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王小平感恩日記|文化探源,上海松江之行_建築_歷史_文昌閣


字體大小:
2025年3月31日 -
:       
 

王小平感恩日記|文化探源,上海松江之行

作者:同廣文化

《文化探源,上海松江之行》/ 王小平

上海古稱華亭、松江,松江歷史文化悠久,有著“上海之根”的稱呼。松江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南部以西,從古海岸線形成時起算,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松江地區的古文化遺跡依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廣富林,是古老的上海城鎮之根。上海地區唯松江有山也有水。山,為浙江天目山餘脈,謂之“九峰”;水,為長泖、大泖、圓泖,謂之三泖。有山便有穀,山水傭伴,水名“穀水”是也;山水列翠,地名,“華亭穀”是也。

致敬松江人物及上海人物乃至中國歷史人物,他們不僅在政治、文化、藝術等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而且在社會和政治變革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故事和成就至今仍激勵著我們,感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作出傑出的貢獻。

松江,古稱華亭。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破荊州,擒關羽,拜撫邊將軍,受封華亭侯,“華亭”一詞始見於史籍。

說到陸遜,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松江從古至今名揚海內的風雲人物:革命烈士侯紹裘、姜輝麟;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陳子龍;政壇要員陸遜、徐階;文壇名流陸機、陸雲、陳繼儒、錢福、顧清;藝苑精英趙孟頫、沈度、沈璨、莫士龍、董其昌、張南垣、張照、俞粟廬、施贄存、朱雯、羅洪、俞振飛、程十發;專家學者陶宗儀、朱舜水、陳永康;名醫王宏翰、夏仲芳;能工巧匠朱克柔、黃道婆、丁娘子;教育界名人何東、平海瀾、馬相伯、桑桐;新聞出版界史量才、張蘊初、趙家壁、陳景韓。等歷史人物將光耀古今永世流芳。

amocity
amocity

  


上海之根在松江,松江之根廣富林

一般近代史上認為上海開埠只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廣富林的發現,使我們知道在6000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這一帶生活, 繁衍後代。

松江廣富林遺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發現轟動了考古界。基本探明了該遺址原始社會時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等類型。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和磨制石器,如鐮、斧、鑿、鏟、刀、矛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類型,是銜接崧澤文化和馬橋文化的重要時代環節,從而將上海的歷史有機的串了起來,使人們可以完整的了解上海的歷史發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其中廣富林文化的發現增補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組成系列,為環太湖地區增添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廣富林供奉的關帝廟和城隍廟整體建築為明清時期傳統四合院的形式,格局對應了道教講究的木、火、全、水,四正,加上中央的土構成五行俱全的整體布局。中國傳統建築講究和周邊的環境和諧共存,相互配合。

關帝廟主要供奉的是"關聖帝君"。一生征戰沙場,建功無數。必道教護法天神之一。稱為"蕩魔真君"“伏魔大帝”,“昭明翊聖天尊"。

裏面還設有:土地殿、龍王殿、魁星殿、文昌閣、齋堂。

廣富林遺址是上海地區年代序列最為完整的遺址,在百萬平米的區域中涵蓋了跨度5500年的文明史。2008年起開始對於廣富林地塊進行修複,其中關帝廟、三元宮、城隍廟、文昌閣、知也禪寺等作為該地塊的標志性建築得以複建。

廣富林“關帝廟”是上海唯一獲得山西關帝祖廟授碑的宮觀,主供神“關公“是民間普遍推崇和信奉的武財神。

廣富林文昌閣

文昌閣或文昌樓、魁星閣,是中國傳統祭祀建築,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

廣富林“城隍廟”是供奉松江府城隍、婁縣城隍、富林城隍三位一體的城隍總廟。城隍是漢民族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增進幸福利益。

