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保胃健康 | 進補用阿膠,怎麼吃才能發揮最大的藥用價值?_脾胃_功效_作用


字體大小:
2025年3月30日 -
:       
 

保胃健康 | 進補用阿膠,怎麼吃才能發揮最大的藥用價值?

作者:廣東省中醫院

現在身邊有不少朋友都在吃阿膠,大家都喜歡它的滋補養生作用。今天,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跟大家聊聊阿膠到底有哪些功效,怎樣食用才能發揮它的功效。阿膠雖好,但不適合所有人,大家要根據自己體質食用。

01

阿膠滋陰補血

阿膠為馬科動物驢的乾燥皮或鮮皮經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

據史料考證阿膠的應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被譽為“補血聖藥”“滋補國寶”,歷代本草著作皆將其列為上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陶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

amocity
amocity

  


阿膠味甘,性平;歸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被歷代醫家尊稱為補血“聖藥”。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癆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胎漏。現代藥理研究阿膠含有18種氨基酸,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豐富的鐵元素可以補血。

大補陰血

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均可配用阿膠,以滋陰補血。阿膠可用於因血虛、血熱引起的月經不調;阿膠可補陰血,益沖任,故可養胎、安胎,調治妊娠病。對常見胎元不固,胎動不安,甚至流產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養血止血

用於虛性失血,如上消化道潰瘍吐血、肺結核咯血、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崩漏等,阿膠的止血作用是借其滋補黏膩之性善於凝固血絡,止血與補血同行達生血止血之功。

滋陰潤燥

用於心陰虛心火亢盛,症見心煩意亂,失眠多夢,口乾口渴,舌紅苔燥等,可與黃連、黃芩、白芍、雞子黃、生地等同用,如黃連阿膠湯;用於肺虛有熱之燥咳,可與杏仁、牛蒡子等同用,如補肺阿膠湯;用於陰血虧虛不能養筋所致的痙厥抽搐,可與龜板、牡蠣、白芍、麥冬、雞子黃等同用,如大定風珠。

美容養顏

阿膠通過補血而滋潤皮膚,長期服用可滋養皮膚、抗衰老,是美容養顏之佳品。

強筋健骨

阿膠有補血的作用,而血則能養筋,潤滑關節,補充骨髓、腦髓等,因此還有強筋健骨的作用。

02

阿膠服用亦有道

阿膠是“補血聖藥”,是補益上品。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正確的服用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功效。那阿膠怎麼吃比較好呢?

推薦的方式是“烊化”。“烊化”就是用熱溶液溶化。可以是白開水,也可以是趁熱濾去的藥液,還可以用黃酒。烊化阿膠時,首先水要熱,還需要先把阿膠打碎或打粉,以增加接觸熱水的面積,在倒入熱水後還需要不停攪拌以加速溶解。

還可以用“隔水燉”的烊化方式,即把阿膠放在一個小碗或杯子裏,加適量白開水或經過濾的藥液放在鍋裏隔水燉,讓碗裏的水保持在沸點左右,並不停攪拌。

烊化阿膠時,特別是用藥液烊化時,不能簡單理解為把阿膠放進中藥裏就行,這樣會浪費阿膠。應該將處方中需煎煮的中藥煲好後,倒出藥液,過濾獲取澄清藥液,再用於烊化阿膠;如需加熱時,宜“隔水燉”;烊化阿膠前,宜將阿膠打碎或制粉。

新熬制的阿膠不宜食用,以免“上火”。阿膠比較滋膩,多服容易引起腹瀉,服用阿膠時最好配以調理脾胃的藥,這樣能促進阿膠的消化吸收,效果倍增。

03

推薦藥膳——阿膠棗

做法:

1.取大約5克的優質阿膠(山東阿膠最佳)碾碎,放入大瓷碗中加3勺水,再加入少量紅葡萄酒或者桂花陳酒,放到蒸鍋中蒸3~4分鐘。

2.待阿膠全部化開後,加入少量紅糖攪拌,直至紅糖全部溶化,再滴入幾滴酒,就可以了。

3.接著把250克紅棗(金絲小棗更佳)洗淨,用微波爐高火加熱2分鐘後,把紅棗上下翻動,再放入微波爐中加熱1分鐘。

4.然後把紅棗和剛剛熬好的阿膠漿混合攪拌,使紅棗的表面裹上薄薄的一層阿膠漿,待涼後裝入塑料袋放入冰箱中,阿膠棗大功告成,可隨吃隨取。

阿膠和紅棗都有養血補血的功效,兩者“強強聯手”,補血效果更為突出。

04

溫馨提示

阿膠的功效對很多人都有補益作用,但也要注意,阿膠雖好,不適合所有人。

amocity
amocity

  


阿膠性滋膩,在患有感冒、咳嗽、腹瀉等病或月經來潮時,應停服阿膠,待病愈或經停後再繼續服用。

另外,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身體濕熱、患感冒者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不宜服用阿膠;瘀血未排清,例如月經期和女性產後惡露未淨的人,均不適合服用阿膠,因為阿膠的止血作用會妨礙瘀血的順利排出,導致瘀血排不乾淨。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杆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餘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特需門診)

周五上午 (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特需門診 )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嶺南梁氏脾胃病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王軍飛

審核校對:張靚雯

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