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5年4月05日 -
:
原創
作者:知識天地
夏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延續了上千年都沒能給出一個確切的回答。
20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二裏頭文化”,證實了夏商王確實真實存在著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著的夏商王位世系,也正在被世人們一一驗證,古人對夏商王朝的敘述是事實而不是神話。
(二裏頭遺址宮城東牆3號門遺址)
二裏頭文化的發現,能夠解開中華民族起源的過程,它是中華文明淵源的開端。可是,二裏頭文化最早誕生於公元前18世紀,只是夏朝中後期以及商前期的遺址,晚於堯舜禹的時代。
那麼夏朝前期的遺址又去了哪裏?
為此,湖北考古團進行了一系列的勘探工作,最終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了大禹治水這個上古傳說之上。或許這個傳說能夠解釋為什麼夏朝遺址只找到了後半個,而沒有前半個。
一、傳說時代洪水泛濫
《孟子•滕文公上》記載:“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
距今四千二百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九星會聚”。每當出現這樣的天體現象時地球都會發生凍害、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
(小冰期)
全球氣候溫暖而濕潤,水位持續升高,這場災難性的環境氣候事件引發了一系列的族群沖突,是導致全球早期文明轉向、衰落甚至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當時正處在龍山文化時代的氏族,最高統治者堯、舜便“求能治水者”,尋找能夠帶領人們戰勝災難的英雄人物。
大禹的父親夏鯀臨危受命,舜帝給予了夏鯀足夠的人馬和糧食,可夏鯀治水時間長達九年仍然失敗了。
洪水哪裏能夠被人給堵住?失控的洪水決堤,在一馬平川的黃河流域上洶湧奔騰著。
(龍山文化)
舜帝殺掉了夏鯀,並換上了他的兒子禹來治理水患,禹采取了和父親治水完全不同的方式。他用疏通的辦法使得治水順利成功。
但事實並不如史書所說的那樣,目前的考古資料證明,以當時部民所擁有的工具,是完全做不了治理整條黃河的。
治水確有其事,但治理的可能是某一個地區的流域。這件事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變得越來越誇張、具有戲劇化罷了。
(上古洪災)
二、為什麼說“只找到了半個夏朝”?
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可知,除了處於夏朝中後期的二裏頭文化之外,有關夏朝前期的遺址還有王城崗遺址、新砦遺址、花地嘴遺址,這些遺址都處於龍山文化晚期與二裏頭文化早期。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幾處遺址的都面積非常小,無論是從青銅器工藝水平還是建築規模來說都比不上二裏頭文化。
被稱為“禹都陽城”的王城崗遺址,面積就只有五十萬平方米。而二裏頭遺址卻有三百萬平方米,前者還不如後者的六分之一。其中面積最大的新砦遺址也不過一百萬平方米,與二裏頭遺址的規模相差甚遠。
(禹)
在龍山時代晚期,許多文化遺跡都松散地零星分布在中原大地上,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核心,這是與時代條件密切相關的。
堯舜禹所處的時代,他們所統帥的部落是各個部落中最強大的一個,卻無法完全吞並其他的部落,沒有強大的王權。各個方國聽命於堯舜禹,可是他們仍然具有很強的獨立性。
所以夏朝前期的遺址零零星星地出現在中原,而不是像二裏頭文化那樣出現一個象征著王權至上的龐大王城。
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夏朝前期非常弱小,政治組織結構十分松散,是由十三個血緣氏族組成的共同體。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因此,很難把這樣一個共同體的遺址視作一個強大王權的象征。只有規模空前的二裏頭遺址才能算作是夏朝真正意義上的王都。
因此,大禹治水從而確立一個強大的王權是一個假命題。
除此之外在夏商周的斷代工程中,考古學家對大禹治水避諱不談的另外一個原因就在於,大禹治水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並沒有找到可靠的考古證據。
如果將大禹治水當做證據,進行考古研究的話,恐怕會破壞其科學性。
(甲骨文)
就比如說,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所言,夏朝起始於公元前2070年。據湖北考古團推測,大禹治水的時間至少是在公元前1920年,比二裏頭文化的上限多了兩百多年。
即便算上了同為夏文化的龍山文化,距離公元前2070年也有一百年以上差距。所以考古界不得不忽略大禹治水這個神話,否則就會導致時間線的混亂。
三、夏氏族的遷移導致了考古斷層的現象
當大禹所統帥的部落一點點南移時,其他的部落飽受洪災威脅,實力大減。保存了部分實力的三苗部落,向長江中遊方向遷徙,正好與大禹部落撞在了一起,戰爭一觸即發。
(原始部落遷移)
而三苗是上古傳說中的另外一大部落,與炎黃部落、夏朝都有著征戰關系。考古資料顯示,良渚文化就是三苗民族留下來的物質文化。
據《墨子》一書中記載,禹通過三苗內亂、再加上洪水泛濫的天災,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一歷史事件恰好對印了,湖北考古團所發現的龍山文化,逐漸擠壓石家河文化生存空間的考古現象,即史書上所言的“禹征三苗”。
由此,其他部落不得不與,戰勝了中原第二強大的三苗以及通過治水,保存了大部分實力的大禹部落,和平相處。
(上古時代部落分布)
禹率領部落占據了曾經三苗部落的土地,這片土地更適合耕種和生存。在重新安居樂業的過程中,他們已經遠離了自己的家鄉。
大禹所處在的龍山文化晚期也到此結束,不再看到任何人類活動的遺跡。
夏朝都城有過多次的遷徙,夏朝的政治中心也沒有固定下來,因此很難找到夏前期的象征著王權的強大都城,這也是考古斷層出現的原因之一。
(二裏頭遺址宮殿)
在大禹建立夏朝的兩百年後,小冰期結束,華夏大地的氣候再次變得溫暖起來。生活在三苗土地上的夏人,又踏上曾經祖先南下的線路,來到了伊洛平原的二裏頭。
考古調查顯示,二裏頭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有著繼承關系。它廣泛吸收了周圍其他部落的文化,同時又將自己的文化輸出到各地,逐漸成為了當時中華大地上的中心。
二裏頭文化的第一期、第二期對應著的是夏王朝的中後期, 而不是夏朝前期。
(夏朝疆域)
畢竟大禹治水使得當時的夏族部落南移,直到兩百多年後,也就是夏朝中期逐漸強大起來的夏人才重新回到了離龍山不遠的二裏頭重建家園。
此時強大的夏人,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比夏前期要強大得多的早期國家。
參考資料
王立新.也談文化形成的滯後性——以早商文化和二裏頭文化的形成為例
朱君孝.二裏頭文化與夏商分界再探
楚小龍.二裏頭文化初步研究
.DOI:CNKI:CDMD:2.2004.11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