相傳明朝年間,松江突發霍亂之疾,廣富林鎮上的陳金生和王家昌冒著被傳染的危險,救助鄉民於危難。後來兩位善者相繼離世,鄉民感恩捐資建廟祭拜他們,並取名“陳王廟”。後來隨著年代的久遠,“陳王”被讀成了“城隍”,才有今天的城隍廟。

在廣富林文化遺址西側,建有皇亭磯和皇亭閣一組清式建築。相傳康熙皇帝第一次到松江途經廣富林時,出現萬民迎拜的場景,康熙當即下旨禦舟泊岸,所泊之地,後稱皇亭磯。後人為紀念康熙駕臨松江和途經廣富林,修建皇式建築和牌坊,後均毀於戰火。

知也禪寺

“知也禪寺”是為紀念流傳松江民間的知也禪師施醫救人之善舉而複建。當年,知也禪寺師為救災民於水火,將募捐得來的准備建寺的資金悉數捐贈災民渡災。災年過後,百姓又捐建了寺院,並塑知也真身膜拜。

知也禪寺為仿唐建築,主要建築物均系純木質結構。寺內設有山門殿、鐘樓、鼓樓、祖師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五觀堂、般若丈室、內觀閣等殿堂設施。

知也禪寺裏的五方文殊菩薩殿。文殊菩薩保佑的是人的智慧和悟性。

五龍王廟

在廣富林,知也禪寺和道觀三元宮之間有門洞相通,成為廣富林主要的建築群。

三元宮的正殿,依舊是中國式的對稱,廣場上有四個小亭子,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護法與天王。

元辰殿供奉的鬥姆元君,鬥姆元君是北鬥七星之母,據說,她是統領北鬥本命星君的真尊神,能治天地之間的怪戾之氣,保持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強勁活力。

三元宮和知也禪寺的區別除了一個道觀一個寺廟之外,建築模式上,三元宮是仿造宋代,有華麗的飛簷鬥角。三元宮與知也禪寺相連,因此望過去一片飛簷鬥角很是壯觀。正殿西面有一面大鼓,東面則是一口大鐘,中國人固有的暮鼓晨鐘。

博物館的對面就是知也禪寺和三元宮,在中國,三教合一,因此在很多地方,寺廟往往和道觀相連,甚至相通。廣富林所有的建築都采用唐代建築風格,江南地區多是明清建築,看見簡潔流暢的唐代建築群,不愧是一股清流了。和所有的寺廟和中國大型建築群一樣,知也禪寺前有三座橋。

知也禪寺靈官殿

上海之源,海派之根,原來是從廣富林這裏開始的。
我們在歷史的隧道通行,從遠古時代開始,窺探先民的生活和勞動場景。

廣富林文化遺址內有神奇的水下博物館、集賢園、陳子龍紀念館、松江美術博物精品館、木藝傳承展示館、墨寧國樂展示館、在闕門進入後中軸線的盡頭還有一個廣富林文化遺址的核心地標——骨針廣場。

陳子龍紀念館,陳子龍是明末大才子,也是抗清戰士,大明亡後依然堅持戰鬥,最後兵敗投水殉國,民族氣節可歌可泣,另外,他與秦淮八豔之首的才女柳如是的情愫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兩人就曾幽居松江南園。

我們在時光隧道裏轉悠了一圈,又回到了地面,看著博物館外觀的水面,對這個新型的博物館又有了新的體會。

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上海,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千年傳奇——廣富林水下博物館,一個將歷史深埋於碧波之下,等待著每一位旅者輕輕揭開其神秘面紗的地方。這裏,不僅是時間的低語,更是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奇跡,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奇幻之旅,探索那些沉睡於水底的秘密。

上海最神秘的地方,大部分面積都藏在水底的地下宮殿!別看這裏像被水淹了一樣,它竟然還是耗資200億,花了十年才建造完成的!

