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5年2月17日 -
:
原創
作者:史說新語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無論是看似多麼溫順聽話的異族,只要它們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就會露出獠牙,釋放出要反咬恩主的信號。
如果用一種動物來形容,那麼只有喂不熟的白眼狼最合適,而日本的大和民族就是其中最鮮明的代表。
在很長一段歷史裏,日本都是匍匐在我們面前的附屬國,它們卑躬屈膝地向我們納貢求教,以求得到天朝上國的庇護。
在它們覺得自己有點能耐後,就開始進犯我們,尤其是在元朝之後,東南沿海則成了它們屢次進犯的地方。
倭寇之患,令中原的統治者十分震怒,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更是對它們深惡痛絕,甚至動了想出兵滅掉日本的想法。
可是等到這一議程被提到朝堂上商議時,劉伯溫卻搖頭勸止,他所說的話至今值得我們深思。
妄自菲薄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本身自然資源就極其有限,這使得它們的領土面積與野心根本不相匹配。
在學習了中原文化而增強了些許綜合國力之後,便開始不聽從中原王朝的使喚,它們的得意忘形,自然會惹怒中原的統治者。
在朱元璋之前,元朝的統治者忽必烈就曾兩次出兵攻打日本,按理來說,當時的日本論綜合國力而言根本無法抵擋住元朝的大軍。
可是元朝制造戰船的工藝實在是太差了,以至於兩次出兵的大軍還沒有到達日本,戰艦就被吹得七零八散,根本沒能滅掉日本。
日本人很開心,覺得它們有神風護佑,根本不懼中原王朝的征討,以至於覺得它們已經具備了為所欲為的資本。
等到朱元璋興兵討元時,日本人覺得有利可圖,便經常組隊來東南沿海搶掠,讓百姓苦不堪言。
等到朱元璋問鼎皇權之後,他覺得無法忍受倭寇對臣民的騷擾,於是便派遣使者出使日本,責令它們前來朝貢,並立即平息倭寇犯邊之事。
日本人接到朱元璋的手諭後,非但沒有乖乖聽話,反而斬殺了大明使者,然後繼續侵擾邊境。
興兵滅國
使者被殺的消息傳回大明,朱元璋怒不可遏,不過他還是決定再次給他們一個機會,便再一次派遣使者帶著他最後一次警告出使日本。
只是結果與上次沒有任何區別,使者依然在日本丟了性命。
朱元璋不能忍,他決定出兵滅了日本,讓它們知道什麼才是天朝上國。
按照明朝朝廷慣例,每次有重大的軍事行動,要在朝堂上商議一番,雖然朱元璋很少采納臣子的建議,但樣子還是要做一做。
可是讓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劉伯溫卻反常地跳了出來,反對這次用兵。
劉伯溫上奏直言:
日本本是彈丸之地,出兵占領日本,根本得不到什麼好處,即使占領了日本,在統治上也是鞭長莫及。
此外,大明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常年的戰亂已經讓百姓苦不堪言,如果征伐日本,只會讓百姓再次跌入水深火熱之中。
不征之地
對於劉伯溫的勸諫,朱元璋自然心知肚明,所以這些話語根本勸不了朱元璋。
劉伯溫察覺到了這層意思之後,立即再次上奏:
元人不甘心失去大都,如果趁著討伐日本之際再度卷土重來,那麼大明的統治將岌岌可危。
在朱元璋沉思之時,劉伯溫說出了最後的殺手鐧:
此番貿然出兵,恐有元軍覆溺之患。
朱元璋最終還是被劉伯溫給說服,放棄了出兵滅日本的想法,只是下令東南沿海加強海防,痛擊進犯的倭寇。
我們仔細品味劉伯溫的話,其實十分值得我們深思。
其實無論什麼時代,百姓都該被放在第一位的,當百姓生活富足之後,國家才會欣欣向榮走向昌盛。
至於說對外的征討與百姓的關系並不大,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往往只是滿足了帝王的虛榮之心,畢竟他們最為在乎的只是眼前的一日三餐。
朱元璋雖然在劉伯溫的勸說下暫時放棄了出兵日本,可是他並沒有完全打消這個念頭,不過在多次深思之下,他最終都沒出兵日本。
為了不讓子孫好大喜功而傾覆江山社稷,朱元璋分析了周邊的國情之後,將日本列為了不征之國。
只是讓朱元璋和劉伯溫都想不到的是,這個在他們眼中極其不起眼的小國會在五百多年後對中華民族造成無法彌補的創傷。
如果他們能預見未來,想必會不惜一切代價出兵滅之。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