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夏商同時存在,商朝是虞朝的延續?考古已經發現重要證據_商族_遺址_都城


字體大小:
2025年10月12日 -
:       
 

原創

作者:日月讀歷史

根據《史記》記載,大禹治水之後,成為華夏聯盟的盟主,其子夏啟隨後驅逐伯益,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商族作為夏朝的一個諸侯國,歷經四百年,最終在夏桀荒淫無道的統治下,商湯以“替天行道”為名,推翻了夏桀的政權,建立了商朝。然而,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夏朝與商朝並非前後相繼,反而有可能同時存在,而商朝其實是虞朝的延續。接下來,我們來詳細分析這一觀點。

關於商朝的起源,歷史上存在兩種主要的觀點:一是東夷說,二是北方說。支持東夷說的論據主要有三點:首先,《左傳》記載了“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商契)居商丘”,將商契的都城解釋為今天的河南商丘;其次,商人崇尚鳥類,尤其是玄鳥,東夷人同樣崇拜鳥類,而東夷的首領少昊被稱為百鳥之王;第三,在商朝滅亡之後,周人將商族後裔封回商族的發源地——宋地,宋國的都城即位於今天的商丘睢陽區。

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考古學家啟動了尋找“先商文化”的計劃,雖然在河南商丘進行了大量的發掘工作,但並未找到令人滿意的先商遺址。與此相對,河北和河南北部卻相繼發現了許多先商遺址。比如,石家莊平山西門外遺址與鹿泉北胡莊先商遺址,其中學者指出,後者的發現填補了商朝發源地的空白,並且證實了滹沱河流域石家莊地區是商族祖先的發源地。

amocity
amocity

  


在河北石家莊與河南濮陽之間,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漳河型先商文化遺址”,其中邯鄲的北羊井遺址尤為突出。濮陽地區發現了橫跨龍山時代、夏商周的高城遺址,而在濮陽與鄭州之間的地區,又有“輝衛型先商文化遺址”的發現。由此可見,商族逐漸向南遷移,步步逼近了夏王朝的核心區域——伊洛地區。

通過這些先商遺址的發掘,我們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商契的都城“商丘”的位置。史書記載商契的都城“商丘”有兩個可能的地點,一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二是在河南北部的濮陽。然而,商族的南遷過程意味著商契的都城不可能在今天的商丘,而只能位於濮陽這一過渡性區域。商族南下的路徑與夏朝的興衰密切相關。

關於商朝的起源,還有一些學術爭議。史書中記載,商周始祖都是帝嚳,商契與周後稷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在先秦文獻中,也有不同的說法。《國語》提到商人以帝舜為祖先,而《禮記》則稱商族祖先是帝嚳。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帝舜、帝嚳和帝俊可能是同一個人,而帝俊又是商族的始祖。東晉學者郭璞的注解表明,帝俊與帝舜同名,且帝俊在傳說中被稱作“俊”,即舜的別名。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帝舜、帝嚳和帝俊可能是同一人,而商族的祖先就是這位被稱作帝舜的強大統治者。根據史料的考證,帝舜的都城一般認為位於河南濮陽,這一地區因此也被稱為“帝舜故裏”。濮陽的高城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觀點。

由此可以推測,在夏朝建立之前,擁有強大實力的帝舜實際是商族的始祖,而商族的都城可能位於濮陽。在帝舜去世後,商族作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如何能夠輕易臣服於夏族的統治呢?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可能性相當小。

amocity
amocity

  


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在二裏頭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現象。二裏頭遺址屬於史書記載的夏朝時期,但在該遺址早中期,似乎並沒有“大國王朝”的跡象,反而像一個地方性政權。直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二裏頭遺址才展現出王朝氣象。那麼,夏朝早期的真正核心區域又在哪裏呢?

新密的新砦遺址位於公元前2050年至前1750年間,出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和銅器,表明該地很可能是當時的都城。然而,這一遺址帶有濃重的東夷文化色彩,專家推測這與後羿代夏、太康失國有關。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地區的遺址分布也表明當時的夏朝可能是一個地方性政權,而非一個廣闊的帝國。

至於輝衛型先商文化遺址,迄今已發現超過20座遺址,分布在太行山、黃河沿線等地區。這些遺址的發現表明,商族的政治實體已經初步形成,並且與夏朝並列存在。尤其是輝衛型文化遺址中的王亥時代(約公元前1874年—前1775年),商族的勢力已經崛起,逐漸與夏朝分庭抗禮。

進一步研究表明,商朝的首領王亥在甲骨文中被稱為“王”,並非姓氏,而是商族首領的稱號。王亥的出現標志著商族已是獨立的強大勢力,並且與夏朝的統治相抗衡。

總之,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與出土的證據,夏朝和商朝並不是單純的前後繼承關系,而是兩個並行存在的政權。商族的崛起與夏朝的逐漸衰弱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發展中的一種複雜演變。