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先有廣富林,後有松江史。這裏就是被稱為上海之根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它也是中國十大遺址之一。之所以把它建在水下,其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和展示沉船古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遊客提供一種全新的觀賞體驗。

據舊志記載,廣富林亦名皇甫林, 民間也稱之為牛地。相傳,吳王壽夢在一次狩獵中發現了這塊“九峰泖湖,吳國之寶地”,並下令在他宿營之地修築一座華麗的亭子,叫做皇甫亭。又傳說松江“華亭”之名便出自於此。

廣富林遺址核心保護區位於骨針廣場北,面積約十萬平方米。考古勘探和研究確認,這裏是遺址的主要埋藏區,地下有著豐富的古代遺存,蘊含著更多的未解之謎。為了更好地保護遺址,該區域被國務院文物保護委員會確定為不經批准、不得開挖的核心保護區,是廣富林遺址研究最具價值最珍貴的神秘之地,

廣富林遺址金牛塑像

廣富林也被百姓稱為金牛福地。相傳,天廷上有頭天牛違反了天規,被玉皇大帝發配人間,正好落在廣富林五條浜鬥的匯集處。從此,天牛開始改惡從善,默默地為當地先民拖犁拉耙。它所耕的田,年年大豐收,而且產的米質還優良。若乾年後,天牛造福先民而立功,又被招回天廷。廣富林的先民為感謝天牛,把“天牛”改叫做“金天牛”,並為它塑了一個威猛的金色銅像,讓後人永遠記住它,同時象征廣富林先民生活生產的開拓精神和吃苦耐勞的本質。

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

上海有6000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松江廣富林遺址是上海人連續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之一,並且被基本完整的保留至今。

廣富林遺址考古始於1960年前後,進入21世紀以來發現了遠古時期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以及西周、漢唐、宋元、明清、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遺存,其中既命名了上海早期移民文化特征的“廣富林文化”,還實證了松江是上海城隍的興起之地,人稱“上海之根”。

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是個奇妙的世界,驚喜的角落,這裏有藝術的靈感,歷史的厚重,這裏有先民的智慧,文化的傳承。

廣富林文化遺址作為上海之根,這裏的展示館是打開根脈記憶的神奇之匙,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傳承的使者。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就像一座穿越時空的燈塔,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尋。

場館的設計獨特,融合了現代化設施與複古風格,讓遊客仿佛穿越回千年前。此外,展示館通過高科技手段,如多媒體投影、互動觸摸屏等,生動再現了廣富林地區從古至今的變遷歷程,讓遊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古文明的魅力。

珍貴的文物琳琅滿目。每一件陶器、每一片甲骨,都承載著先人的智慧與生活印記,它們無聲地訴說著廣富林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帶您領略數千年前的社會風貌。

廣富林文化遺址是1958年附近的村民在挖掘河道時意外發現的。在此之前,學術界確立的上海地區史前文明是從馬家浜文化到崧澤文化,然後到良渚文化,再到馬橋文化。但就像餘秋雨先生《在上海廣富林文化遺址的猜想》中所說的,良渚文化似乎是突然崩潰的,崩潰得無影無蹤,它和馬橋文化之間存在著一段文化譜系的空白,而廣富林文化遺址的發現則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它讓人們知道,原來良渚文化崩潰後,還有一小部分遺存到了松江。

松江古稱華亭。這一名稱源自《三國志·吳志》,其中記載了吳孫權封右都督陸遜為華亭侯的事件。此後,“華亭”成為了松江的別稱,並在當地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記。

春秋時期,古松江地區隸屬吳國,傳說這裏濱海臨水,生長著五片肥沃的草地,名曰“五茸”,故常有梅花鹿等野獸出沒。吳王壽夢曾來此狩獵,並修築“華亭”。松江的別稱“茸城”“華亭”就來源於此。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吳國的陸遜因獲取荊州有功而被孫權封為華亭侯。這是“華亭”一詞正式在歷史記錄中出現,也從此開始聞名。

