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和氏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獻給楚王,為何反被砍去雙腳?_玉石_韓非子_故事


字體大小:
2025年2月21日 -
:       
 

原創

作者:歷史上的拐點

在中國歷史上,“價值連城"這個成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個成語的由來,就和一塊傳奇的玉石有關——和氏璧。它的故事記載在《韓非子·和氏》篇中,堪稱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具戲劇性的故事之一。

這個故事要從楚國的一個尋常百姓和氏說起。這位仁兄在荊山上發現了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一眼就看出不是凡品。不過,和氏並不是專業的玉石鑒定師,他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憑著幾十年見過的石頭經驗,斷定這玉料不簡單。

《韓非子》中說:“楚人和氏得玉璞於荊山。"這個“玉璞"指的是還未經加工的玉石原料。這麼一說,當時的和氏就跟現在田地裏突然挖出塊翡翠原石的農民差不多。不過區別是,現代的農民好歹還能上網查查,找找專家鑒定。和氏當時只能憑直覺。

amocity
amocity

  


和氏覺得這玉石不簡單,就想著獻給當時的楚厲王。這操作看似普通,但其實暗藏玄機。在春秋時期,獻玉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玉在當時不僅是珍貴物品,更是一種政治符號,就像現在的國家勳章一樣重要。

但問題來了。據《韓非子》記載,楚厲王找來玉工一看,說這就是塊石頭,和氏是在糊弄自己。結果和氏不但沒得到獎賞,反而被砍去了左腳。要知道,在古代被砍去一只腳,那可不只是殘疾這麼簡單,簡直就是社會性死亡。

但和氏還是沒死心。等楚厲王掛了,他又把這塊玉獻給了新繼位的楚武王。結果楚武王找的玉工也說這是塊普通石頭,和氏又被砍去了右腳。這下和氏可真成了“跛子",你說這人是不是犯傻?明明已經吃了一次虧,為啥還要自投羅網?

但最神奇的是,和氏還不死心!等到楚文王即位,這位仁兄抱著玉石,一瘸一拐地又來獻玉。這次楚文王學聰明了,沒直接找玉工,而是仔細觀察這塊玉。《韓非子》記載:“文王使工治之,遂成寶璧。"這塊玉終於被加工成了一塊完美的玉璧。

後來這塊玉璧被命名為“和氏璧",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稀世珍寶。它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轉手,每次都引發軒然大波。比如趙國的藺相如就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而名垂青史,而和氏璧也成了“價值連城"這個成語的由來。

有趣的是,為什麼前兩次獻玉會失敗,而第三次就成功了呢?這裏面大有文章。

首先,從玉工的角度來看。春秋時期的玉器工藝已經相當發達,但玉石原料的識別卻是一個技術難題。就像現在的翡翠原石,表面看著灰不拉幾的,裏面卻可能是極品。當時的玉工可能也是看表面狀況來判斷,這就難免會出錯。

其次,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楚厲王和楚武王都是出了名的昏君,他們對待臣民的態度就能看出來。而楚文王則是一位明君,他願意親自觀察,認真思考。這就好比現在的企業,有的老板只聽下屬匯報就做決定,有的則喜歡親自了解情況。

amocity
amocity

  


最後,從和氏的角度來看。這位仁兄的執著程度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失去一條腿都不放棄,這到底是傻還是執著?其實仔細想想,和氏應該是真的確信自己手中的玉料價值連城。這種自信來源於他對玉石的了解,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但有著獨特的眼光。

和氏璧的故事流傳至今,不僅僅是因為它價值連城,更是因為它背後凸顯了幾個有趣的歷史現象:

一是古代鑒定技術的局限性。就像和氏璧一樣,有多少珍貴文物可能在歷史長河中被誤判為廢品?這讓我們不得不感慨,技術的進步對於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二是統治者的治理水平直接影響國家的文明發展。楚文王願意親自觀察、決策,這種態度就為楚國留下了一件稀世珍寶。反觀楚厲王和楚武王,他們的草率決定不僅害苦了和氏,還差點錯過了這件寶物。

三是在古代,平民要想向上層社會獻寶,需要承擔多大的風險。和氏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便是獻上真正的珍寶,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遭受不測。這反映了當時社會階級差距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