙國難滅;趙國不滅,將嚴重阻礙秦國的統一大業。
李牧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傑出將領,他的軍事才華以及抵禦匈奴入侵的功績備受贊譽,甚至引起了漢文帝劉恒的感歎:“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實力使得李牧被譽為戰國時期的頂尖將領之一呢?
今天老達子就來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位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李牧~
駐守雁門,抗擊匈奴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身居代地和雁門郡的守將之職,肩負著抵禦匈奴入侵的重任。
在雁門駐守期間,李牧將精力分注於後勤保障,巧妙運用財政收入充實軍需,每日用牛肉獎勵士兵,訓練他們射箭、駕馬,並派出大量偵察兵收集敵情。
同時,他改革了趙軍的作戰策略,規定一旦匈奴入侵,即刻集結軍馬堅守營地,不輕易出擊。這種作戰方式經過數年實踐,趙軍的傷亡大為減少。
可以說,李牧創造了一種獨立自給的後勤保障體系,幾乎沒有向王室請求過額外財政支援。經過數年的准備,邊境軍械庫存充足,士氣高昂。於是,他招募了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騎兵、五萬名百金死士、十萬名弓弩手,又運用大量牲畜誘使匈奴南下。
他以精銳兵力組成左右兩翼,將匈奴完全包圍並徹底擊潰,一戰中殲滅了十萬匈奴人,再次取得了對匈奴的輝煌勝利,延續了趙國在對匈奴戰爭中的輝煌傳統。
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裏,匈奴都不敢再靠近趙國邊境的城鎮。這場戰役成為中國戰爭史上步兵部隊全殲騎兵部隊的典型案例,被譽為一次奇跡。與此相比,蒙恬北征匈奴,衛青和霍去病的三次大漠征戰,雖然他們手握更強大的實力,但卻未能取得像李牧那樣輝煌的戰績。
趙國危難時刻的救火隊員,抵禦強秦
戰國晚期的趙國面臨著多方地緣挑戰。一方面,西方的秦國不斷擴張,與趙國發生摩擦;另一方面,趙國與東北的燕國頻繁交戰。
前244年,趙悼襄王在燕趙戰線進行人事調動,任命樂乘接替廉頗擔任主帥,這一決定引發了趙國武將之間的內訌。樂乘遭到廉頗率領軍隊的強烈抗議,最終被逼迫離開,而廉頗則流亡到了魏國。
這場人事變動迫使李牧承擔更多責任,於前243年接任燕趙戰線的主將,成功攻下了武遂和方城兩地。在接下來的對抗秦軍的一系列戰役中,李牧屢次擊敗對手,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特別是在肥之戰中,面對秦軍的強勢壓力,李牧身處敗軍之中,承擔著拯救危難的責任。對手以強勢之勢而來,但李牧卻以巧妙的戰略規避其精銳部隊,打擊其懈怠之心態。當敵人試圖采取圍點打援的計策時,李牧精准地運用圍魏救趙、釜底抽薪的戰術,打破了敵人的必救之局。
在實際交戰中,他采用了正面阻擊,同時又以兩翼包抄的方式,全殲了秦軍。整個戰役過程中,李牧牢牢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善於發揮長處,避開弱點,最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場戰役成為圍殲戰的典範,展示了李牧卓越的軍事才能。
謝幕之戰
公元前229年,趙國因連年戰事以及北部代地地震引發的大面積饑荒,國力急劇衰弱。此時,秦王嬴政乘虛而入,派遣大將王翦率領主力直撲井陘,而楊端和則率領河內兵卒,合力數十萬人圍攻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全力抵禦秦軍的入侵。
王翦深知只要李牧在,秦軍難以迅速取勝,於是向秦王稟告,再次施展反間計,派遣奸細潛入趙國都城邯鄲,用巨額財富收買了趙王身邊的重要臣子郭開,讓他散布謠言,指控李牧和司馬尚勾結秦軍,謀劃背叛趙國。
趙王遷聽信這些流言,秘密布置陷阱,俘獲並處死了李牧,導致趙國自己毀滅了自己的長城,最終覆滅於秦軍。
從王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當時裏的李牧對於趙國是多麼的關鍵,只可惜趙王遷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老達子說
李牧這位善於多兵種作戰、擊敗匈奴、以敵制勝、大敗秦軍的名將,以及其忠勇報國、無懼禍福的品格,多麼令人心馳神往。
然而,這位當世名將卻並非在光榮的戰場上壯烈犧牲,而是在齷齪的朝堂鬥爭中離世,這怎能不令人扼腕歎息、唏噓不已?
作為戰國的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當之無愧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