松江謂之浦江之首、滬上之巔、上海之根

浦江之首,說的是黃浦江的上遊在松江。松江區的石湖蕩鎮東夏 村,是黃埔江乾流的起始點,當然黃浦江的源頭,一般認為是浙江湖州的安吉。

滬上之巔,主要是指松江區內有一系列的山丘,比如佘山、天馬山、小昆山等,盡管這些小山丘最高海拔不足百米,但相對於上海市區其他地方,則盡顯高大了。

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 ,更是記載了上海地區早期先民們生產和生活的痕跡,盡管近現代上海這座大都市的形成,離不開全國各地移民和外商持續不斷的湧入以及帶來的影響。是曰松江乃上海形成之根脈。

佘山這可是讓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旅遊達人曾經5次到訪過的地方,他就是號稱 “中國第一旅遊博主”的徐霞客,跟隨徐霞客的腳步 一起領略佘山的獨特魅力。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1624年5月他第一次到訪佘山拜會大學者陳繼儒,從此與佘山結下不解之緣。陳繼儒則因他酷愛旅行經常“餐霞露宿”於山林、野澤之間,便為他起了“霞客”的名號,徐霞客之名便是從此開始使用。

佘山集歷史人文自然生態科普教育於一身,鐘靈毓秀,四季蔥鬱,以竹為景,以竹為勝是佘山景觀的一大特色, “佘山拾翠”也被評為上海新八景之一。

在佘山還有一座秀道者塔,它始建於北宋,自1998年大修之後它亭亭玉立的身形更加完美的詮釋了“秀”字的美學結構,現在這座寶塔已經被列為上海文物保護單位。

近代佘山也有不少著名的建築,佘山聖母大殿是上海著名的天主教堂,是由法國傳教士在1871年初建的,整個教堂采用的是 歐洲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其中的很多建材和裝飾的材料卻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建築手法,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晶。

以佘山為首的十餘座小山號稱九峰,這裏是上海地區唯一的山林寶地,辰山因位於九峰辰位而得名,又因自古以來被視為道家福地,有神仙寄跡的傳說又名神山,唐天寶六載(747) 曾易名細林山,明清以來多稱辰山。山高69.8米,山地面積約20公頃,辰山有古跡數處,如九峰山人祠、孫克弘墓、聽松石。山上原有四賢祠,祀陸機、陸雲、張翰、顧野王,後增祀張之象,名為五賢祠。

上海松江區境內,有一組綿延13.2公裏,呈西南、東北走向的小山,約數為九峰,實為九峰十二山,天馬山為其中的第八峰,也是最高的一座山峰。

天馬山古稱乾山,相傳春秋吳國乾將曾鑄劍於此,因此得名。歷史上,天馬山是滬上鮮為人知的佛道並存的名山勝地,香火鼎盛,俗稱“燒香山”。山上有多梵宮寺院,其中圓智教寺依天馬山而建,全寺依山體高低共分為三部分,分別名為上峰寺、中峰寺與下峰寺。

天馬山上保留有宋代的護珠塔,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七層八角塔,高約20米,是松江區五座古塔中唯一保持殘存狀態的一個。山上還有一株700多年的古銀杏樹,相傳為宋銀甲將軍周文達親手種植,旁邊還有一口古井相伴。

天馬山清幽靜謐,古意盎然,是遠離人潮喧囂、靜靜走走停停的理想之地。這些信息展示了天馬山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底蘊,是了解上海地區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明崇禎《松江府志》記山之語:“東南龍脈遇海而止,元氣蟠演,發為柔中之剛”,便有了包括天馬山在內的松郡九峰諸山。山有根,人有情。尋根問祖,衛宗武《秋聲集》雲:“吾郡諸山以杭天目為祖。”可見,天目山是九峰之母,九峰是天目山之子。相傳“天目”是龍的眼睛,畫龍點睛,眼睛一亮,喜看龍生“九子”,九峰乃正宗龍脈。君不見,“龍駒”天馬山,“鳳雛”鳳凰山,同歌共舞雲間天馬行、九峰鳳凰棲的江南神韻;令人在具象和抽象之間遊目騁懷近山遠岫,鴻蒙氣象萬千。

