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字體大小:
2025年3月29日 -
:
這種病高發!四個老人中就有一個……
作者: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千金難買老來瘦?
老年人須防肌少症
都說千金難買“老來瘦”!瘦一點仿佛就離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老年人高發疾病遠一點。然而,真相是怎樣呢?可是“老來瘦”也未必是好事,如果你瘦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那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老年人到底該如何面對這個“致命”難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高偉教您如何“存”住自己的肌肉!
肌少症
肌少症,即肌肉減少症,是指因骨骼肌持續大量流失而引起的骨骼肌力量、質量和功能下降的臨床綜合征。骨骼肌關乎人體的核心力量,一旦出現問題,老年人會出現站立困難、步履緩慢、容易跌倒等情況。而跌倒,對於老年人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目前全球60歲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發病率約25%,即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肌少症患者,而80歲以上人群肌少症患病率則更高,已經達到了60%。
你的肌肉少不少!
在進行肌少症的明確診斷前,我們可以在家先做一些簡單的自我篩查,判斷一下自己的肌肉少不少,是不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
01
出現明顯凹陷
肌少症患者由於肌肉支撐力下降,所以從外觀上來看,虎口、鎖骨上窩、太陽穴等部位常常會出現凹陷,且凹陷非常明顯。
02
蝴蝶臂
肌少症患者肌肉松弛,雙臂張開時,皮下脂肪會下墜,甚至形成一個小扇形,就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被稱為蝴蝶臂。
03
突然使不上勁
雙手突然感覺沒有以前有力氣了,比如原本可以輕易地將毛巾擰乾,可以將瓶蓋擰開,但是現在感覺使不上勁,毛巾擰不乾了,瓶蓋也打不開了,這時就要警惕肌少症了。如果家裏有握力計,那麼還可以進行更准確的測試,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女性握力小於18公斤時表示上肢肌肉明顯減少。
04
走路變慢
正常成年人在步行時速度應該可以達到1.1米到1.5 米每秒,肌少症患者因為運動能力下降,走路會比較緩慢,如果步行速度低於1米每秒,就有可能是下肢肌肉明顯減少的表現了。
05
小腿過細
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環繞住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指環能夠很輕松的把小腿最粗的位置環繞住,甚至還留有空隙,就提示可能存在肌少症。
如果出現以上表現,一定要盡快就醫,進行更精確的檢查,明確是否患上肌少症。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
據統計,老年男性肌少症的發病率要高於女性,這可能和雄激素的分泌相關。骨骼肌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是蛋白質,而雄激素可以促進蛋白質合成。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男性雄激素分泌會不斷減少,蛋白質合成率急劇下降,就有可能引發肌少症。
好好吃+好好練 幫你治療肌少症!
患了肌少症,應該如何治?很遺憾的告訴你,目前臨床上還沒有專門治療肌少症的藥物!雖然一些激素類藥物可能有增加肌肉的作用,但是長期使用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增加,因此並不推薦肌少症患者使用。
既然沒有藥,肌少症是不是沒法治了呢?其實不用擔心,只要好好吃,好好運動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01
好好吃
骨骼肌最重要的基礎成分就是蛋白質,肌少症患者大多數存在蛋白質攝入和合成減少的問題,所以在飲食上一定要重視蛋白質的攝入,尤其是動物蛋白、乳清蛋白等優質蛋白,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補充的蛋白質量要在1.5克-2.0克。如果肌少症患者有腎功能不全的情況,那麼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蛋白質補充。除此之外,維生素D的補充也不容忽視。
02
好好練
肌少症患者要采取以抗阻運動為基礎的綜合性的運動方式。即在進行抗組運動的同時,還要適量加入一些有氧運動和柔韌性訓練,這樣才能在增肌的同時,增強患者的柔韌性和平衡性。
對於老年肌少症患者,出於安全考慮,抗阻運動可以選取一些柔和的方式,例如選取1公斤重的啞鈴(也可以用同等重量的礦泉水等替代)向上平舉,30次一組,每天做20組即可。
下肢肌肉的鍛煉可以采取在床上平臥的方式,將腿和腳背拉直後向上抬高25厘米左右,保持五秒再放下,30個一組,每天做3組即可。
高偉主任表示,不僅是肌少症患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存住”自己的肌肉,通過增加蛋白質等營養的攝入和科學的運動,保證骨骼肌的含量和功能,預防肌少症的發生。
專 家 風 采
“
高 偉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科教強衛”工程青年醫學人才、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學術任職
中國醫師協會老年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流行病學與疾病預防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老年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老年醫學學會臨床流行病學與疾病預防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委員,江蘇省預防醫學會老年病防治專委會常務委員,江蘇省康複醫學會心髒康複專業委員會委員。
小編團隊
策劃、審核 / 程守勤
編排 / 劉敏
校對 / 王倩
中大醫院融媒體中心出品
⊱最有愛⊰
醫用機器人分會成立啦!
張雁靈:我們要尊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