遺址出土了一批東周時期的重要文物,如東周時期的水井、龜甲、青銅鼎殘件、青銅削、原始瓷器等。

2006年,中外考古專家聚集松江,經過學術研討和實地考察後認為,“廣富林文化遺存”是新發現的文化遺存,是一種新見的考古學文化,可以命名為“廣富林文化”。

古代太湖有三條通海的泄洪河道,其中在華亭境內的一條叫松江。到了元代,華亭府改為松江府,松江便成了這一地區的地名,而原來的松江河道改名為“吳淞江”,也就是今天橫貫上海的蘇州河。

amocity
amocity

  


松江不僅是一個地名,更是承載著上海深厚歷史見證,誕生了繁榮的華亭縣和松江府,為後來的上海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石。

澱山湖,位於上海西部,是上海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黃浦江的源頭之一,作為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澱山湖有著“滬西小洱海”的美譽,景色秀麗,號稱“東方日內瓦湖”。

新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們還發現,廣富林地區不僅有良渚文化的遺存,還有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遺存。這說明上海的遺民不是近代開埠之後才出現的,而是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呀。看來上海真是個源遠流長、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廣富林文化上接良渚文化,下序馬橋文化,它的發現和命名填補了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譜系的空白,同時也說明了上海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交融之地,海納百川之所。

松江是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上海市的西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松江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被譽為“上海之根”,因為它在歷史上曾是松江府的中心,松江府是上海地區的一個重要行政單位。松江區不僅是上海市的歷史文化中心,也是國家商品糧和副食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上海和松江是古今顛倒的隸屬關系。歷史上的松江府是上海縣的上級,現在松江是上海的一個區。松江有4千年的歷史,上海市區有1千年的歷史,上海是從松江發展出來的,松江便號稱“上海之根”。

拂塵庵,即早先的富城庵。庵裏有一位修行的比丘尼師父。介紹裏稱為“王小姐”。卻,不曾有這位尼師的法名。傳聞,海寧有個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深受雍正親王信任。

那一年,恰好雍正親王和陳閣老的妻室同一天生了孩子。滿月後,雍正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當送出來時,兒子變成女孩,那個換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在陳閣老家停留,以後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說法越傳越廣,陳家壓力越來越大,害怕日後失寵和皇帝易位後引殺身之禍,逃隱松江。

而廣富林富城庵,是被王府換出女孩的曾孫女——王小姐所建。至於為何姓王,或許是為了記住本該是“格格”之命,出身於雍正王府的“王”吧。

拂塵庵美術館坐落於廣富林文化遺址內,人生滄桑、歲月沉浮,古樸的建築講述著傳奇的故事。建築風格以中式園林的山水景觀為主體風貌,內部結構則以當代的感官視角重新賦予空間新的生命力。

骨針廣場的巨大的骨針雕塑,當年廣富林的先民就用獸骨磨制成的針,來縫制衣服,編織漁網,生產生活。

上有圓孔,下呈錐形;大可織網,小可縫衣。骨針為原始人類縫紉之用,是古人選擇形狀、大小、質地合適的骨料(多為魚骨或動物肢骨),通過削刮、磨制、鑽孔等工序打造而成。骨針存在於舊石器時代至戰國秦漢時期,直至鐵針出現並普遍使用後才被淘汰。與骨針相關的工具還有紡輪、針筒、骨錐等。

骨針的出現和使用,意味著人類已從荒蠻走向文明。歷史學家認為,骨針的出現和使用的意義不亞於文字的發明和使用。

致敬松江歷史名人

致敬松江人物及上海人物乃至中國歷史人物,他們不僅在政治、文化、藝術等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而且在社會和政治變革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故事和成就至今仍激勵著我們,感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作出傑出的貢獻。

松江,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南部以西,從古海岸線形成時起算,距今已有7000年歷史,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松江地區的古文化遺跡依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

廣富林,是古老的上海城鎮之根。上海地區唯松江有山也有水。山,為浙江天目山餘脈,謂之“九峰”;水,為長泖、大泖、圓泖,謂之三泖。有山便有穀,山水傭伴,水名“穀水”是也;山水列翠,地名,“華亭穀”是也。

松江,古稱華亭。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破荊州,擒關羽,拜撫邊將軍,受封華亭侯,“華亭”一詞始見於史籍。

說到陸遜,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松江從古至今名揚海內的人:革命烈士侯紹裘、姜輝麟;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陳子龍;政壇要員陸遜、徐階;文壇名流陸機、陸雲、陳繼儒、錢福、顧清;藝苑精英趙孟頫、沈度、沈璨、莫士龍、董其昌、張南垣、張照、俞粟廬、施贄存、朱雯、羅洪、俞振飛、程十發;專家學者陶宗儀、朱舜水、陳永康;名醫王宏翰、夏仲芳;能工巧匠朱克柔、黃道婆、丁娘子;教育界名人何東、平海瀾、馬相伯、桑桐;新聞出版界史量才、張蘊初、趙家壁、陳景韓。

夏完淳 - 明末抗清英雄,以其文學成就和對抗清朝的堅定立場而聞名。

陳子龍 - 明末著名詩人和詞人,他的作品在明亡後仍充滿悲憤蒼涼的情感,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陸遜 - 三國時期的吳國政治家和軍事家,以夷陵之戰中的表現著稱,是吳國的中流砥柱。

徐階 - 明代名臣,曾任內閣首輔。他在官場中以其智慧和策略著稱,曾巧妙地避免被貶至危險地區。徐階的晚年選擇返回松江,享受寧靜的退休生活。

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三國東吳後期至西晉初年文學家、官員,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

陳繼儒(1558年12月14日-1639年10月16日),字仲醇,號眉公、麋公,松江府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明朝文學家、畫家。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上海松江)人,明代書法家,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今天的松江。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清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

黃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黃婆、黃母,原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陳所聞(一五八七至一六二六),字無聲,別號繡林,明松江府華亭縣人,陳子龍之父。

俞振飛(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原名遠威,號箴非,別號滌盫,原籍松江婁縣,生於蘇州。京劇、昆劇演員,工小生 。

侯紹裘 - 他是松江第一名共產党員,積極參與了五卅愛國運動,並在1927年南京被捕後壯烈犧牲。侯紹裘的名字“紹裘”寓意繼承家族傳統,他的弟弟侯紹綸和姐姐侯佩琛、妹妹侯佩瑩也都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就。

姜輝麟(1897-1933),女,松江縣人,家住城內北倉橋堍。出身於貧苦塾師家庭。9歲喪父,賴母親倪振堯行醫(小兒科推拿)艱苦維持。舅父授以啟蒙課本,勤學不輟。至12歲,母親憐其好學,乃向景賢女校校長丁月心懇求,得以免費入學。姜輝麟對婦女纏足的習俗極為反對,率先加入“提倡天足會”。每讀秋瑾遺詩,常為之流淚、沉思、向往。

平海瀾(1885~1960) 松江葉榭鎮人。著名英語教育家。14歲考入上海南洋公學,後去日本勤工儉學,就讀於東京英語專科學校。畢業成績優良,為以後從事英語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

桑桐(1923-2011),男,1923年生於中國上海松江,原名朱鏡清,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上海音樂學院原院長、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陳永康(1907年4月6日-1985年3月9日),水稻栽培專家,全國勞動模範,上海市松江縣人。

趙祖康(1900年9月1日—1995年1月19日),字靜侯,上海松江人 ,道路工程專家、市政規劃專家,與詹天佑、茅以升並稱為中國交通工程三傑。

程十發 (1921年4月10日一2007年7月18日),籍貫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後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中國海派書畫畫家。

作者:系世界和平家園主席王小平/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